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晉王羲之至今一代又一代的書法人為啥不能超越王羲之?求資深解答?

青翁書法


這是個好問題可能每一朝每一代的學書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

王羲之的書法被後人尊稱為“書聖”是有道理的,王羲之自幼寫字與別人家的孩子不同,他們家懂書法的人按書法要求教他寫字。因為他們王家是書法之家,所以從小就培養出了寫字的書法思維,後來十幾歲時就拜在衛夫人門下學習書法,得到當時名家的啟蒙教育之後又努力學習了李斯,曹喜,蔡邕,鍾繇等等名家之書,所以書法根基之深可見一班了吧。

王羲之的真書、行書、草書在他那個時代是非常新穎的書體,而且真書、行書超越他的前人。他對書法最大的貢獻有兩點,(一)書體新,(二)字的筆力是內厭筆力。這一切都是王羲之的創造性思維和勞動的偉大成果。

二王之後的習書人寫到生命結束都沒有說過自己超過了二王的書法水平的原因所在呀。

我的一點點學書體會請方家教正。


無為大聖o


其實非常容易回答,因為王羲之已經站在來書法這座山的巔峰,所以後人無法超越,只能步其後塵。為什麼會把王羲之的書法地位提這麼高呢?書法發展到王羲之所處的時代,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王羲之均佔了。學習環境與條件幾乎沒有人能夠所比,天賦悟性同樣如此。書法的發展也到了極致,在這個極致之階段,王羲之在極致上拔的頭籌。

書法的書體與字提,包括技法,達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時代同樣到了日趨成熟的階段,王羲之在這樣的環境下,又成為了集大成者,自然而然成就的王羲之的巔峰地位。一致於唐朝,雖然被稱為書法特別是楷書的鼎盛時期,但有隻能仰王羲之之鼻息,囿於王羲之所創立的法度而無法超越,一個時代,是做到了尚法,尚誰的法呢?二王一脈相承之法。雖然歷史上的楷書四大家唐代佔三位,但都沒有超出王羲之書法的自然之美但境界。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高度就在於其書法藝術的境界達到了自然妍美而天然混成的成熟境界,就是所謂的盡善盡美。後來者的書法只是從王羲之的書法中百取其一便能夠自成家數。楷書,行書與草書,自此以後也在沒有其它書體的出現,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篆隸草行楷,自此已經完全構成了中國書法的字體的發展體系,就是有一些努力想要創新的所謂字體,只不過是將這幾種字體中是幾種混搭一體而已,始終有些不倫不類,難如書法歷史之正宗。


翰墨書道


書法沒人能超越王羲之,正如古詩沒人超越李白,也正如寫詞沒人寫得過蘇軾,也有點像NBA沒人超越喬丹。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天時、地利、人和,從而達到一個巔峰狀態,此後就成了一座豐碑,後人再難超越。

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為什麼沒有一個完美答案,並不是說今人越來越笨了,我的解答是如下幾點:

1、時勢造英雄

特定的歷史條件,人的聰明才智能夠激發到一個巔峰,各方面相互作用,使之誕生一個特定的英雄出來。魏晉時代,書法達到了一個空前的氛圍,書法在東晉時期成為世家大族爭能鬥勝的方式之一,書法是進升上層空間的法寶。朝廷設立書博士,書法受到當時社會的最崇高的禮遇。

2、書法的進程決定

從甲骨文到大小篆,到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都已經出現了,到晉朝的時候,實際上現行的各種書體已經都具備了,後人要超越已經很難再創新,書法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而且魏晉文人那種風骨,後世也鮮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拋物線,如果從文字出現開始算起,到晉朝就到了一個高點,曲線就開始往下走了。

3、每個時代重要的東西不同

這個時代書法當然落後了,因為人類發明了電腦,人類不再需要用紙筆寫字,手機電腦都開始智能化到語音翻譯文字,代表你只需要會說話就可以交流。

晉朝出了王羲之,唐代出了李白,兩宋出了蘇東坡,已經代表了中華文化的極致代表。其實就在我們這個時代,也產生了一些後人再難超越的巔峰,武俠小說的金庸、商業上的馬雲、香港電影史上的周星馳、華語樂壇的周杰倫,這些人也將寫入歷史。

