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電影《最愛》是我國第五代導演“中國第一攝影師”顧長衛

在2011年執導的一部文藝電影,該部影片改編自閻連科的小說《丁莊夢》

所謂文藝電影,是指為不純粹以獲得商業利潤為目的,具有深刻精神內涵,且著眼於挖掘事物本質的影片。比較著名的文藝電影有我國著名的第五代導演張藝謀2010年拍攝的《山楂樹之戀》和中國臺灣作家型導演柯景騰2011年拍攝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最愛》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想從貧困中解脫出來的農民萌動著發財致富的慾望,由此招來“熱病”的襲擾,正常寧靜的鄉村生活被“熱病”所吞噬。從此,在娘娘廟村的這些“熱病”病人的尊嚴和體面蕩然無存,家庭也面臨著妻離子散的悲慘結局。這個特殊的群體只好被迫躲進村小學等待死亡的來臨,其目的是為家庭解除傳染的疑慮、為親人減輕照顧的負擔,也為只有這個群體才殘存的一點兒平等、尊重和相互關懷。而身染艾滋病的商琴琴和趙得意從相憐、相依到相愛,在這段不被祝福的感情中兩人用生命證明了愛情的尊嚴。

顧長衛一直重視影片的藝術性和人文關懷,而在電影《最愛》中,觀眾不難感受到其對普通人人生經歷的細緻展現和深情刻畫,他通過細膩而冷靜的藝術手法向人們傳達出被歲月消磨的美好感情。

01

死亡的兒童視角

電影《最愛》採用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其他電影的敘事方式,12歲的死人趙小鑫是整個故事的敘述者,兒童與亡魂的雙重身份是故事的特殊敘述視角。

兒童視角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影片主要是由12歲少年趙小鑫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這種敘述方式顯然是兒童視角。兒童只能按照兒童單純的世界觀、感性的思維展示並試著理解他看到的故事,成人從稚嫩童真的目光中看到的是悲劇而荒誕的成人世界,這種荒誕感與悲劇感比之成人自己覺察到的加倍冷酷,震撼心靈。《最愛》中,趙小鑫用一種看似明白卻又迷惑不解的語調講述了娘娘廟里人們生存的境遇:“我”父親在貪戀的驅使下,不擇手段地追求金錢而毀了娘娘廟;“我”爺爺懷著為兒贖罪的心理建立顧艾滋病人的世外桃源;“黃鼠狼”對權力的貪婪毀掉了這個世外桃源;“我”叔叔和商商琴琴違背世俗制約天崩地裂地相愛;善良的人們在艾滋病的陰影裡受到歧視逐漸死去......

死亡視角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由於趙小鑫已經死去,所以在承擔敘述人的角色時獲得了一種超越時空的觀察能力:為了報復“我”父親鼓動村民去賣血,反覆使用汙染的針頭致使村民染上熱病,村民投毒造成了“我”的死亡,於是趙小鑫的亡魂就以一種關注的眼神超越限制地注視著娘娘廟這個村落,從而獲得敘述者視野的最大自由。更耐人尋味的是,這是一個死人講述死亡的故事。亡魂趙小鑫給觀眾構建了兩個世界:有艾滋病人活著的娘娘廟與艾滋病人死去聚集的村莊。

02

爐火純青的象徵藝術手法

(1)季節隱喻劇情的發展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季節很好地隱喻了艾滋病人的健康狀況、心理感受和命運走向:秋天,生命如秋葉般凋零,說落就落;冬天,艾滋病人聚居在廢棄的小學,心如寒冬般冷;春天,趙得意和商琴琴的愛情春暖花開;夏天,趙得意和商琴琴的情慾如野草般瘋長;秋天,樹葉轉黃,生命臨近尾聲。

