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的每一个瞬间,让“护心”小分队的“守护天使”告诉你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线上,ICU重症监护室可以说是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战况"最激烈的阵地。这里的医护人员无时不刻不在和时间赛跑、和死神抢人。ECMO,被称为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终极武器。不过,你知道用ECMO抢救一位重症患者,医护人员到底要准备多长时间?为什么说给重症患者上ECMO难、撤ECMO更难,但最难的是中间的"守护"过程?躺在床上的病人又是什么样的感受?

带着这些疑问,湖北之声记者对话同济光谷院区新冠肺炎护心小分队的护士管志敏。


ICU里的每一个瞬间,让“护心”小分队的“守护天使”告诉你

右:同济光谷院区新冠肺炎护心小队护士管志敏,左:湖北之声主持人万敏

见到管志敏的这一天,武汉的阳光十分"给力",天空温暖地透出了光,照进这间医护人员隔离酒店的小房间,大家的心情也不由自主的"晴朗"起来。管护士高兴的告诉我们,现在同济光谷院区的"护心小分队"队伍齐整,运转越来越顺利,前几天进ICU的两位重症患者也正在恢复中,一切都在慢慢的好起来。此时,谁又能想到一个月前,一切都还是一片空白。

临危受命,7小时拉起一支护心"天使"小分队

疫情发生时,同济光谷院区的ICU病房是临时改造,医护队伍也是临时抽调组织。由于ECMO在平日的医疗中并不算常规治疗手段,"护心"小分队是临时成立的,当时熟悉操作过程的专科护士只有管志敏一个人。

管志敏:2月18日紧急成立了"护心"小分队,仪器和医用耗材都是临时准备,那时候只有我一个护士,主要负责管道预冲、配合医生置管、观察仪器各项参数等工作,那天我在ICU里面待了7个小时,时刻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病人情况稳定,再对当班的护理人员进行紧急培训,让她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护理操作要点、仪器报警的处理流程、及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护理人员参与现场培训,我坚持了两个班次的时间,看着华山医院的护理姐妹们能够完成ECMO的常规护理,当时所有的辛苦,以及长时间穿防护服导致的缺氧憋闷的感觉在那一刻都消失了,觉得所有的自己的付出是值得了。

ICU里的每一个瞬间,让“护心”小分队的“守护天使”告诉你

管志敏在ICU调试仪器

上了ECMO的病人,就意味着需要24小时候不间断"守护"

ECMO正常运转期间,仪器各项指数与患者的身体状况,环环相扣又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处理不当,对于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

管志敏:上了ECMO的重症患者,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护理,一对一的精细化管理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安全。24小时的守护,时时刻刻观察仪器的转数、流量变化,定时监测ACT等各项指标,并根据监测数值随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应对各种不可预料的突发状况,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关乎着病人的生命安全。ACT值低了会导致ECMO环路堵塞,ACT值高了会有全身脏器出血甚至脑出血等危及病人生命的后果,不管什么情况对病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我们的护理团队4小时轮一次岗,确保24小时不间断"守护"。

危险比想象来的更快,时时刻刻都需要"稳"住!

虽然事先已经对护理团队加强培训,但在第一例ECMO的重症患者治疗期间,管志敏还是不放心,她白天待在ICU值班,晚上随时与值班护士沟通,指导紧急状况的处理。她说,要确保把每个护士的实际操作都精准化,标准化,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整整一个星期,她时时刻刻都绷紧着神经,夜不能寐。就怕一个疏忽,让好不容易抢救回来的生命又危在旦夕。可有时候,危险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管志敏:第二例重症患者使用的是VA-ECMO((venous-arterial ECMO),这项技术可以同时辅助心脏循环和肺部呼吸。2月29日晚上7、8点钟,我们正准备吃晚饭的时候,病房打来紧急电话,说ECMO转数2800,但是流量只有0.5左右,跟正常3.0的流量完全不匹配,进行初步故障排除并没有解决问题。我们马上赶到病房,发现是环路内血栓导致管路堵塞,如果再晚一点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立即更换了患者的体外管道,流量恢复正常。现在这位患者已经成功撤掉ECMO,转到普通病房了。