以上,我是設計師清華,一個書法愛好者,廣交天下朋友。


設計師清華vlog


從東晉朝到現在1000多年過去了,在書法造詣上很少有人能超越王羲之,但是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在很多方面書法有了很大的發展,比如說後世草書大家張草,還有被稱為書仙的安道一,都是非常著名的書法家。宋徽宗創造的瘦金體,也是書法藝術史上的傑作。

王羲之的書法創作主要是他寫了《蘭亭集序》也叫《蘭亭序》,這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當時寫完這幅作品之後王羲之自己回到家裡,又寫了十幾幅。

但是都不如在喝完酒之後,面對良辰美景與朋友推杯換盞之餘,用蠶繭紙、鼠須筆寫下的這篇佳作,於是他就把《蘭亭序》交給子孫後代好好的保存。

傳到了王羲之第7世孫智永的時候,智永是個和尚沒有後代,於是就交給他的弟子辯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千方百計得到了這個《蘭亭序》,經常放到自己座位邊上仔細的觀賞。

貞觀十三年,他又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書法家,臨摹了10本賜給身邊大臣。死後,李世民把這幅天下第一行書帶進了昭陵,作為陪葬品,現在人們看到的就是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摹本。

王羲之能夠成為如此傑出的書法家是有原因的,首先他的家學淵源,王羲之的叔父、從叔、堂兄弟都是當時的書法高手,書法造詣都很高。

王羲之七歲的時候,就拜了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在東晉那個時代還有女書法家,說明當時書法藝術普及程度之高啊,練習人數之多,群眾基礎之好。

也正是有了如此雄厚的群眾基礎,才會產生像王羲之這樣的大師或者是宗師一級的書法聖手,這就像我國的乒乓球球運動一樣,非常普及、非常流行,參與這項體育運動的人口數量極為巨大,因此就為優秀乒乓球手的產生提供了豐厚的社會土壤。

王羲之拜師學藝之後就刻苦學習書法藝術,據說他當時在自己家的書房裡、院子裡、大門邊,甚至在廁所裡都擺好了筆墨紙硯練習書法,一旦想到一個好的字形結構,馬上就寫出來。

王羲之練習書法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這也是王羲之的書法能夠成為一代書聖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書法並不是他的主業而是他的副業,王羲之一生擔任過的職務不少,官也不小。他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任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這說明,王羲之的生活不是以練習書法或者是寫字、畫畫來維持的,而是靠當官來維持正常生活的。

我們還可以看到,他的職務裡頭有兩個軍隊職務,一個是寧遠將軍,一個是領右將軍。這說明王羲之不但精通書法,而且還擔任過軍事領導職務,這為他的性格融入了強悍鐵血的一面。

這也表現在他的書法上,所以他的書法被稱為“龍躍天門,虎臥鳳闕”,氣勢不凡。

後世的書法家大多數都是以練習書法為生,或者是業餘練習書法或者是自學書法的,系統學習書法的人雖然也不少,刻苦練習書法的人也很多。但是,後世的書法藝術的社會群眾基礎,不能和東晉時期書法藝術的群眾基礎相比。

王羲之的產生,除了主觀條件,還有客觀條件,其中不可忽視的就是書法藝術的社會群眾基礎。後世的書法家,在主觀方面絕不次於王羲之,但是沒有王羲之所處的東晉時期的書法藝術的豐厚的社會土壤。


小小嬴政


我是新堂,我是一名熱愛書畫的書畫人,希望我的解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本質的問題。為什麼自王羲之之後,就沒有能再超越王羲之呢?對比,我也做過一番思考,切實到自身的感受和體會,我總算有點自己的答案。

