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從三個角度淺析電影的藝術魅力

電影《金陵十三釵》是張藝謀導演的作品,在2011年上映。初看之時,我被電影裡面的劇情所震撼,再看之時,慢慢能夠感受到這部電影的藝術魅力。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日本軍侵佔南京的事,是一部歷史片。在大的歷史背景的襯托下,由秦淮女人和教堂女學生的故事來展現當時的殘酷現實。在這殘酷冷漠的現實之下,不同的人物表達出了人性之中的慈悲與善意。

本文將會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電影的藝術魅力:

  • 敘事視角:質樸單純的兒童視角鮮明地折射出世界本來面目
  • 人物轉變:不同人物的轉變體現出人性中的善意與悲憫
  • 人心中的偏見:用行動打破偏見,實現自我救贖

以下將會對這三方面進行詳細解讀。

《金陵十三釵》:從三個角度淺析電影的藝術魅力

敘事角度:質樸單純的兒童視角鮮明地折射出世界本來面目

每部電影都有不同的敘事方式和敘事角度,有的電影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有的以第三人稱也就是“上帝視角”來敘事。

《金陵十三釵》作為一部歷史戰爭片,沒有用成年人的角度來敘述一件殘酷的事情,反而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整個的事件,從側面更加鮮明地折射出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和歷史的殘酷與冷漠。

這部電影用的是女學生書娟的視角全程來敘述影片故事,就如電影的開頭那樣:

轟炸了二十多天,南京到底被日本軍攻破了,那是1937年的12月13日。我記得,那天的所有人都在跑,好像永遠也跑不出那場大霧。

從書娟的視角來引入故事的內容,將孩子的好奇心展露無疑,從孩子的好奇心當中來一步步記錄事情的發展。

書娟本是教堂裡的女學生,在日本攻佔南京的時候,和其他的女學生躲在教堂中避難。

他們不知道能夠安全度過這場浩劫,他們也不知道前方有什麼在等待著他們。

因為他們還是孩子,對這個世界沒有過多的認知,也可以說是有限的認知。他們的認知很大情況下是通過觀察和聽得來的。

就比如書娟第一次從教堂窗戶觀察那群走進教堂的秦淮女人,對他們的感覺是“妖豔和不可捉摸”,觀察他們走路的姿勢,觀察他們的面部表情,以此來判斷一個人。

教堂中的其他女學生也是通過觀察和聽來獲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獲取對他人的認知。兒童視角就是如此,單純質樸,不夾雜任何雜質,以稚嫩的心來感受發生的事。

《金陵十三釵》:從三個角度淺析電影的藝術魅力

書娟經常在晚上觀察玉墨和約翰,觀察他們做了什麼,或者聽他們說了什麼,從原本對他們的反感到後來的感激,這樣的一個情感轉變由兒童的眼光來描述,生動而形象,讓觀眾不由得對他們產生了悲憫之心和關心之情,就像電影中的秦淮女人和約翰一樣。

當天晚上,李教官沒走遠,就歇在教堂的對面,其實,他原本可以換上便衣逃命的。

電影用書娟的視角還敘述了保護他們的李教官。李教官本的兄弟為了救教堂的女學生,在即將走出南京城的時候,損失慘重。

電影用長鏡頭刻畫了一群有情有義但又令人感到痛心的兄弟兵。他們拿命去拼,以戰友的身體做掩護炸翻對手的坦克,讓人動容。

用兒童的視角來敘述戰爭場面,會讓戰爭場面更加充滿人性,表達出戰爭原本的血腥與殘暴。在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中,導演運用兒童視角來描述二戰時期納粹慘絕人寰的行徑,即使是當權者也無法扭轉戰爭的殘酷性,在戰爭面前亦沒有特殊性。電影結局讓人更加窒息,在兒童清澈的目光中反應出真實又冷靜的現實世界。

通過兒童的眼光,去除了成年人世界的謊言與欺騙,將生活原本的面目呈現在了觀眾面前。電影《金陵十三釵》將日本軍攻佔南京這件殘酷的事情,用近乎原生態沒有添加人為因素的手法呈現出來,讓觀眾更能感受到歷史的沉重,對這段過往的歷史陷入沉思。

《金陵十三釵》:從三個角度淺析電影的藝術魅力

人物轉變:不同人物的轉變體現出人性中的善意與悲憫

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出現了很多不同身份的人。做殯葬的約翰,妓院中的秦淮女人和教堂中的女學生,以及日本兵。在這些人中,前面的三類人在戰爭的危機時刻,顯露出了人性中的善意與悲憫,讓人動容。

1. 約翰:形象從醉鬼放浪轉變為一個有責任擔當的人

約翰本來只是給英格曼神父做殯葬的,他來到教堂就只為了錢,喬治罵他是個“二流子”。約翰非常喜歡喝酒,剛開始的時候總是一身酒氣,讓女學生和秦淮女人反感。他直接說:

“我不是神父,我是個業餘的,我在找錢。”

在看電影的我對約翰這個人物也不能理解,認為約翰完全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存在,根本不管教堂女學生的死活。

但是人性或許本就如此,為什麼要關心不相干的人,在危機時刻還去擔心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人。

但是當約翰聽到女學生被日本軍追趕,那種歇斯底里地呼喊聲,衣物的撕扯聲,讓約翰的內心受到了煎熬和反省,所以,為了保護那群未經世事的女孩,他站了出來。

他說:“住手,這是神聖的地方,那些是孩子,你們違反了人道主義,你們無權在此。我是神父,我以神父的名義要求你們立即離開。”