(2)顏色:紅色代表生活追求 藍色代表生活無助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對紅色的痴愛體現商商琴琴熱愛生活,嚮往美好愛情的個性。紅色是證書的顏色,是新郎官的領帶、新娘的衣裳,是趙得意和商商琴琴大膽奔放的愛情。紅色,是命的顏色,是死神無時無刻的警醒,商琴琴死後,趙得意自殺,醒目的殷紅的血流出來,命就沒了。鮮紅的血液沒有帶給村民富裕,卻帶給他們無盡的痛苦與生存危機。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藍色象徵憂傷與夢想。趙得意和商商琴琴婚後搬進了老院,老院的房子是鮮豔的藍色,這裡的藍色剛進銀幕時佔據鏡頭約三分之二,在這部除了紅色之外都用偏於昏黃的色調裡,房子的藍色顯得格外突兀。婚後的趙得意和商琴琴應該更加幸福,但是熱病發作,幸福就成了明亮的幻想了,到片尾,藍色更與流出門檻的鮮豔的血紅形成鮮明的對比,暗示趙得意和商琴琴兩人美好生活的結束。

(3)物品的象徵

結婚證表達生活的尊嚴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我們結婚吧,趁活著……”促成了兩個人的喜事。趙得意為了領到結婚證,賣掉了自家的老房子,讓他哥哥搭上一口上等的棺木,說是為了愛情,是為了商琴琴,也是為了全村人的認同,趙得意這個自私的小男人開始勇敢,甚至頂天立地起來。他改變了商琴琴,把快樂和尊嚴帶進她的生活。美好讓他們有所追求,而首先追求的就是那張紅色的證書。

鏡子折射人物的內心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影片中的鏡子出現過三次:第一次出現是趙得意要離開家,臨走時囑咐妻子郝燕;第二次出現時商琴琴與趙得意己經住在了一起,商琴琴無理取鬧,鏡子裡出現兩人一起要上吊的樣子;第三次出現是在趙得意與商琴琴領完結婚證後商琴琴欣喜地在鏡子裡梳妝。電影中照鏡子的場景,不是對事物或人物簡單純粹的還原,而是對人物內心的構建。

火車說明死亡的臨近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商琴琴與趙得意相愛後,兩人爬上小山,在火車軌道上與迎面而來的火車相遇,趙得意肆無忌憚地跑在火車前面。火車快速的駛向趙得意,此時的火車就像是死亡和時間。得了絕症的趙得意被死亡追趕,但他卻不甘於等待,力圖奮力一搏。

筆記本記錄老人的榮耀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紅色筆記本是老村長的寶貝,他在裡面記錄著村裡過去的大事小情。在“熱病”病人集體生活期間,紅色本本突然丟失了,老村長到處發瘋似的找,就是找不到。臨終前,老村長的紅本本,掉落在地上,裡面保存多年的當兵照也掉了出來。紅本本代表和記錄著老村長那代人的榮耀與輝煌。

03

嚮往圓滿的圓形循環模式

嚮往圓滿是人類的心理定式,因為完滿感就是對殘缺的心理補償。《最愛》採取了多種圓形循環模式,頗具諷刺意味。

季節循環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影片經歷了“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秋天”的過程。場景從秋天開始,熱病說來就來,得熱病的人像秋天的落葉,說掉就掉,而秋天晚霞後的聽唱現場人群聚集,熱鬧非凡。進入寒冷冬天,辭舊迎新之際,老柱柱一家,在刺耳的、沉悶的爆竹聲中,完成了新年的慶典。冬去春來,熱病朋友們集中在村頭曬太陽,遭遇了莫名其妙的心理隔離。作品從秋風掃落葉開始,最後回到秋風掃落葉為結束,一切都歸於塵埃,似乎一切都是定數。

晝夜循環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傍晚-夜晚-清晨-白天”的循環模式經常在影片中再現。趙小鑫的死發生在傍晚;二騷爺爺死在晚上;學校開學在白天;紅襖襖丟失、紅本本丟失、趙得意和商琴琴的最初偷情都發生在晚上;抓小偷、發現紅襖襖、發現糧房嫂偷米等都在白天;四倫找紅本本在傍晚;趙得意和商琴琴的偷情被抓在白天。偷情被抓,事情敗露,使他們的愛情由地下而轉向公開。接下來,除了愛情,其他事情都發生在白天或者傍晚。