首先,王羲之是一個裁判員。他是最初把運動場地限定的人,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在他的範圍內活動,出界就犯規了。或許有人會問,歷經少年,難道就不能變換場地?可以,除非我們拋棄了漢字,拋棄了華夏文化,那麼我們就可以不在這個場地上玩了。

第二,王羲之水平極高,不論是技法水平還是哲學思維,是千年書法的一座喜馬拉雅上的珠穆朗瑪,只能仰望,最多攀登,無法超越。

第三,王羲之畫出的範圍。雖然歷經千年,但是至今還沒有幾個人能走完和了解清楚。這也是王羲之所以是王羲之的原因,其高深至極,我們並不能僅僅用王羲之三個字來定義。

綜上所述,對於王羲之的地位究竟是多偉大,沒有深入書法有正確深切感受的人無法體會,說再多也只是徒然,除了知道答案,我覺得發問的朋友可以用心也時間去真切體會,何為王羲之,謝謝你的觀看。


新堂的藝術生活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承前啟後的書法大家,他對之前的書法有系統全面的認知,並加以改革創新成為了新的書體。當然唐朝李世民的推崇有很大作用,甚至將著名的《蘭亭序》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駕崩以後將其陪葬,所流傳下來的都是當時的摹本,褚遂良和馮承素的摹本流傳最廣,馮承素的摹本被後世稱為神龍體為最精。

王羲之七世孫,唐.智永《集王羲之聖教序》也只是集字;小楷《黃庭經》《樂毅論》之類;草書《十七貼》《初月貼》《遠宦貼》《行穰貼》等都只有唐摹本傳世。要說楷書的鼻祖當然要屬魏太傅鍾繇,王羲之從衛夫人處得《筆陣圖》從而筆法大進,並加以傳承;草書鼻祖要屬草聖張芝,章草要屬三國.吳,皇象,唐張懷瓘曰:“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

後世之書法家如果想要超越不是沒有可能,但書法這是門綜合學問,王氏歷代公侯本來在當時就門庭顯赫,加之自身的天賦異稟與勤學而改革書體,經過後世帝王士大夫的不斷推崇便成為了經典,要想憑一己之力承前啟後可想而知。當然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審美標準,魏晉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如果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審美放在明清時期是不太能夠接受的,如果把當代的審美放在古代就像新莽時期的改革,在那個時代也是無法消化的。就好比孔子要推行周禮,在商周時期可以,但經過八百年滄桑世故早就不符合時代了,所以不要隨便拿過去的戰車和青銅劍與之現在的坦克鋼炮做比劃。



隴上髙世鋒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也被成為王右軍。他的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第一,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書聖之名,首先原因主要是蘭亭雅集和《蘭亭序》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蘭亭雅集是中國古代文人集會的典範,集會的地點、時間、人員和內容等是王羲之走向書法神壇的基本條件,《蘭亭序》文本的書寫和流傳等充滿了神秘性,給後人留下了想象和研究的空間。

永和九年(353年)會稽內史、右將軍王羲之遍邀諸友,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蘭亭由此成為歷代文人嚮往和追尋的文化聖地。王羲之等人在江南草長鶯飛美不勝收之時,於美麗的鑑湖之畔曲水流觴,飲酒作 詩,詩意與自然完美地融為一體,所以,蘭亭雅集比其他文人集會更具文人氣息。

南宋施宿《嘉泰會稽志》所載《天章寺碑》記述參加蘭亭雅集的人員名單裡,有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之多。

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徐豐之、孫統、王彬之、王凝之、王肅之、王徽之、袁唏之、郝曇、王 豐之、華茂、庾友、虞說、魏滂、謝繹、庾蘊、孫嗣、曹茂之、曹華平、桓偉、王玄之、王蘊之、王渙 之,各賦詩,合二十六人.謝瑰、卞迪、丘髦、王獻之、羊模、孔熾、劉密、虞谷、勞夷、後綿、華 耆、謝藤、任儀、呂系、呂本、曹禮,詩不成,罰三觥,合十六人。

