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究可哀”

鲁迅与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究可哀”

我所了解的鲁迅先生,是如刀锋般犀利的传奇人物。他批判腐朽,引领进步;他天生傲骨,独一无二;他敢想敢说,从不虚张声势。他用文字,堆砌成一架最先进的冲锋枪,将落后的社会制度,迂腐的破落思想,打得体无完肤。

他天生一副硬骨头,如钢铁直男般的存在。

然而,再刚硬的人,也会有柔软的一面。许广平,就是那个能够到达他内心深处柔软境地的人。

鲁迅和许广平是师生恋,相识在大学校园里。1923年秋,鲁迅正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兼任教师,教中国小说史略,此时的许广平读大二。在许广平眼里,眼前的这位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和别的老师大有不同。

他不修边幅,衣服鞋子都打着补丁。许广平坐在第一排,观察得更为细致。据她回忆:“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著,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

“怪物,有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这是身边一个同学对鲁迅的评价。即使这样,也没阻碍许广平对鲁迅的崇拜和爱戴。在她眼里,鲁迅先生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思想,和犀利的文笔,而他的课程,又是那么的风趣幽默。

慢慢的,许广平对这位特立独行的老师逐渐萌生出爱慕的情愫。课程,就是她爱的滋养物。爱,总在不经意间到来,很玄妙。若是单方面的爱,必定是苦涩得,若是两情相悦,必将两生欢喜。

许广平爱上了鲁迅先生的课程,也爱上了这位老师。每次听课,她都积极地坐在第一排。在课前,她会做充足准备,在课上认真听讲、认真记录,还积极提出问题,这样的她,很快得到鲁迅的赞赏。鲁迅觉得许广平很有才气,是个积极向上,有活力的当代先进青年。所以对她保有好感。

只是,好感归好感,并没有越雷池的非分之想。二人的情感升华来自于接下来的一封封书信往来……

1925年3月,许广平即将毕业,此时的许广平十分困惑未来该走什么样的路。她写信给鲁迅,告诉他自己的迷茫,坦诚自己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诸多不解与困惑,导致不能清晰自己未来发展的路线,她希望鲁迅能够给她一些建议。

没想到,鲁迅收信后连夜给予回执,并在信中轻松幽默地称呼许广平为“广平兄”。许广平受宠若惊,欣喜若狂。鲁迅在信中逐一为她答疑解惑,表现出的亲切,让她很意外,很感动。

鲁迅之所以称许广平为“兄”,他自己的解释是:“旧日或近来所认识的朋友,旧同学而至今还在来往的,直接听讲的学生,写信的时候我都称‘兄’。其余较为生疏、较需客气的,就称先生,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大人……之类。”

精神的契合,让他们有写不完的信。

从那以后,许广平经常给鲁迅写信,不管是对时局的分析,还是对生活的困惑,等等,她都希望得到鲁迅的指点。当然,更重要的是,爱情已经在她心中埋下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只要是能和鲁迅有半点关联,她都要积极争取。

每封信,鲁迅都积极回复,快且认真。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天天见面,也还是有很多话要说。最多的时候,两人一天来往六封信。

社会的动荡,让太多人家无可归,心无所属,但在困难的绝境当中,衍生出人间最纯白无暇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不受物质驱使,不受道德绑架,仅仅是两颗倾慕的心,越走越近,直到契合在一起。

1925年端午节过后,许广平作为学生运动的发起人而受到威胁,避难于鲁迅家中,二人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许广平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向鲁迅表白了。但那时的鲁迅名义上有妻子,叫朱安,是母亲包办的,并没有感情,也没有夫妻之实。

并不情愿的失败婚姻,让鲁迅早已对自己的情感没了期望。他觉得自己没必要再谈“爱”,更不配被人爱。他对许广平说,我们不相称。因为他知道,他给不了许广平名分,不想平白耽误她青春。而朱安也是无辜的,硬是去除了她的名分,更是残忍。

鲁迅与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究可哀”

鲁迅与许广平,和儿子海婴合影

可是爱情,分不清前后,讲不了道理。许广平不在意这些,她敢于直面自己的感情,她说:“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无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鲁迅就是所说的“风子”。

相遇不如相爱,相思不如相守。直到1925年10月,鲁迅终于消除顾虑,直面这段感情。理智终归抵不过爱情的冲击,他放下禁锢,想彻底为爱燃烧一次。

后来,鲁迅被形势所迫南下任教,再加上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素,二人分别去了厦门和广州,以书信传递爱意,情感又进一步。直到这时候,鲁迅终于松口说:“我可以爱”。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二人开始了同居生活。爱,最终让他们相守在一起。他向许广平保证:这一生,只爱你一人。随后,许广平甘心做鲁迅背后的女人,为他抄稿校对,料理家务事。把鲁迅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共经风雨,不离左右。

鲁迅的爱,是炙热的,幼稚的,是不能够理智的。在厦门任职时,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听讲的学生中有女生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热恋期的甜蜜,字字跃然纸上,有说不完的情话,表达不完的爱意。俨然一个情窦初开的大男孩。

我们在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件中,字字透着他深情而含蓄的爱。为后世的我们,撒了充足的狗粮。“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而不喜欢放进街边绿色的邮筒,我总会担心那会慢一点。”

……

这个平时里让人敬畏三分鲁迅,面对爱情,也会柔情似水,温暖如太阳。

许广平是个独立、勇敢的新时代女性,她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鲁迅,才能让鲁迅抛开一切流言与她相濡以沫。在那个时代,同居并不被认可,鲁迅不敢越雷池,是许广平的一番话,让他抛开了顾虑。她说:“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始终准备着独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

试问,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哪个女人敢说这样的话?

不矫情,不做作;不依附,没有所图,只是单纯的爱着。她无条件的付出,也收获了爱情的硕果。鲁迅对她,更是一往情深。

1929年,许广平临产,手术难产,危难时刻,鲁迅毫不犹豫地让医生保大人。受上天眷顾,最后母子脱险,孩子海婴降生。一家三口,幸福无比。

鲁迅与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究可哀”

鲁迅与儿子海婴

不思量,自难忘。“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究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这是鲁迅在去世前送给许广平一首诗。

动荡年代,十年相依相偎,十年患难与共,实在不易。

在鲁迅去世后,许广平继续鲁迅遗作的事宜,完成他生前未完成的事业。爱情,以另一个方式继续着,她收集、整理鲁迅的著作,为作品的保存和出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她的奉献,不仅仅是为鲁迅一人,更是为了后世的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