天氣循環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整部電影故事情節的發展,都是圍繞商琴琴和趙得意的愛情故事發展而展開的。在故事情節起伏的變化過程中,天氣變化起了烘托和陪襯作用。在趙得意和商琴琴的愛情出現低谷時,天氣變壞,當愛情出現希望時,天氣也格外明朗。伴隨著他們的愛情發展變化,天氣也發生著“晴-陰-雪”的變化

空間循環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圍繞故事情節的發展,故事發生的地點以“娘娘村-娘娘小學”的反覆循環的變化過程。熱病人群也經歷了“分散—聚集”的過程。同時,電影敘述者趙小鑫將傳說中的“陰間—陽間”的事情和經歷都表述出來。這個虛實的空間擴大了敘事空間的範圍和容量,也深化了敘事主題,並確認了故事的可信度與真實性。

04

遞進式的主題:圍繞人性善惡、愛情和死亡來呼籲社會對艾滋病病人的關注

電影《最愛》以鮮明的色彩展現了人瀕臨絕望甚至死亡時的生命狀態,此片沿襲了顧長衛一貫的表達主題:生命的荒誕、虛無和絕望;而這一切都與艾滋病有關。

(1)艾滋病中的人性善惡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趙得意的哥哥趙齊全,為了發家致富,讓村中許多人感染了艾滋病。看到村中患病的人多之後,他又盜伐林木,做起了殯葬生意。商琴琴的前夫小海,把妻子趕出門後卻並不離婚,還打起了趙得意僅有的房子的主意。然而艾滋病病人不下地獄,他們也一直生活在地獄的世界裡,但善就像是一顆生命力極其頑強的種子,只要有人灑下,就會生根發芽。趙得意和商琴琴是一對患難後的夫妻。趙得意原來的婚姻形同虛設,而商琴琴患病後丈夫小海不但不給她醫治,還把她趕出了家門。兩個患難中的人,找到了生存最後的理由,那就是彼此相愛後結婚。他們把人性中最直接的情慾、最溫暖的親情以及相濡以沫的關懷充分顯示了出來。

(2)艾滋病中的死亡和愛情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趙得意和商商琴琴的結合是為了各自在臨死前活得不留遺憾,二人搭夥過完剩下的日子。他們的結合從開始就被世俗所不容,但他們還是希望能得到祝福,獲得認可。趙得意的“多活一天是一天,多活一天賺一天”這種樸素的生命意願使得剩餘的生命刺激而狂烈。用“喜馬拉雅式”的愛情來沖淡對死亡的恐懼與絕望。與其在平淡焦慮中等死,不如在張揚刺激中求生。他們的結合證明了愛有多艱難,就會有多燦爛。

(3)艾滋病中的冷漠和歧視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在《最愛》中,商琴琴和趙得意等艾滋病人都是一群面臨死亡的人,他們被世俗所排斥、所漠視,他們對愛和生命的渴望是如此的強烈,但是周遭的環境卻使他們感到更加痛苦。商琴琴和趙得意二人渴望親人的關懷,但親人卻極力遠離他們,唯恐避之不及。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結合在了一起,才更加突顯了生命的脆弱和寶貴。導演通過這樣的表現方式旨在呼籲更多的人關愛艾滋病群體,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與尊重。

顧長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艾滋病人不是罪人,不該受到歧視,這就是我們拍攝的目的。”他在拍攝《最愛》時,以劇組演員中的艾滋病真實患者演員為拍攝對象,拍攝了名為《在一起》的反艾滋病歧視的公益紀錄片。《在一起》正是對《最愛》主題的補充

結語

《最愛》將愛情以一種不為常人所想象的方式展現出來。在娘娘廟這片落後又神秘的土地上,一群艾滋病人用生命演繹出了別樣的精彩。

《最愛》: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影片以艾滋病患者的人性善惡和麵對愛情與死亡態度,用死亡兒童敘事視角、象徵和循環的藝術手法,在放大鏡下窺探著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態,試圖喚起人們對艾滋病患者應有的關注。

一個個簡單的農村場景,看似是流水賬似的波瀾不驚,卻揭示艾滋病情境下的歧視、人性、愛情和死亡,影片表現了罕見的思想深度。《最愛》不管是藝術上,還是商業上都獲得了成功,是高品質文藝電影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