可以看得出來參與此次聚會的可謂是整個東晉王朝的文化精英了,可見蘭亭雅集是一個標誌性的文化事件。在蘭亭雅集中,諸名士仰觀俯察,飲酒作詩,這已不僅僅是休閒和娛樂,而是具有一定主動性的文學創作活動。與會人員作岀三十五首詩,多 為四言或五言,主要描寫周圍風景,寄託個人情感,與此前之玄言詩大不相同,開山水詩之新境 界。所以,蘭亭雅集是純粹的文人活動,文學創作的趣味非常濃厚,詩歌的水平和境界也普遍較高高,蘭亭雅集由此而成為後世文人集會的典範。

第二, 歷代帝王不斷推崇《蘭亭 序》.使其地位愈加神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國古代,書法是與統治者關係最密切的藝術形式,所以受其思想影響最大。 《蘭亭序》受到幾乎所有愛好書法的帝王的一致推崇,並因此而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這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首先,南朝宋孝武帝劉駿開始收集二王書 法,到宋明帝劉或時,內府收藏已超過200卷。梁武帝蕭衍進一步搜求,共得二王書跡78帙,計 767卷,15000紙。由於梁武帝的大力推崇,使整個社會形成崇尚王羲之的風氣,但是還此時王羲之沒有達到被推上神壇的高度和地位。

唐初,因為李世民特別喜愛王羲之書法,是王羲之的超級大粉絲,於是,天下出現搜求王書高潮,《蘭亭序》終於出現。唐朝畫家閻立本創作的《蕭翼賺蘭亭圖》記載的就是“蕭翼計賺辯才”的故事,可見這個故事就已經是當時畫家喜歡的題材了。

據武平一 《徐氏法書記》記錄了唐太宗得到蘭亭序的事情:

“太宗於右軍之書特留睿賞,貞觀初,下詔購求,殆盡遺逸。萬幾之暇,備加執 玩,《蘭亭》《樂毅》,尤聞寶重。嘗令撮書人湯普徹等榻《蘭亭》,賜梁公房玄齡已下八人。”

《蘭 亭序》完全符合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成為“書聖”的條件,如字數多、書風新、文辭美等。所以,太宗 傾滿朝書家之力,大力推崇《蘭亭序》。

《蘭亭序》口進入內府至貞觀二十三年陪葬昭陵,面世只 有短短十年,遂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在書法界的地位愈加神聖。李世民對《蘭亭序》愛不釋手,心 慕手追,爛熟於心,其作品《溫泉銘》雍容華貴,潤朗豐滿,字勢奇崛,起伏跌宕,其中每個字受到《蘭亭 序》的影響。

在《傳論》中 ,李世民歷數各家之短 ,獨贊王羲之 書“盡善盡美”。指出王羲之書法技巧之精湛“點曳 之工 ,裁成之妙”,評價王羲之書法的韻味“煙霏露 結”“, 鳳翥龍蟠”。

初看起來 ,李世民欣賞的是王羲 之書法的“盡善盡美”,其實 ,王羲之之所以能折服帝 王之尊的李世民 ,除了王羲之書法形式之美而外 ,更 深層的是形式之中所蘊含的神韻。

經過李世民大力推崇,王羲之和《蘭亭序》在唐代書壇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以貞觀、永徽以還,右 軍之勢,幾奔走天下。世謂唐初猶有晉宋餘風,學晉宜從唐入者,蓋謂此也。”

李嗣真《書後品》 進一步指出: 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巖廊宏敞,簪裾肅穆。其聲鳴也,則鏗鏘金石;其芬鬱 也,則氤氯蘭麝;其難徵也,則縹緲而已仙;其可覿也,則昭彰而在目。可謂書之聖也,若草、 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瑾瑜爛而五色,霸繡搞其七採,故使離朱喪明,子期失聽,可 謂草之聖也.其飛白,猶霧谷卷舒,煙雲焙灼,長劍耿介而倚天,勁矢超忽而無地,可謂飛白 之仙也。

