觀音山國家公園出一聯“觀音山上觀山水”,確是好聯。要求以觀音山中一景相對,觀音山景點以耀佛嶺、觀音廣場、慈雲閣、仙宮嶺、南粵第一門樓、會展中心、普渡橋等為著名,一景為偏稱,以偏對全,以空間感似有不妥?況且景觀中沒有與觀音可對之名,耀佛嶺略有接近,但耀佛為偏證詞組,觀音為專有名詞,也不成對。若加以時間,以時空觀去要求,則完全可能!觀音為菩薩特指,何等殊勝,況在上聯之中,下聯非如來、菩薩怎能相對? 便是對上釋迦、彌勒、文殊、普賢等等,所對諸聖皆不以觀音山為道場,亦似有不妥,對上老子、孔子、耶穌等等,又顯不倫不類。景區最突出的景觀就是蓮座上的觀音,故此公園要求只能有一對,即住世觀音(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化身)對往劫觀音(正法明如來,觀世音菩薩法身)。直接對中心景觀蓮臺上的觀音(正法明如來)是本徵妙處。
若對觀音菩薩,一、應瞭解觀音的整個修為,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出自《正法華經》,《大悲心陀羅尼經》載為古佛再來,倒轉慈航,在往劫中觀世音與釋迦同修佛道,先於釋迦成佛,古佛名號:正法明如來,化身觀世音菩薩。二、應瞭解何為如來,如來有十萬佛號,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佛、世尊等等,成佛就是成正覺,梵稱為三藐三菩提,漢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一般稱為“正覺”。
據此,再下拙對一聯:
觀音山上觀山水
正覺法中正法明(華)
一、對聲韻的基本要求:
符合2008年10月1日公佈的《聯律通則(試行)》第一條、第五條、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第十條。
平仄相對,若嚴格古法,入聲字為仄,覺字今兩聲,古為入聲。本為兩句,無平水韻要求。仄起平收式即可。 由於上聯三平起句,造成下聯孤平,但對聯並非律詩,況七字短聯,拗句必然,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此聯一五可通,三六必明確為仄,造成天然拗句,《聯律通則》有忌三平要求,而無忌孤平要求。
上聯:觀音山上觀山水
平平平仄平平庂
下聯:正覺法中正法明
仄仄仄平仄仄平
二、對詞性的基本要求:
符合2008年10月1日公佈的《聯律通則(試行)》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第十一條。
觀,這裡為佛教專有名詞,是智慧觀察。
正,這裡為佛教專有名詞,有八正道。
觀音,佛教專有名詞。這裡特指正法明如來的化身,化身顯示為等覺菩薩。
正覺,佛教專有名詞。正覺即如來,這裡特指正法明如來法身,法身為妙覺菩薩,即如來。
觀音山,偏正詞組,即觀音山公園,地名,名詞。
正覺法,偏正詞組,即佛法,法名,佛教專有名詞。
上,方位詞。
中,方位詞。
觀,動詞。
正,漢語通“證”,動詞。
上觀,偏正詞組,佛教含義名詞,是以智慧觀察特定對象。
中正,偏正詞組,既是儒教含義中庸亦是佛教中道含義名詞,是佛教選擇中道而行之意,不偏於有,也不偏於空。
山,名詞。
法,這裡為佛教專用名詞,即“達摩”。
水,名詞。
明,這裡為佛教專用名詞,“義泛論”中解釋,明即是宿命、天眼、漏盡,即明行足(佛的十號之一),為名詞。漢語中“明”有形容詞、動詞、名詞等,這裡是神明的明,為名詞。
山水,並列名詞。但是山水二字以不分別為佳。若將山水二字分看,則不顯大胸懷。
法明,法明二字在漢語非並列名詞,有少許遺憾,但在佛教專有名詞上,法明為“達摩與明行足”也是並列名詞。
觀山,即看山。
正法,即證“達摩”。
觀水,即看水。
正明,即證“明行足”。
觀山水,既可是觀音,也可是眾生看山水。是觀音或眾生“看”的行為。
正法明,既可是觀音,也可是眾生證法明。是觀音或眾生“修”的行為。
聯中“正法明”還有特指,則三字不可分,為名詞,但這是潛隱的,卻是本對的高明之處,洽到好處將觀世音往劫中觀世音法身為正法明如來,賢劫中倒轉慈航的大慈大悲的的修為點明。但這不在本對要求之中。
三、此聯微動一字,“明”改“華”即:
觀音山上觀山水
正覺法中正法華。
觀世音源自《正法華經》,初譯“光世音” ,改為“觀世音”。是觀世音菩薩的佛經出處。
正法,即是證得佛法。
正華,譯經華即是花,專指蓮花,是證得果位。
正法華,是證得法華,即是證得妙覺菩薩,是證得正覺,果位如來。
兩聯對比:
優點:改動後專於觀音出處與得法,使“法華”對“山水”更為工整。
缺點:“華”改“明”略感直敘有餘,內涵不足。
四、對地點的基本要求:
符合2008年10月1日公佈的《聯律通則(試行)》第六條、第十二條。
地點為觀音山,觀音山公園中最突出的景觀就是山頂蓮坐上的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以往劫觀音對住世觀音,以“蓮臺觀音像”對“觀音山”也不出觀音山公園上聯要求下聯觀音山一景所限。
五、斷句的基本要求:
上聯可解為四幅對聯,
主謂賓句式:
觀音(菩薩)山上觀山水
正覺(如來)法中正法明
解:觀音雖住有為法中,但見山水皆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無主語句式:
觀音山上(眾生)觀山水
正覺法中(眾生)正法明
解:佛法不離世間法,眾生在觀音山上,見有大好山河,雖在凡塵之世,亦可在其中領悟世界美好。
無主語句式:
觀音山(上觀)山水
正覺法(中正)法明
解:在觀音山上觀賞山水有上觀境界。上觀境界即是正覺法,是中正之道,為不偏於有,亦不偏於空。
無主語句式:
觀音山上(具體位置可)觀山水
正覺法中(明確法門能)正法明
解:此解類於廣告,是告訴眾生,大家到東莞觀音山來遊歷吧,你可以觀賞大好河山,眾生在有為世界瞭解無為之法吧,會讓你體悟人生境界的昇華。
閱讀更多 新吉林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