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

一晃神,曾經遙不可及的2020,再過

40天就要來了。

孩提時代,我們天真地以為到了2020年,每個人都能像超人一樣,擺個pose就能飛來飛去。而現實是,我們沒能學會飛,但被焦慮追著跑的步伐“提速提速再提速”,就差要飛了起來。

冥想,是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

在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社會競爭中,定期來一次精神放鬆,成為了一種無奈的必需品。

我的朋友蒙小姐,最近就很想做到“慢下來”,“靜一靜”。

她正經歷著年末KPI衝刺父母拆遷換房,以及親朋好友時不時的催婚,因此格外焦慮。

冥想,是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

她的瑜伽老師推薦她嘗試一下通過冥想來放鬆精神,急於把現實暫時關在門外的她,在一個週末下午,迫不及待地體驗了一場專業的冥想。

在冥想的前20分鐘裡,她滿腦子都是:

90平兩居100平三居該選擇哪一個?老闆昨天是不是指桑罵槐在影射我?雙十一買的鞋還沒到,下週同學的婚禮該穿什麼?

在冥想的後20分鐘裡,她索性什麼都不管了,使勁暢想了一下年末假期的薄荷島之旅,陽光、沙灘、潛水、跳傘……

冥想,是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

冥想終了,蒙小姐自我感覺十分良好。

她跑去感謝老師,說冥想幫她度過了一個很不錯的下午。這些香氛、唱誦還有老師的引導語,都讓她感覺內心受到了洗滌。

不過,老師不太同意,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笑著說,小蒙啊,你壓根就沒進入冥想。

這下,她就搞不懂了,冥想難道不就是放鬆一下,來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嗎?

其實,蒙小姐的想法很常見。

對於冥想,很多人的理解都像她一樣似是而非,常常把它與“白日夢”“發呆”等混淆。

那麼,冥想究竟是不是被玄學、哲學、生活美學所重新編碼了的一場白日夢呢?

冥想,是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

我們先來看看“白日夢”是什麼。

白日夢,我們都熟悉。

小的時候,誰還沒在不喜歡的課堂上做過白日夢呢。

因為不喜歡所以不投入,因為不投入所以不互動,因為不互動所以與周邊氛圍格格不入,因為格格不入所以想逃離,但是種種約束又不能允許自己真正逃離,所以才會發著呆,暫時讓自己做一場白日夢。

就像是西遊記裡把肉身定在原地,靈魂出竅到天宮找援兵的孫猴子,你看我好像還在課桌前老老實實地坐著,但我的思想早已一個筋斗雲,馳騁了十萬八千里。

後來長大了,我們會在擁擠的地鐵上,冗長的會議上,繁重工作的間隙裡做做白日夢,因為不管外面的世界是怎麼樣的嘈雜,環境是怎麼樣的惡劣,我們都可以通過發發呆,做做白日夢,讓自己厭煩的一切變得無限小,而喜歡的一切變得無限大。

冥想,是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

“白日夢”,是一種有效的心理調節方式,是精神自我保護的應激反應。

人的大腦裡都有一個自我的空間,像是一個精神的避難所。“白日夢”就是到達這個空間的直通車,它可以幫助精神短暫逃離它不想面對的現實。

當我們做白日夢時,思緒天馬行空不受控,所以“白日夢”常常也被認為是走神。

冥想,和白日夢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它不是像白日夢那樣把風箏放到更高更遠的空中,而是把風箏的線一圈一圈的收回來。

冥想,是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

簡而言之,冥想就是通過一些方法,主動收回自己對外的意識,將意識轉移到自我身上,先是專注於自己的身體,呼吸的節奏,脈搏的跳動,毛孔的張合,去接收身體內部傳達來的信號。

除了將放飛變成收回,冥想不同於白日夢的另一點,在於它擁有一種嚴謹的審視視角。

如果用房子來打比方,那麼白日夢是一個只有門沒有窗的房子,它是一個獨立封閉的空間,去讓精神與現實隔絕,我們是靠自己打開門進去或者出來。

冥想是一個有門又有窗的房子,我的精神雖然超脫於現實,但卻以一個更加客觀地角度,透過窗戶去審視現實的一切,這就是冥想中常說的“不帶批判的審視”

冥想,是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

我們的現實人生往往只和六個外界元素有關——景色氣味聲音味道物件思想。我們通過對這六個元素產生習性反應,才有了對外界的認知。

這六個元素和相對應的器官相接觸,就會產生感知,這個過程極為迅速,心馬上會對它做出好壞評價,你的感知立刻變成愉悅的或不愉悅的,我們因而升起喜愛或厭惡的習性反應。

在發呆做白日夢的時候,我們的習性反應自由的擴散,我們的認知不受束縛,隨心所欲。

冥想,是讓我們在喜惡和外界之間加一杆秤,在我們對事物進行判斷之前,先通過內在感知進行一下衡量,學會觀和止,擺脫“貪”和“嗔”的控制。

冥想,是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

2019年,是我們跟抑鬱靠的很近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有很多的知名人士都陷入了抑鬱的沼澤,各種媒體也跟著熱度進行大肆的宣傳和科普,還因為有些行業的低谷,有些地區的動盪,讓整個社會都承受著巨大壓力。

我們常抱怨說,夢想的生活,只存在於別人的朋友圈和抖音裡。自己往現實中一打眼,只看到了生活的一地雞毛。

但是,或許這一生道阻且長,只能負重前行,但也無需太過計較一夕長短,不用太過沉迷於一時悲喜。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我們在冥想的過程中一遍一遍的審視和反思,就會發現起初那些擾亂內心的嘈雜慢慢沉澱下來,外界始終是悲喜交加、五味交雜的存在,但所有問題、所有痛苦、所有負面情緒的根源都是自身,只有身體內在的感知可以影響到我們。

其實,外在的事物只是表象,一切都是源於內在,一旦開始觀察到這一點,就已經開始脫離負面情緒的漩渦。

冥想,是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

冥想不是一場有儀式感的白日夢。

做個白日夢,還是來一場冥想,只看場景和需求,並無所謂誰優誰劣。一時的白日夢,可以調劑心情;長期專注的冥想,可以幫我們與現實慢慢和解。

它們,都是我們快節奏人生的一個出口。

2020要來了,第一批90後都要30歲了。為了做到更好的自己,我們把精神世界變成了一塊海綿,不停地吸收吸收,但是,海綿也總有飽和的時候。

如果你實在覺得難以負荷,可以發發呆做個白日夢,或是來一場冥想,和自己的身體說說話。

停一停,靜一靜,把海綿裡無益處的水分擠一擠,才能更好地輕裝上陣。

排版:Dy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