王羲之此時被譽為諸體皆工無所不能的書法聖人,這是對李世民推崇王羲之的進一步強化, 即推崇不再侷限於《蘭亭序》,而是擴大到王羲之的書法體系。這一過程的變化正是王羲之受帝 王推崇後藝術境界不斷昇華的結果,是一種藝術典範的確立。

第三,王羲之對後世書法界產生的深厚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後世書法家顏真卿、張旭、懷素的書法創作 則完全是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精神的弘揚與創新 。宋代有成就的書法家“蘇黃米蔡”同樣抓住了 魏晉風度的審美本質 ,繼承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精 神並使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米芾 的“集古字”的提議,就主要是臨摹“二王”(王羲 之、王獻之父子)書法 ,從現存米芾所臨《中秋帖》來 看 ,其臨摹“二王”書法幾乎可以亂真 。

元至清中葉的書法主流是籠罩在復古主義的思潮下的 ,這裡的“古”,主要就是指王羲之書風。他們 的書法完全是學習從王羲之起的一派王書體系 ,以 得晉人和王羲之風韻為最高宗旨。

清中葉後 ,因“小學”的盛行 ,文人研究漢魏碑刻 興起了碑學,”其價值 就在於使書法在復古主義的旗幟下重描摹王派書法技法 ,使王羲之書風的精神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總結:王羲之被後世尊為“書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蘭亭雅集和《蘭亭序》。此外,歷代帝王不斷推崇《蘭亭 序》.使其地位愈加神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在這種推崇中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唯一聖人。


花拾間文化


世上只有一個王羲之,王羲之個人的特質是無人超越的,表現在書法上也是無人超越的。

一、家世

琅邪王氏在漢朝興起,四大家族之首,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時人皆謂“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整個家族在東晉和南朝共出現過9位皇后,7位駙馬,1位北朝妃嬪;六朝時代,琅邪王氏五品以上官員有161人,一品官達15人。琅琊王氏代表人物有東晉丞相王導、東晉大將軍王敦、“竹林七賢”王戎等。

二、家學

王羲之的祖父王正,官至尚書郎,父親王曠,官至淮南太守,都是善書的大家,也是東晉王朝的中流砥柱,伯父王導,是東晉初年的大臣、著名政治家,對書法也頗有建樹。王敦、王導都師從伯父,以行草書見長。王羲之堂兄弟王恰、王薈皆精書法,王恰之子王珣有《伯遠帖》在世,為東晉王氏存世唯一真跡;王羲之妻子郗璇,出身名門望族,是當時有名的才女。書法卓然獨秀,空靈飄逸,常與羲之探究筆墨,被稱為“女中筆仙”。王羲之長子王玄之,字伯遠,工草書和隸書。次子王凝之,字叔平。歷任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亦長於書法。傳世作品《八月帖》,筆法清勁,章法起伏。三子王渙之自幼向學習父親書法,善行草書。四子王肅之,字幼恭,歷任中書郎、驃騎諮議,善書但未見其法帖傳世。五子王徽之,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是兄弟中在書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後世傳帖《承嫂病不減帖》、《新月帖》等,筆法多變,妍美流暢。六子王操之字子重,歷任秘書監、侍中、尚書及豫章太守等職。有作品傳世。七子中書法成就最高者為小兒子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

三、師承

王羲之的楷書一部分從衛夫人來,一部分從鍾繇。王羲之的行草筆法,也就是對書法史有“變革”影響的行草書,其實主要得益於兩個人,一是其叔父王導,魏晉的名臣。還有一個人,就是第一代草聖張芝。

四、時代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政治的混亂繁複和精神藝術的蓬勃發展,既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各種行為的合力的結果,同時又塑造和影響了當時和以後很多代人。

五、修行

《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嚮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於天台北門金庭桐柏山第二十七洞天的故事。作為東晉時期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這種自上而下的對道教的信仰,也間接成就了王羲之“書聖”的名號。王羲之自然地將書法與他的道教內在修煉相互契合,躍然於紙上,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也讓他“書聖”的雅號流傳千古。

