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关于啃老的新闻,其中一条令人格外叹息。
一名48岁的海归,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妥妥的别人家的优秀孩子。
然而,这名海龟十年前回国后从未工作,仅靠82岁的母亲退休费生活,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
他的老母亲患有尿毒症,不堪重负将其告上法庭。
其实,这位48岁的大卫尚未“成人”。不成人又谈何成才呢?
先成人再成才
如今,父母培养孩子往往以“成才”为目标,却忘了“成人”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巨婴”概念,他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也就是说,很多成年人尚未“成人”,心智仍处婴儿阶段。
大学里一度出现“奶嘴男”,也有将脏衣服寄回家的妈宝男。
何谓“成人”?
衡量成人与否不以年龄而论,而是以拥有独立健康的身心为标准。
成人具有三大标准
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提出一个知名理论,即自我决定论。
他认为,人的独立意味着要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需求满足后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成人。
第一层次是自主需求。简言之,想做什么由自己决定。举例,你可以自行决定买红色外套还是蓝色外套,或者是否要买。
可能有人会说,成年人都能实现这个需求呀!还真不是。
我有个女同学三十多岁了,尚未实现逛街购物的需求。因为还没结婚,她的收入要上交给父母,兜里只留少量零花钱钱,衣服基本都是由父母购买。一旦她独自去逛街,妈妈就会“夺命”连环“CALL”。
第二层次是胜任需求。简言之,可以通过行动实现自己的所想。
一个婴儿可以选择吃鸡蛋羹、拒绝南瓜粥,但如果他能用勺子将鸡蛋羹送到自己口中才算实现了吃饭方面的胜任需求。
再举例,你决定买房是自主需求,但通过自己财力、能力买到房则是胜任需求。
曾经有个叫张炘炀的神童,两岁半三个月内认识1000多字,六岁上小学并接连跳级,十岁上大学,十二岁上北工大硕士,十三岁成为最小博士。
小神童的生活起居基本由父母照顾,导致其生活技能方面相对较弱。小神童甚至一度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否则就不参加考试。
如今,这位神童已“泯然众人矣”。
这样的“成才”不要也罢。
为“成才”抢跑,甚至付出“成人”的代价有点本末倒置了。
第三层次是归属需求。你在家庭、单位中具有独特的位置、价值,与其他成员之间彼此需要,这就是归属感。
如果一个人不能从爸妈那里分离出去,他很难从别处找到归属感。
爱德华·德西认为,如果无法实现这三个需求,孩子的幸福感就会低,也容易陷入人生的迷茫中去。
其实,这一需求建立在前两者需求上,如果没有自主需求、胜任需求,一个人就无法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也就很难找到人生的意义。
孩子长大成人需要父母勇敢放手
其实,每个孩子天性向往自主独立的。
大多数幼儿都曾兴致勃勃地学着使用勺子自己吃饭,排斥大人的帮忙;也曾一边说“我来,我来”,一边推开大人伸出的手。
探索世界、实现独立、达到需求,是人的天性。
只不过,父母“越位”导致孩子陷入“无能”。
48岁的大卫,他80多岁的老母亲就说是自己的大包大揽害了孩子。
所以,要想孩子独立,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试着探索这个世界。
閱讀更多 多媽育兒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