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北伐一次就能成功,為何諸葛亮五次都失敗了?原因很簡單漢中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它是四川盆地的北大門。它的存在,既阻擋了外地入侵,也不利於防守一方的出擊。中國古代歷史上,從漢中攻入關中平原的,似乎只有韓信一人。諸葛亮曾五次北伐,均告失敗。
秦亡後,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佔據梁、楚九郡,定都彭城。他違背了楚懷王“誰先攻入關中,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封到巴、蜀,並將關中一分為三,分封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堵住了劉邦北上的出路。最後還是張良重金賄賂項伯,為劉邦求來漢中郡,劉邦這才完整地佔據了巴、蜀以及北大門漢中。
大門在自己手裡,就等於佔據了出擊的主動權。天下分封已畢,劉邦勢力弱小,無力與項羽抗衡,於是接受了張良的建議,在入蜀後燒燬了子午谷的棧道,以示無東顧之意。劉邦入蜀後勵精圖治,恢復生產,養精蓄銳,伺機出川。
韓信明修子午谷棧道,暗度陳倉道。攻下陳倉,就意味著打開了北上的大門
很快,機會來了,齊相田榮不滿項羽的分封,在山東作亂,項羽率軍前去平定。劉邦以韓信為將,決定東向與項羽爭霸。漢中和關中之間橫亙著秦嶺,有四條路可走,如何突破關中三王的封鎖呢?韓信很是費了一番周折。他以周勃、樊噲為先鋒,命令他們修復子午谷的棧道。章邯不以為意:照這種修法,修三年也修不完。儘管如此,章邯也沒有大意,把主力調至子午谷口防禦漢軍。
趁著三王的注意力被吸引,韓信率主力從陳倉道翻過秦嶺,悄悄抵達陳倉發起突襲。章邯聽聞大驚,倉促之間率軍馳援,被韓信打敗。陳倉一失,東進的道路被打通,漢軍沿著渭水乘勝追擊,圍困章邯於廢丘,司馬欣、董翳投降,攻佔了整個關中。至此,劉邦完全佔領了關中、隴右、漢中、巴、蜀地區,關東是紛亂的諸侯,和秦滅六國前的局面何其相似。
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突出漢中,佔領了富饒的關中平原。韓信光是憑藉暗度陳倉之功,就足以躋身名將之列。
四百年後,天下大亂,劉備佔據漢中和巴蜀,註定要重走一遍祖先走過的路。可惜天命不在漢,諸葛亮嘔心瀝血,立志興復漢室,先後進行五次北伐均告失敗。按理說,諸葛亮北伐的路線和韓信幾乎一模一樣,為何一成一敗呢?
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用兵不如韓信,而是在諸葛亮時代,秦蜀之間的地貌發生了很大改變。公元前156年的武都大地震,導致古漢水改道,不再流向漢中盆地。韓信北伐的時候,可以通過古漢水運兵運糧,不用擔心後勤問題。諸葛亮就慘了,失去了古漢水這條航道,即便發明了木牛流馬也解決不了問題,一百斤糧食,倒有八十斤消耗在了路上。諸葛亮數次北伐,明明佔盡優勢,都因為糧食不足而退兵。
另外,兵法講究出奇制勝,前人用過的辦法不具備突然性,突襲的效果大打折扣。第一次北伐走的祁山道,因失街亭而功敗垂成;諸葛亮第二次北伐走的就是韓信走過的陳倉道,結果被曹真提前識破,派郝昭守陳倉,諸葛亮進攻了二十多天都沒能攻下來。第三次是防守反擊戰,得到了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走的是祁山道,目標是還算富庶的隴右地區,本來已經佔盡優勢,因李嚴謊報糧草不足而倉促退兵;第五次北伐走的是褒斜道,打到谷口的五丈原時,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飲恨逝世。
諸葛亮為何不走子午谷呢?從圖中可以看出,走子午谷可以直抵長安城,魏延曾獻上“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決。很大原因在於,民心在魏不在己。諸葛亮雖然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卻得不到關中老百姓的支持,即使打下來也守不住,以攻代守的北伐就成了賭國運的大決戰。諸葛亮用兵謹慎,既賭不起,也不敢賭。
韓信之所以能兵出關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劉邦的光。劉邦攻入咸陽時廢除苛政,約法三章,而贏得了民心;項羽因坑殺二十萬關中降卒而導致秦人憤恨。民心此消彼長,關中父老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韓信才能順利攻入關中
總之,戰爭的成敗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漢朝失去了號召力,諸葛亮能力再強,也不可能逆天改命,這就是魯肅斷言“漢室不可復興”的原因。
閱讀更多 視角趣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