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秦國皇長子扶蘇命運的關鍵——法家思想

引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他第五次巡遊途中病重,最後在沙丘宮駕崩。秦始皇在駕崩前向重臣們頒佈了一些遺詔,其中一條就是讓長子扶蘇回來參加葬禮,但是這條遺詔被時任掌印的中車令趙高偷偷的扣押了下來,甚至在秦始皇駕崩後還偽造遺詔,讓皇長子扶蘇自殺以謝罪天下。接到遺詔後扶蘇不聽蒙恬勸阻,至此,本應走向皇位的扶蘇在這場奪位陰謀中被逼自殺。


決定秦國皇長子扶蘇命運的關鍵——法家思想

沙丘宮遺址


什麼是法家思想

其實有這樣的結果,並不是一個趙高所能決定的,也不是從李斯倒向胡亥陣營的那一刻發生的,而是扶蘇在為儒家辯護求情的那一刻,他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因為以法家立國的秦王朝已經將法家思想深深的植根於政治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扶蘇的冒險進諫,把自己置於站在了秦王朝統治思想——法家的對立面,這無異於把自己的政治前途完全斷送掉。至於扶蘇此舉為何有如此嚴重的後果,這一切我們都要從秦王朝的立國思想基礎——法家思想說起。

我們這裡說的法家是指包括秦朝在內的先秦法家思想,他是順應各諸侯國爭霸的局勢應運而生的。該思想產生於春秋初期,在戰國末期趨於成熟,韓非子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將法家前輩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有機的融合。融合後的法家思想簡單的來說,其核心理念就是君主通過法、術、勢三者相結合的手段來達到富國強兵、治理好國家的目的。


決定秦國皇長子扶蘇命運的關鍵——法家思想

韓非子圖像


這裡的法是指商鞅所提出的制定秦律,依照秦律作出“明賞罰”的機制;術就是申不害提倡的用人之術,君主通過觀察群臣的言行,考核官員,同時也要不擇手段平衡朝中權力關係,從而達到控制朝政的目的;勢就是趙人慎到說的威權,主張君主要樹立威勢,君主掌控生殺大權,朝臣要絕對服從君主,以此凸顯出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 而秦國的崛起,正是通過這種思想指導來完成的

秦國有著深厚法家治國傳統

  • 孝公即位 商鞅變法。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此時的各諸侯兼併戰爭日益加劇,秦國也在尋求富國強兵之法。不久秦孝公希望利用高官和封地來吸引人才,發佈“求賢令”。商鞅慕名而來,群臣二人經過相互試探後,惺惺相惜,秦孝公有膽識、有魄力,而商鞅有想法、有能力,二人一拍即合,就此在秦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改革。變法之後的秦國迅速崛起,並在西方站穩了腳跟,為秦國以後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決定秦國皇長子扶蘇命運的關鍵——法家思想

商鞅圖像


  • 商君雖死,秦法猶存。由於商鞅的變法觸及了秦貴族的額的利益,秦惠王即位後處死了商鞅,但是商鞅的法家思想成果卻保留了下來。在法家的思想指導下,秦惠王僅僅用了十四年的時間就稱霸西方,併成為了秦國第一個稱王的君主。對外戰爭可謂是碩果累累,東取河西、汾陰、皮氏以及上郡十五縣;西取義渠;南滅巴蜀之地;北擒趙將,甚至還幫助韓國攻打齊國。秦惠王能有如此的收穫不能不說這是得益於法家的獎勵軍功措施,在此激勵下出現了羑里疾、魏章、司馬錯、甘茂、張儀等知名將相。


決定秦國皇長子扶蘇命運的關鍵——法家思想

秦惠文王雕像


  • 武王修律,木犢佐證。秦惠王的兒子秦武王雖然在位三年就絕臏而亡,但是我們依然能找到武王在法家思想指導下作出了很多惠民生的政績。1979年在四川省青川縣出土的“青川木犢”就有他讓時任丞相的甘茂修訂《為田律》的記載。內容涉及到修路、修橋、築堤、疏通河道等惠及當地百姓的內容。可見秦武王也在積極通過修訂農業法律條文,來保證民生。所以,由此可知法家思想在秦武王時期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決定秦國皇長子扶蘇命運的關鍵——法家思想

