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强化专制集权,主要是防止功臣官吏,却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即皇族近亲对皇权的威胁,对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共25人分封,其中,燕王朱棣、晋王朱岗、宁王朱权,均拥兵数万,有权领导北方驻防的军队。同时,为了防止朝内权臣篡权,朱元璋赋予了封王有权向中央索取奸臣和“清君侧”的权力。
朱元璋死后,反对分封的建文帝即位,在齐泰、黄子澄诸大臣的支持下开始“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反抗,南下攻南京“清君侧”,自称靖难军,于建文帝四年攻下南京,惠文帝逃跑失踪,朱棣入主称帝(明成祖),改元永乐。
明成祖继位后,继续采取了巩固中央集权的四大措施:继续削藩,削减了齐王、宁王等诸王的权力,使军政大权掌握在中央;设立内阁,选文职官员参与机要,后设内阁首辅,行宰相职能(明朝废除了宰相),设内阁大学士,兼六部尚书;使用锦衣卫,设东厂由宦官掌管;迁都。
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明令迁都北平,次年五月正式开始北平城的修建。
修建北平,从全国征集能工巧匠,大规模营建北平宫殿,历时13年,到1420年建成。都城规模宏大,分内城、皇城和紫禁城三部分,宫殿雄伟壮丽,现在的北京故宫基本上是当时兴建的。
为了转运粮食和便于调动军队,还疏通了大运河。由于长期的战争,此前大运河缺乏日常的维护,运河河道事故频发。修治运河,征调了数万民工,据《漕河图志》记载,“定役夫,自通州至仪真瓜州,凡四万七千四人”。
一切准备就绪后,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南京为留都以稳定南方。从此,北京成为明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明成祖为什么要迁都呢?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加强对北方和东北的控制。都城在南京离北方远,不利于制止漠北蒙古贵族残余势力的南扰,迁都北平就是把都城迁往前线。
二、北平是燕王朱棣的王府旧地,长期据守经营,有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他的统治。
三、北平是金和元朝的故都所在地,其地理位置有利于控制全国,宋代以后成为战略制高点,特别是便于对东北和北方的管理。
以北平为都城,最大的问题是水资源和供给问题,当时的工部尚书主管修竣了运河,保证了迁都后的保障问题。
历史上对都城的选择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隋唐以前在关中平原寻找都城,长期以长安为都,因为关中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起了决定作用,成为战略制高点;第二个时期,由于中央王朝对江南财富的依赖及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两宋时期的都城在大运河沿线选址,如北宋的汴梁(今开封),南宋的临安(今天杭州),在运河边;第三个时期是元明清三朝定都北平,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后改为北京,从此,北京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
閱讀更多 餘明老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