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吳語的《金陵十三釵》,還會驚豔眾人嗎?


沒了吳語的《金陵十三釵》,還會驚豔眾人嗎?

看過電影《金陵十三釵》的觀眾,想必對幾位穿著旗袍的江南女子,抱著琵琶,唱著《秦淮景》的場景還記憶猶新。可若是這首蘇州評彈沒有了吳儂軟語的加成,肯定就沒“內味”了。

沒了吳語的《金陵十三釵》,還會驚豔眾人嗎?

《金陵十三釵》畫面。圖/網絡

不過,吳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非官方語言,雖然現有將近一億人使用,卻已經被國際語言文化組織列為嚴重瀕危語言了。

仔細想想,在非吳語區,比起粵語、重慶話、甚至東北話,吳方言好像的確很少聽到。那吳語真的要在生活中消失了嗎?是什麼原因導致說吳語的人越來越少呢?

沒了吳語的《金陵十三釵》,還會驚豔眾人嗎?

北方人在杭州街頭聽到“兒化音“肯定會特別親切。圖/圖蟲·創意

01 歷史上的發展限制

吳語雖然在秦朝之前就已經有了雛形,但秦漢時期,中央政權建立,中原漢語在全國各地使用範圍擴大,就使吳語的推廣受到重大影響。

東漢末年,吳語不斷向福建、廣東推進,對閩言的形成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之後的“永嘉之亂”,匈奴攻陷洛陽,也由此引發了第一波北人南遷。西晉滅亡後,東晉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建都,此舉也將北方官話大量傳入南京,同化了南京口音,使吳語區域進一步縮小。

沒了吳語的《金陵十三釵》,還會驚豔眾人嗎?

如今說著官話的區域,說不定以前也是吳語區呢。圖/圖蟲·創意

到了宋元時代,吳語已經奠定了現代吳語的規模,但使用規模與春秋時期相比,其實已經大大縮減。

02 現實上的使用困難

其實,一種語言的推廣面積,有很大程度就取決於其使用難度,與其他方言相比,吳語真的難啊

吳語與普通話在表達方式、用字發音上都有著一定差別,即使是一些日常用語也難以直譯。吳語還有一大特殊性就是一詞多義,一個字代表著完全相反的意思也有可能。

沒了吳語的《金陵十三釵》,還會驚豔眾人嗎?

設計/Q年。

越劇,作為五大劇種中唯一非官話劇種,便是用吳語來演唱。可是,越劇也一度面臨難以走出吳語區的困境。後來為了增加受眾,越劇會選取一些更易聽懂的吳語來進行演唱,例如,膾炙人口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即使是非吳語區人群也能聽懂。

沒了吳語的《金陵十三釵》,還會驚豔眾人嗎?

越劇經典橋段《梁祝·十八相送》。圖/圖蟲·創意

因此,為了形容吳語的難懂,就有這樣一個關於吳語的笑話:一個從他省來的人問吳語區的人“魚、螃蟹、蝦,用吳語怎麼說”,那人便答“嗯、哈、呼”,他省人便說“好好一個小夥子,可惜是個啞巴。”

語言的推廣與使用形式也有關。如今,吳語的適用範圍已經極為有限,許多正式場合也必須使用普通話,許多傳統手藝又逐漸沒落,新名詞只能用普通話代替。相比之下,粵語的風靡就與香港影視作品與粵語歌有關。

沒了吳語的《金陵十三釵》,還會驚豔眾人嗎?

溫州不只是有皮革廠,還有街道中的溫州話。圖/圖蟲·創意

其實,著名的詩句,“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鄉音”便是唐朝時期的吳語。在很多人心裡,說方言是溝通困難的表現,而不願意使用方言。其實鄉音,才應該是家鄉留下的為數不多的印記之一。待在家裡,就和媽媽多說說家鄉話吧。

來評論區,分享下你的家鄉方言中有哪些特殊的發言吧。

文丨烏堆

屠國平《寧波市外來人口語言生活狀況考察》

周領順、陳慧《譯者語言與譯文語言的地緣性——以蘇籍譯者群及其吳語運用為個案》

沈新林《中的吳語方言》

胡敏烺《杭州城鎮化進程中語言的認同問題》

俞瑋奇、楊璟琰《近十五年來上海青少年方言使用與能力的變化態勢及影響因素》

陳璇《蘇州方言保護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中國語言地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