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說實話,我是真的喜歡這種沙雕劇的調調。一開始的三重毒真的設計很不錯,可是展開還是太慢了,我覺著30集足夠了。最後我想說的是,接一部瑪麗蘇可能是巧合,接很多瑪麗蘇可能是玩人設,但一進組就把一部線路完整,題材正常的歷史劇中屬於自身的戲份全部魔改成瑪麗蘇,那隻能說當事人有分量主動干涉了。


感情戲拖沓,商戰戲幼稚。但提供另一個角度:這部劇歷史背景暗線鋪設得非常有張力,能與北平無戰事相媲美。不直接演繹大人物之間的傾軋鬥爭,但通過小人物視角暗自展示出晚清那個時局動盪劇烈變革的時代。表面是周瑩的跌宕一生,但骨子裡是晚清風起雲湧劇烈變革下的百姓生活。“鮮活的小人物背後,站的是大人物,大人物背後,站的是活生生的歷史。”從左李之爭到洋務運動,從甲午海戰到庚子國難,吳沈兩家的命運、涇陽商業的格局都與上層之間的政治鬥爭和變革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上層投射到民間的縮影。1.涇陽故事發生在清末的涇陽。晚清的涇陽由於地處關中平原的白菜心,又是傳統官道陸路中心,涇渭交匯,良田千頃,農業發達,催生商業金融貿易的繁榮。雖然僅是西安府下轄的屬縣之一,但涇陽和三原實際上成為晚清陝西乃至西北的經濟、貿易、金融中心。西安只作為陝西的政治中心而存在。彼時涇陽茶葉、布業、鹽業、航運、藥材貿易都是西北最繁榮的。很多觀眾不明白為什麼迪化、蒙古、江浙、湖廣的客商都來涇陽做生意,非吳家沈家不可,因為涇陽是那時是西北真正的經濟中心。2.左李之爭吳蔚文提到的左大人即左宗棠,而杜明禮口中的貝勒爺即載漪。趙白石的老師張長青背後的李大人即李鴻章。本劇雖沒有直接呈現這些上層人物之間的鬥爭,但通過小人物的視角表現出了那個時局複雜劇烈變革的大時代。左李兩人都是晚清的封疆大吏,洋務派領袖,為洋務運動奔走操勞,為太后所倚重,但兩人卻是天生死對頭,從性格到脾氣,從施政方針到防禦措施,處處針對,明爭暗鬥幾十年。杜明禮說,左宗棠當年帶兵西北,餉,靠胡雪巖;糧,靠吳蔚文。吳家軍需案爆發於1874年,此時正是李鴻章和左宗棠關於海防塞防之爭最為激烈的時刻。左意圖打擊蠶食西北的沙俄,主張海防塞防並舉;李察覺到明治後的日本狼子野心,主張側重海防。雙方競爭激烈,最後慈禧太后出面安撫雙方,李得以籌建北洋水師,左也得以進軍西北,收復新疆和伊犁。但兩人之間政治鬥爭從未停歇,大到湘淮兩大派系鬥爭,小到劉銘傳劉敖之爭,著名的到胡雪巖和盛宣懷,都是左李兩人矛盾政治鬥爭的體現。李鴻章和左宗棠是政治死敵,互相看不順眼,打壓傾軋數十年。左宗棠性情耿直不太受朝廷主政者寵愛,而李鴻章為人圓滑,官場左右逢源,因此在政治上佔到了優勢。無論是帶兵鎮壓捻回,還是收復新疆伊犁,左宗棠背後無不依靠胡雪巖為其湊夠軍餉,做好後勤工作;左興辦洋務實業福州船政局蘭州機器局,胡雪巖亦提供資金鼎力支持。胡雪巖也藉助左宗棠的官場地位將生意做的如日中天,兩人可謂是相輔相成,一榮俱榮。李鴻章一派要打擊左宗棠,必先打擊胡雪巖,在李的幕僚盛宣懷暗算下,搶佔胡的生絲客商導致胡雪巖資金鍊斷裂,受到國內官僚買辦(盛宣懷)和國外資本(匯豐銀行催款)聯合排擠,慘淡收場,成為左李鬥爭的犧牲品。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左宗棠大罵李鴻章“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李鴻章惱怒拿左宗棠的下屬開刀,指使劉銘傳陷害攻擊劉璈。即兩劉之爭。左宗棠上書為屬下叫屈被申飭,一個月後,左宗棠在福州病逝。吳家不願意與貝勒爺合作,自然會成為貝勒爺的絆腳石而被除掉。杜明禮背後的載漪與李鴻章便有了共同的利益,即是打垮吳家的靠山左宗棠。因此杜明禮與趙白石的老師張長青走到了一起,積極奔走打擊左宗棠勢力。左宗棠死後,吳家失去靠山,很快吳蔚文也因軍需案被人誣陷下獄,吳家被抄家敗落。沈家與吳家的鬥爭實質上即是左李鬥爭的一個縮影,同時又為載漪和杜明禮所利用,在打擊完共同的敵人左宗棠後,他們也分道揚鑣了。3.陝西機器織布局趙白石被革職的聖旨上點明是光緒十九年,即1893年,已是甲午海戰兩年前,慈禧太后萬壽將至,光緒期望太后歸政積極興建頤和園,大量挪用了海軍財政專款。張長清見趙白石的時候說自言忙於北洋事務,可見局勢已然劍拔弩張,財政緊張的李鴻章不得不想盡辦法為北洋水師籌款,這才有了張長青突然一定要回購陝西機器織布局股份的事情。