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復工復產工作有序推進,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在逐步恢復中。在此背景下,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等實體零售行業,也迎來了到店客流量的逐步回升。
有分析認為,雖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經濟產生了部分影響,但從長期的角度看,對於我國實體零售行業的“蛻變”產生了積極作用。正如天虹商場董事長高書林所說:“這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的趨勢。沒有此次疫情,在線化的進程也在發展。只不過,我們按了一個快進鍵,在線化進程的速度會更快一些。”
消費集中讓大型商超並不“寂寞”
《證券日報》記者在北京萬達廣場西鐵營店注意到,目前到店購物的顧客並不少。一位顧客對記者表示,由於家附近很多小型商超或是停業或是貨品不全,不得不來更大的商場選購商品。
無獨有偶,在走訪位於北京崇文門的新世界百貨時,記者注意到,雖然百貨區人流量比往常要少很多,但在地下商超購物的顧客反而增加了。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3月份以來,明顯感覺到客流增多。
“商場入口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到店消費者測量體溫,內部也有安保人員巡邏,所有工作人員都進行了防疫培訓。”該工作人員說道。他還介紹記者加入商場的內購微信群,稱“除了商品價格與線下相同之外,還能享受免費包郵服務。”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期間,大型購物商場肯定備受影響,但大賣場和大超市又是關係到整個民生的工程,存在消費端的剛需,大型商超有自己的規模化優勢,其整體的防疫硬件水平、員工素質、服務體系優勢便凸顯出來。“疫情期間一些大型商超是得到國家政策支持的,比如說在廣州,只有特大型商超開放營業,這其實對於大型商超就是政策紅利。”
在朱丹蓬看來,越大的零售業態,其抗風險能力越強,疫情期間特定的大型賣場以及大型商超,有些生意反而要比疫情前更好,因為在採購、消費集中化的過程中,大型商超的消費紅利得到進一步釋放。
記者從京東到家處瞭解到,為了便於消費者線上購物,京東到家與大型商超合作,將商超搬到線上平臺,通過限時購物和滿減等活動為這些入駐平臺積攢人氣,其中大型超市和品牌店的月售量遠比其他中小型零售商更高。
事實上,部分零售商店已經組織安排了導購人員,在家開展直播賣貨,送貨上門,實現“無接觸式購物”。在銀泰百貨天貓旗艦店,不僅有核心品牌產品展示,還有各類分會場引導消費者,在店鋪微淘中,更推出了總裁直播,銀泰百貨CEO陳曉東定時為一些品牌站臺發放紅包雨。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百貨商店是典型的零售大業態,最核心的消費場景是在線下,疫情使得線下場景受到衝擊,但也給傳統百貨商店加強數字化轉型帶來機會與動力。
“傳統百貨商店應該加強與電商的合作,包括加強線上線下全融合,在產品、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同時,在基於消費側的大數據挖掘上要深入研究,根據數據變化來及時反映出消費者需求偏好,進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及服務方式。”付一夫說。
中小零售商超積極試水線上業務自救
受疫情影響,中小型連鎖便利店的線下業務與之前相比出現了較大落差。“最近幾日,每天到店購物的消費者數量比前幾日稍微多了一點,但是依然達不到以前的客流量。”一位便利店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其介紹稱,在疫情防控最關鍵的階段,便利店被關停了一段時間,雖然目前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店鋪恢復了營業,但是由於周圍商鋪、辦公樓人員較少,居民外出不便等問題,每天的到店客流量仍然不多。
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夏風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零售企業這一次受疫情衝擊比較大,即使是部分企業已經試水電商銷售,但銷售額仍然較低。“對商貿零售來說,疫情結束後可能會有部分報復性的反彈消費,但目前來看,總量下滑是不可避免的。”夏風光說。
據艾瑞諮詢調研統計,疫情期間,2天-3天外出一次的人群佔比總數為33.8%,4天-5天外出一次的人群佔比30.2%,幾乎沒有外出過的人群佔比達15.8%。外出原因大部分以購買生活必需品為主。
到店客流量的下滑,對中小型實體零售企業的經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統計顯示,在調查的995箇中小企業樣本中,收入下滑超過50%的佔比達29.6%,下滑20%-50%的佔比達28.5%,同時,由於信貸方面不佔優勢及剛性成本(如人工、水電、店面)的持續增加,企業現金流壓力較大。
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中小零售企業自身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較低,疫情下經營活動長時間停擺或受衝擊,資金壓力很大,部分企業面臨倒閉破產局面。
“從政府的角度講,為了幫助中小零售企業渡過難關,需要儘快出臺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避免抽貸限貸行為,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儘快幫助和落實零售企業恢復營業。”袁華明說,中小零售企業主體,要主動和政府及金融機構進行對接,應享盡享相關政策支持。同時,要減少不必要開支甚至階段性減薪,加快存貨週轉,回籠現金,也可以和上下游、股東方等進行協商,達成可能的緩解流動性舉措。
上述便利店負責人表示,為節約門店的人員成本,早在前幾年就已經使用了自助結賬系統。同時其表示,便利店線上業務開展較早,疫情期間效果顯著,用戶只需在微信小程序上找到附近門店,下單、確認訂單信息、付款後,就可以在家等候配送。這對於疫情期間維持店內正常經營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開源證券分析認為,長期來看,疫情將推動線下實體零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線上線下融合加速。袁華明表示,疫情會進一步推動線上零售的發展,中小零售企業要積極調整順應潮流。“過去幾年線上市場對線下實體零售業已形成衝擊,這次疫情會進一步推動線上市場發展,對線下形成更大沖擊,線下零售企業要主動調整來適應這個趨勢。一些競爭力偏弱的中小零售企業會被淘汰或整合,行業集中度提升趨勢進一步凸顯。”袁華明說。
閱讀更多 中國經濟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