六、紙筆

唐何延之《蘭亭記》說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的時候“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勁勁健,絕代更無”。“世說:王羲之得用筆法於白雲先生,先生遺之鼠須筆。”據考證,晉人以黃檗汁浸染麻紙,所形成的紙張就是“黃紙”,又稱“硬黃紙”。顧名思義,這種紙質地堅硬,顏色是黃色的。硬黃紙“長二尺一寸七分,闊七寸六分,重六錢五分”,厚實牢固,韌性很好,能有效地防止蟲蛀。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中載:"硬黃紙,唐人用以寫經,染以黃檗,取其避蠹。"不過硬黃紙雖然質地堅韌,但是受造紙工藝所限,它的尺幅一般不大。所以晉人的書法大多是尺牘小字。

無論鼠須筆還是黃紙、絲帛,在晉代都是最高端的文具,沒有錢是不可能大量使用練習書法的。

以上總總,再加上王羲之個人的天賦和勤奮,才造就了一代書聖。如果一個人具有這些背景、家世、家學、師承等才有可能複製一個王羲之,不過這樣的人又有幾個呢?


雲隱


  • 書法是一種實用性與精神性二者兼有的實用性藝術。文字是一種人們發明用於記錄交換信息的工具,書法的第一本質不可能超躍這一生命特徵。王羲文《蘭亭記》行書的確漂亮而有內涵,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這樣的名譽,為中華書法行書文化確定了一種事實上的行書風格參考標準,對行書的標準起到積極作用。

  • 王羲之的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


  • 後人對他的評價都很高:“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共20張蘭亭序局部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有了這麼多大家名人的支持,王羲之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就像李白在唐詩界的地位一樣。

  • 那麼王羲之的書法為什麼不能被超越呢?我覺得有以下四個原因。
  • 第一,王羲之書法,尤其是他的行書,如蘭亭序、快雪時晴帖等,其筆觸的處理是最為細膩、最為精到的。

    第二,王羲之介於古今之間,其書法無論從筆法還是從造型看,其豐富性也是無可比擬的。

    第三,王羲之時代的書寫方式、書寫工具、作品形式都處於一個過渡性時期,這決定了他書法中很多特性是後人難以達到的。

    第四,王羲之書法是相當個性化的藝術,這種個人華藝術風格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其他的時代的人只能摹仿,不能得到其本質與氣息。


因此我認為王羲之的書法到今天為止沒有人能超越。也許以後會有人超越,那是後話了。


湯姆數據排行


答:王羲之至今為何不能被超越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唐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描述了當下王羲之書法地位的境況。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紛繁複雜,以個人的體會大約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時代不同,環境不同,

晉代,當代,二者之間如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各具特色,從環境決定意識規律來講,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了。

二,人與人的差異化,這個問題就更加複雜了,除了生活環境的外部諸如家庭教育,外界影響,個人興趣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外還有內在的遺傳基因的遺傳甚至基因突變,因此,不可能有第二個王羲之。

三,越來越不純粹的環境難以產生純粹的王羲之

魏晉時期,生活環境相對單純,人們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專注於一個事情,而後,社會越發展,誘惑越多,從農耕時代發展到工業文明,從蒸汽機發展到信息再到今天的五g分散了注意力,影響了藝術功力的積累。也就達不到王羲之的高度。

四,價值觀的變化

古人淡泊名利,今人提筆就是錢💰滿腦子都是錢,橘生淮南就為橘,橘生淮北就為枳,雖然相同的種子,由於土壤,水,空氣,陽光等等不同了,結出的果實也就不同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五,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使然

書法藝術的特殊性決定了書法作品的獨一性,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理,世上也沒有相同的王羲之以及《蘭亭賦》即使是王羲之本人也做不到,這就是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

最後的話。當然,不要灰心,相信在某個時候會有人超越王羲之的,相信,相信……

宮春虎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