就算患者明天就可以撤ECMO,前一天也有可能出现紧急状况,所以每分每秒都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前期所有努力都是白费。

上了ECMO的患者是什么样的感觉?护士的眼里满是心疼

在撤掉ECMO之前,需要对患者逐渐减少镇静剂的使用,让其恢复自主呼吸。但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意识也会逐渐清醒,痛苦难忍、焦躁万分。纵使护士们有再多心疼,也只能以患者的生命为重。

管志敏:就算是普通人躺24小时一动不动都会觉得难受。更何况患者全身插着那么多管道,其中从大腿插入的管道都有大拇指那么粗,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大部分患者停止使用镇静剂后,会不受控制地烦躁,我们只能不断对他进行心理抚慰,必要时进行保护性约束,比如固定四肢和身体关节,哪怕心疼也没有办法,这些管道是患者最重要的生命通道,不能有一点闪失。

让我们觉得欣慰的是,尽管患者插着气管插管没有办法和我们进行言语沟通,但也能感受到,我们言语上的抚慰唤起了他们心中的勇气和希望。记得第一例患者转出ICU的前一天晚上,护心小分队前去看望,他还竖起大拇指,向我们表示感谢。

ICU里的每一个瞬间,让“护心”小分队的“守护天使”告诉你

病毒威胁尚且不顾,美丽颜值更是浮云,本能的反应就是"冲"

在抢救和护理重症病人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几乎是与病毒在"贴面"搏斗。即便身着重重防护,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感染风险。

管志敏:有时候在ICU里工作时间长了,防护面屏就会松掉脱落。前两天在跟病人置管的时候,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但当时完全没有时间去担心自己会不会感染,心思全扑在救治患者上,这可能是每个医护人员的本能反应。不过事后想想还是挺害怕的,当时从ICU出来后就赶紧用酒精消毒全脸,酒精涂在脸上,感觉是"辣辣"的,也顾不上了。

有时,我们可能因为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其实,第一次到同济光谷院区ICU的时候,上级领导告诉管志敏,把仪器管道接上之后就可以回家隔离了,但她看到了这里的状况,看到了危在旦夕的重症患者,打定主意要留下坚守。不过让她没料到的是,后来承受的压力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

ICU里的每一个瞬间,让“护心”小分队的“守护天使”告诉你

管志敏:刚来光谷同济医院的第一周,是最艰难的时候。虽然对每位守护护士进行了培训,但还是担心他们会遇到无法解决的突发情况。每天时刻关注群里动态,不敢错过任何一条消息。晚上不定时的会收到ICU的求助电话,所幸所有问题都能顺利解决。随着危重症患者的数量增多,医院立即调派另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事张盼盼加入到护心小分队。当天晚上回到酒店得知这一消息的我,顿时泪流满面。

ICU里的每一个瞬间,让“护心”小分队的“守护天使”告诉你

(2月29日晚上,管志敏和张盼盼处理完第二例重症患者的突发状况,走出医院后,发现已经是3月1日的凌晨。和战友肩并肩奋斗,再多的困难也不怕。)

因为重症患者随时可能有突发状况,轮休时被喊去医院也是常有的事。采访这天,才是管志敏真正意义上的"休息"。而她也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没能见到家人,担忧着下沉社区的丈夫,挂念着上初中的儿子,原本还在微笑着的她,聊到这里,眼中泛起点点泪光。

管志敏:家里人都挺支持的,老公白天去社区工作,帮忙组织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服务。孩子也比之前更自觉了,每天做完功课后会给我发微信,我忙完以后就跟他打个视频电话。虽然有些话他不好意思说出口,但我能感觉到在这段时间里,他成长了不少。也许是因为父母都在一线战斗,也许是因为身边太多人都在为抗击疫情努力,内心可能有些触动,对"责任和担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ICU里的每一个瞬间,让“护心”小分队的“守护天使”告诉你

简单地小小心愿就写在防护服上

管志敏说,打开窗帘看到外面阳光灿烂,仿佛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期盼着,在疫情结束后,能和全家人一起去东湖绿道骑骑车、散散心。这也是很多人的共同心愿,期待着疫情的阴霾早日散去,重新体会那些平凡、简单、快乐的生活。

记者:万敏、黄乐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