青川木犢


  • 法術治國,昭王問儒。由於秦武王死後,秦昭襄王即位。他在位期間就取得對六國戰爭的絕對勝利。而能支撐起這麼大規模的戰爭,主要得益於秦昭王即位之後依舊貫徹“法家治國”的基本國策,大面積推廣獎勵軍功政策。無論出身如何,有能力就會賜予相應的官爵。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白起,白起最開始的官職是左庶長,攻打新城勝利後,官職提升至左更,伊闕之戰後晉升為國尉,再下安邑後升為大良造,佔領郢都後又被封為武安君。所以說是法家的獎勵軍功的政策讓秦人前赴後繼的投入到前線戰場,使秦國有足夠的資本打壓其他六國。而在後來面對功高震主的白起,為了維護君主的權威,對白起痛下殺心。
  • 秦昭襄王是法家思想的忠實踐行者,故而對儒家思想持有高度的懷疑態度。昭襄王曾與荀子(孫卿子)有過一段對話,上來直接就質疑儒家的人對治理國家沒有什麼好處吧?後來荀子也離開了秦國。要知道荀子可曾是稷下學宮的“校長”,學識在當時的時代是數一數二的,即便如此,也沒能留下。可見儒家思想在秦昭襄王時期就不受秦國統治者的待見。

《荀子 儒效》:秦昭王問孫卿子曰:“儒無益於人之國”。


決定秦國皇長子扶蘇命運的關鍵——法家思想

荀子頭像


  • 孝文早卒 莊王尊先。秦昭王去世後,他的兒子秦孝文王即位沒幾天就去世了,然後由他的孫子異人即位了,這就是秦莊襄王。莊襄王在位期間也是繼承了前人的法家治國思想,而且還滅了東周君,至此周朝徹底滅亡。

賈誼所說的奮六世之餘烈 ,也就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位君主,他們都是以“法家”思想為執政指導思想,獎勵軍功,鼓勵發展農業,積極調動秦人生產和戰鬥的積極性。同時秦國君主通過法、術、勢等手段相結合控制著朝野,可以說法家思想不僅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同時也讓秦國屹立西垂,稱霸與東方六國。秦國在法家思想經過一百多年的浸潤,早已深入秦國統治者乃至秦人的基因裡,法家治國的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到了秦始皇時期,對法家更是倍加尊崇。

如果說一百多年的法家文化沉澱無法影響到包庇儒家的扶蘇繼承皇位,那麼扶蘇的父親,大秦秦帝國的創建者——秦始皇,就是扶蘇無法翻越的法家大山。因為秦始皇是一位更加狂熱的法家信徒。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繼承王位,接著又在“奮六世之餘烈”的基礎上,又經過26年的打拼最終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而秦國能完成如此壯舉,“法家”思想在這裡面的作用功不可沒。即使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身邊也安排了一個法家人物作為他的左丞相,這個人就是法家代表性人物之一李斯。尤其是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開始“焚書”,秦國更是成為了一個“唯法獨尊”的王朝。可見,法家思想在此時已經到了不可動搖的地步。秦始皇對法家的狂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來:

  • 為一人而攻一國。秦始皇在發動統一六國的戰爭過程中,銳意創新,任人唯賢,尤其是對懂得法家理論的人才更是極度渴望,韓非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秦始皇在讀完韓非子的著作之後,甚是感慨,極為讚賞,直言能與此人交遊,就算死了都值得。可見秦始皇當時對這種法家理論已經痴迷到何等地步。甚至不惜為了韓非子一人發動了對韓的戰爭。

究其原因,這主要是因為天下大一統在此時已經成為了可能,並且也是大勢所趨,但是在理論上缺少相應的倫理基礎,而此時,韓非子的理論恰與秦始皇的的想法不謀而合,為秦國統一天下的需要提供了執政綱要,故對韓非子的法家理論倍加推崇。為一人而攻一國的瘋狂舉動,可見當時秦始皇對法家思想的狂熱追逐。

  • 任用法家人士作為丞相。與韓非子師出同門的李斯也是法家人物,上書《逐客令》之後,得到秦始皇的重視,官場之路平步青雲,最後做到了左丞相之位。秦始皇更是聽從李斯建議,焚書尊法,廢分封、設郡縣、收兵器。這是大刀闊斧的改革都是古人未曾涉及的,秦始皇能聽從法家人士建議,並且願意冒險一試,可見他對法家思想是何等的信任。


決定秦國皇長子扶蘇命運的關鍵——法家思想

丞相李斯圖


  • 惜法家人才,愛子以法家為師。中車令趙高曾因犯了秦律,被蒙毅判以死刑,但是由於趙高精通律法,秦始皇比較喜歡他,不僅赦免了趙高的死罪,而且還讓他官復原職,甚至還做了公子胡亥的老師,在萬事講究秦法的環境下,可見秦始皇對法家人士是多麼的寬容。這也正是證明了秦始皇對法家是多麼的重視,所以說從這裡來看秦始皇依舊是法家思想的忠實的支持者。


