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不僅拯救了之前日子衰落的相聲,如今還將相聲“發揚光大”,甚至走出國門。
雖然大部分觀眾還是華人,但還是有一些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並學習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聽相聲的。
把專場開到國外,讓一些外國人也對相聲有了一定了解,這很好得宣傳、弘揚了中國文藝。
在相聲行業中,其實不只有德雲社的存在。在德雲社背後,還有許多專業團體活躍在相聲的舞臺上。
嘻哈包袱鋪在10年時期的北京,基本是可以和德雲社“相提並論”的。說到這兒肯定會有很多網友質疑,嘻哈包袱鋪怎麼能和德雲社比?
其實在10年時期,嘻哈包袱鋪在北京的小劇場相聲中,有很大的市場,他們的主力演員全部為80後。
由於都是科班出身的年輕人,不僅功底深厚,在作品新穎的同時,舞臺表演也更具活力。
從08年成立後,依靠著年輕人獨有的衝擊力,迅速佔領了相聲的一部分市場。主力搭檔演員高曉攀、尤憲超、金霏、陳曦、張康、賈旭明、陳印泉、侯振鵬等被粉絲觀眾戲稱嘻哈五虎將。
嘻哈包袱鋪從嶄露頭角到佔據北京劇場相聲半壁江山,僅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當時幾年,嘻哈包袱鋪的名頭並不次於德雲社,發展潛力很大。
雖然起點很高,初期發展勢頭強勁,但在人們期盼著嘻哈包袱鋪真正擁有能夠媲美德雲社時,勢頭逐漸減緩,甚至停步不前。
發展漸緩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成名後的浮躁。畢竟是年輕演員,能夠迅速達成這樣的成就,實屬鳳毛麟角。
就像當時狂傲的曹金、何偉等人,同為年輕人,創業成就方面,高曉攀等人要遠高於曹金等,浮躁是在所難免。
掌櫃的高曉攀經常帶頭“單飛”,雖然高曉攀和搭檔尤憲在15登上春晚後名氣更大,但對於社團的發展卻沒有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郭德綱曾經總結過相聲行業比拼的底牌。老郭認為,相聲比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底蘊,只有文化才能促進作品的形成。
老郭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雖然他學歷不高,但學識文化並不低,尤其精研中國的傳統文化。
他沒事兒就把自己關在書房,通過看書來補充自己文化的缺失,練習書法來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
實習今日,可以毫不客氣的說,老郭的文化底蘊絲毫不次於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在老郭的教導下,德雲社成員也在不斷學習中國文化,增加自身實力,所以德雲社在一直在穩步向前。
而年輕的嘻哈包袱鋪,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只有浮躁兩字是顯而易見的。主要體現在大掌櫃高曉攀身上。
例如第一季《歡樂喜劇人》時,高曉攀和沈騰、宋小寶、賈玲等人共同參加,雖然沒能進入決賽,但屬於“神仙打架”的第一季,能夠取得那樣的名詞實屬不易,也足以證明高曉攀的優秀。
但近兩年,高曉攀雖然名氣越來越大,實力卻越來越弱,如今單憑實力,甚至不如新進的德雲年輕一輩新星們。
在這樣的領導帶領下,能夠保住現有的江山已實屬不易。
閱讀更多 闖愛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