約翰像是神父一般,保護著教堂中的女學生,成為了女學生、秦淮女人、喬治和孟先生的希望。約翰從一個酒鬼自私的人,變成了一個有憐憫心,有擔當和責任心的一個人。

《金陵十三釵》:從三個角度淺析電影的藝術魅力

2. 秦淮女人:選擇犧牲自己來保全他人

秦淮河的女人,原本是妓女,為了躲避戰亂,逃到了教堂中。因為他們的到來,教堂中的人原本並不喜歡他們。

很多人對妓女都有種天然的排斥感,覺得他們不屬於正常人的範疇,在內心當中有一種鄙視感。這種鄙夷在女學生原本的行為和語言上清楚地表示了出來。

“人家嫌我們不乾淨呢。”

“看看到底是你乾淨還是姑奶奶我乾淨。”

秦淮女人自從走進教堂,就帶著他們原本的胭脂水粉氣,有著他們自己的行為處事方式。

但是或許從深層次來說,選擇這個職業並不是他們本身做的選擇,而是大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家庭背景下所導致的,如果一概而論,或許有些牽強。

在那樣一個年代,有些家庭吃不飽穿不暖,或者有些帶有原生家庭的傷害,他們被迫以此為生。

從電影中的秦淮女人來看,他們也不是自己主動選擇的這一行。玉墨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原本小時候也在教堂中學習英文,英文說的非常好,但是因為繼父的強姦和家庭所迫,她才變成了這樣。從玉墨的言談舉止來看,她有著高貴的品質和人性中的善意。

在危難時刻,選擇犧牲自己來保全他人,這樣的仁義給了女學生心裡上強烈的支撐,也改了改“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千古的罵名。

3. 女學生:原本對秦淮女人和約翰存有偏見,後來轉變態度。

電影以孩子的視角來敘述,孩子只能從人的言行中來判斷另外一個人的好壞。

比如對約翰,女學生原本並不喜歡他,覺得他滿身酒氣,心存防備。後來約翰站在他們前面保護他們免受日本人的傷害,帶著他們逃離南京。女學生對約翰心存感激,將其視為一生的恩人。

女學生對秦淮女人,剛開始是“你們是什麼,你們自己曉得。”“對不起,去你們的老鼠洞吧。”

後來變成了“其實,這些釣魚巷的,心也不壞。”

女學生對他們的轉變,更加直觀地表現出約翰和秦淮女人的行為對他們內心的觸動,讓他們從心底裡感激並尊重他們。

這部電影中的人物立場不同,身份截然相反,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顯示出了人內心深處的善意,是冰冷殘酷現實中的一絲暖意,是絕望中的希望。人物的情感表達大部分是隱忍,內斂與剋制的,更好地刻畫出人物的形象。

《金陵十三釵》:從三個角度淺析電影的藝術魅力

我的觀影感受:用行動打破人心中的偏見,實現救贖

約翰,女學生和秦淮女人在戰爭面前都改變了自身對對方的偏見,完成了對彼此的救贖。他們的行為和內心的轉變,都是以對方的言談舉止作為根據,並且感知到的。

偏見在百科中的解釋:偏見是人們認識世界萬事萬物所萌動的臆斷情由,它攜帶著主觀意識情感看問題,論人就事。

偏見是由於對錶象的事物存有不切實際的看法導致的,大部分的偏見都是由於沒有過多地接觸,從別人的口口相傳中得知一件事或者形成對一個人的看法,但或許這些口口相傳本就帶著有色的眼鏡

女學生對秦淮女人的偏見,對約翰的偏見可以從他們剛開始的行為中窺見一斑,但是後來女學生行為的轉變是因為與秦淮女人和約翰的接觸,發現他們並不是原本心中所想的那樣。

正是因為有了接觸,才可以從別人的行為中感受到這個人是怎樣的。秦淮女人最後的決定,讓女學生始料未及,雖然電影沒有給出秦淮女人的結局,但是女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場生死未卜的路程。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

當秦淮女人坐上日本人的車時,就註定了有去無回,凶多吉少。秦淮女人原本也是為了逃命才到教堂躲避的,後來願意為了幫助女學生脫困才頂替他們。

這樣善意的舉動令人心生感激,秦淮女人用行動打破了別人的偏見,完成了對他人,對自己的救贖。

《金陵十三釵》:從三個角度淺析電影的藝術魅力

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百姓對哪吒原本也是存有偏見,認為哪吒是一個不祥之人,會給陳塘關帶來滅頂之災。

申公豹說:“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身上,影片的最後哪吒和敖丙卻真實地改變了百姓心中的偏見。

這一切的改變就是因為哪吒的行為,他用一己之力救了整個陳塘關百姓的生命,用行動打破了偏見,完成了對自己,對他人的救贖。

當將此推己及人,別人對你有了偏見之時,不必多說,因為別人大部分情況下也不會相信你的話。

這個時候行動是最好的武器,用行動讓別人看到你的改變,做行動上的巨人,而不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自然能夠化解人心中的偏見別人態度自然也會改變。

結語:電影《金陵十三釵》用兒童的視角來記錄沉重的歷史事實,兒童天真質樸的眼光更加折射出歷史的殘酷。

影片中的人物在大是大非面前,用行動打破偏見,完成救贖,展現了人性中的善意與悲憫,能夠讓觀眾對這段歷史陷入更深一層的反思。

作者:南梔醬,願以文會友,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