決定秦國皇長子扶蘇命運的關鍵——法家思想

趙高影視作品形象


為什麼扶蘇幫儒家群體說話就會被驅逐出權利中心

  • 統一六國後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存在著根本矛盾。

秦始皇即位時,天下大一統的趨勢已經是定局,六國的統一隻是時間上的問題。法家思想目的是建立一個統一的、皇權專制的國家,在韓非子的《五蠹》中更是強調“儒以文亂法”。而此時的儒家尚未誕生大一統的觀念,甚至持相反的觀念,因為儒家思想脫胎於周禮制度,宗法分封的觀念根深蒂固,再加上儒家強調有溫度的仁政思想,這與秦國強調一統天下和刑罰冷酷的法家思想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統一了思想,可謂“罷黜百家,獨尊秦法”。而恰恰就在這個背景下,扶蘇提出對儒家人士的寬容,不難想象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對儒家人士的寬容,為儒家辯護,就是對儒家思想的縱容,就會使反對皇權專制的思想到處蔓延,這些都是秦始皇極其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扶蘇的提議必然惹怒秦始皇。被貶邊塞,離開權利中心也是合理的情況

  • 儒家剛剛惹怒秦始皇

其實當初扶蘇觸怒秦始皇不僅僅是涉及儒法大環境不相容的問題,而且還包括了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問題。扶蘇諫言是坑儒的問題,之所以秦始皇坑儒,是因為一些儒生在背後指責秦始皇的過失,不僅如此,指責秦始皇的這些儒生,還都是秦始皇花重金請來尋找長生不老藥的,並且一直好吃好喝的供著他們。結果到最後不僅沒有找到長生不老藥,而且還“吃裡扒外”反過來指責秦始皇。這種做法著實讓人不能接受。在這種時間節點上扶蘇為儒生們求情,秦始皇難免會受到情緒的影響,重罰皇長子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決定秦國皇長子扶蘇命運的關鍵——法家思想

千古一帝 秦始皇


  • 法家思想反噬了扶蘇的機會

當然,扶蘇為天下的儒生說話,並不能代表扶蘇就是儒家文化的擁護者。畢竟扶蘇是在有著濃郁法家文化氛圍的秦國長大的,更何況他還是法家狂熱分子秦始皇的皇長子。扶蘇最終沒能登上皇位除了趙高的運作,還有一個重要人物的倒戈,那就是李斯。根據史記的記載,李斯最開始並不想明確站隊支持誰,但是後來在趙高的遊說下,李斯最終同意站隊胡亥。讓李斯心動的緣由是胡亥登上皇位後,可以保住他的高官厚祿以及相應的地位。那為什麼扶蘇上臺後他的地位就不保了呢,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斯懂得秦國的君主都深受法家文化影響,法家的帝王之術可謂是為了皇權鞏固不擇手段。就像趙高所說的那樣,秦國的丞相還沒有能傳給下一代的,甚至大部分丞相都沒有善終。

《史記 李斯列傳》: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

所以說也正是這之術法家的君主之術嚇得李斯趨利避害,最後選擇支持胡亥繼承皇位,也正是這君主之術讓扶蘇斷送了回咸陽的機會。君主之術也是法家思想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法家在群臣心中的威懾力影響到了對君主的支持。

結語

無論是從秦始皇之前的秦國統治思想環境還是說秦始皇執政時期的文化環境來看,法家從商鞅變法開始,一種貫穿著秦國發展的始終,法家思想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可以說當初如果秦國沒有重視法家,就不會有統一六國的秦國。毫不誇張的說,法家是秦國的立國基礎,秦國曆代君主將法家思想奉為圭臬,法家治國的理念不容有鬆動,秦始皇時期更是不允許對法家有一絲的不利。扶蘇在敏感關鍵時刻諫言護著儒家,其表現令秦始皇大失所望,故將其排除到權利中心之外,去北方的守衛做了監軍。 再者,以李斯為首的秦國朝堂重臣多是法家的支持者,如果扶蘇即位,儒家得以存活,勢必對法家造成很大的威脅,僅憑這點,扶蘇就得不到朝堂中法家當權派的支持。

正所謂,孝公商君開盛秦,秦國立法有七世。世世皆受法家恩,恩澤秦國滿乾坤。坤輿萬里法為尊,尊法抑儒是根本。本朝長子護儒生,生死難料守長城。城在無患皇嗣換,換來遺詔心已亂。亂中了卻身後事,事事早已盡看穿。


決定秦國皇長子扶蘇命運的關鍵——法家思想

扶蘇之墓



參考文獻:《史記 秦本紀》《史記 秦始皇本紀》《史記 李斯列傳》《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史記 商君列傳》《漢書 百官公卿表》《通典 卷三十一》《荀子 儒效》《韓非子 五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