周瑩讓出陝西機器織布局所有股份的劇情設置應當來源於輪船招商局盛宣懷排擠徐潤和唐廷樞。無論是載漪代表的頑固派,還是李鴻章代表的洋務派,無論是改革還是反改革,本質上依然維護君主專制,壓制民族資產階級的崛起,對周瑩代表的民營資本利用後打擊吞併。4.貝勒爺載漪劇中的貝勒爺即端郡王載漪,只聞其名不見其人,一直通過杜明禮等人操作涇陽的經濟格局,挑起吳沈兩家恩怨,影響著所有人的命運,是全劇最大的反派。這部劇的明線是周瑩振興本已敗落的吳家商業帝國,暗線即是為當年被人陷害的軍需案翻案,因此周瑩與一手策劃軍需案的貝勒爺是對立面,最後通過慈禧太后成功洗雪冤屈。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被軟禁,太后訓政謀求廢帝,冊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遭到列強反對。載漪對外國人非常惱火,(劇中載漪給周瑩的定罪也是勾結洋人)此時義和團運動打出扶清滅洋旗號,發展如火如荼,載漪亦如日中天大權獨攬總理衙門,連李鴻章都要讓他三分(劇中張長青有交代)便放任義和團進入京城,和外國人發生激烈的衝突,想通過義和團實力打擊列強,讓自己的兒子坐上皇位。慈禧太后本不支持義和團運動,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已上書言明不可放任義和團運動做大激怒洋人。載漪不斷在慈禧太后面前吹噓義和團的神勇和忠誠,指示其手下槍殺德國公使,發生克林德事件,激化矛盾,導致八國聯軍從天津登陸,載漪又偽造了一份列強給清政府的外交照令最後通牒,要求慈禧歸政,軍權財權交予列強,慈禧太后大怒,在載漪鼓動下正式向列強“宣戰”。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太后挾光緒倉皇出逃至西安。載漪被列強列為罪魁禍首要求嚴懲。慈禧太后在西安見到了周瑩。兩人同為寡婦,獨自一人支撐著家國因而頗有幾分同病相憐,周瑩為慈禧認捐十萬兩白銀,被慈禧認作乾女兒,周瑩便在此時向太后陳情當年軍需案吳家是如何被誣陷迫害的。此時載漪正因得罪列強、欺騙慈禧,為國難的罪魁禍首。周瑩此時翻出當年軍需舊案,指責載漪構陷忠良,害得吳家家破人亡,歷史與劇情走向同一。慈禧將載漪流放新疆。吳家冤屈洗雪,周瑩獲封一品誥命夫人。5.吳澤吳澤就是光緒帝康有為等人的縮影。歷史書多肯定光緒維新康梁變法,卻不談其過程激進。從前的劇多是聚焦於帝后上層之間的矛盾鬥爭,《那年》從民間視角審視了這場變法。光緒以及康梁等人變法激進,操之過急,絲毫不考慮推行的現實可能性,紙上談兵似的一天十幾道詔令,甚至前後矛盾,公信度喪失,下面的人也疲於應付,變法效果大打折扣。短時間內大量裁撤冗員、強廢科舉(劇中有光緒下令趙白石裁撤陝西官員300餘人、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讀書人、舊官僚全都得罪了,誰支持你變法呢?怎能不遭到抵制?慈禧太后其實並不反對維新變法,一直是不怎麼表態的。如果不是康有為譚嗣同密謀包圍頤和園刺殺皇太后,慈禧不會斷然發動政變結束百日維新的。6.慈禧太后問周瑩 是什麼支持你把這份家業做到這麼大的?結果居然在慈禧面前 說什麼 變革 放權 學習洋人 隨便一條都是誅九族的大罪,再有主角光環也不能這樣啊。反倒吳蔚文生前一直提到的誠信卻全然不提!編劇再想借周瑩之口說出支持變法之話也不能這麼明目張膽吧?這個編劇的水平太差了,好氣!結局是什麼鬼!沈星移前一秒還說要革命,後一秒就為了周瑩,為了救吳澤這個蠢豬去白白地送死,簡直死的毫無價值好嗎?一定都不悲壯,讓人同情不起來,只覺得莫名其妙,結尾爛尾爛的莫名其妙,感覺是編劇不想好好寫了隨便讓主角送死就可以結束了!之前別人吐槽編劇我都沒說什麼,看完這結局我真的是想罵人了,媽的什麼玩意!想罵人了,好好一部劇讓垃圾編劇給糟蹋了…通過虛構的小人物視角鋪陳出的大時代背景下的真實發生過歷史故事,非常喜歡這種手法。編劇處理時代背景的功力還不錯,但完全沒有發揮到極致。如果把感情戲和商業題材與歷史背景結合,這部劇的格局還會再上一個層次。


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超喜歡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