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封城”記:人們對疫情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table> 意大利“封城”記:人們對疫情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3月16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兩名警察在鬥獸場外巡邏。新華社發

/<table><table>

空城下的

意大利

/<table>

在佛羅倫薩留學的朱婷見證了意大利在疫情中的變化。

昔日不習慣戴口罩的意大利人,戴上了自己用訂書機訂起來的無紡布“口罩”;超市代替了教堂,成為如今人最多的地方;餐飲店的地面上多了“1米人際安全距離”的間隔標線……

如今,意大利累計確診病例破2萬,成為海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感染患者的病亡率超7%,全球最高。

在這場疫情之中,生活在變,政策在變,國際局勢也在變……

生活之變:

超市排隊每人間隔1米

因疫情原因,今年過年本來打算回湖北武漢老家的朱婷留在了佛羅倫薩,隨後又親眼目睹當地被病毒侵蝕。

這個因文藝復興運動聞名遐邇的世界藝術之都,失去了以往遊人如織的熱鬧景象。“現在只有一些小賣部、超市、藥店開門,其他商鋪基本都關門了。”朱婷說。

取代了聖母百花大教堂,超市成了如今人最多的地方。朱婷到超市購買生活用品時,要在門口排上小會兒隊。工作人員戴著口罩,站在門外仔細算著入內人數,到達限制數量了,便把門攔起來。隊伍裡的人自覺保持前後1米的距離,朱婷好不容易排到前頭,只見入口處立著一個塑料架子,上面放了些一次性手套和消毒液,供需要的人使用。

當地時間3月8日,意大利政府發佈法令,多次強調要各類經營者確保訪客保持“1米人際安全距離”。一些餐飲業店員只好拿出尺子,在地上畫出間隔標線。

此外,人們如要在市鎮之間出行,還需隨身攜帶一份個人聲明。只有“已證實的工作需求”“必要情況”“健康原因”三種情況被允許在市鎮間流動,否則不能離開所在市鎮。

在此等嚴格管制下,意大利人慢慢習慣“封城”的生活。似乎一週前還不願意戴口罩、堅持行貼面禮的人,都銷聲匿跡了。

“‘封城’以前,我母親已經不和別人握手、親吻了,有一些人嘲笑她太緊張。現在,這些人向她道了歉。”家鄉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的馬可,由於工作的原因生活在上海。他每天都與千里之外的家人、朋友聯繫,早早叮囑他們戴上口罩。

政策之變:

在認識過程中改進應對方法

身處本次疫情最嚴重的倫巴第大區的首府米蘭,毛毛親身感受了意大利出現疫情以來的動盪。她創建了微博“毛毛TA說”,想讓更多人看到意大利在疫情當中的真實情況。

在3月11日發佈的微博裡,毛毛為人們詳細地講解了米蘭機場“限制外國人出境”政策在3天內的3次調整。對於意大利的防疫政策調整,毛毛認為政策發佈得太快,實施有點跟不上。“意大利的‘封城’政策,3月7日晚公佈草案,3月9日就大面積實施了,基層工作人員在具體實施上各有理解,執行不一致。”她說。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蓓對此表示理解:“面對新冠肺炎,世界各國都在認識、學習它的過程當中。在管理上也一樣,各國政府在不斷探索,慢慢改進應對方法。”

在馬可的女友張婧眼裡,意大利的政策也有好的變化。

2月初,馬可的家人從意大利給張婧寄來了口罩,讓她十分感激。如今意大利疫情嚴重,馬可和張婧決定給意大利醫療系統捐贈口罩。為保險起見,馬可和張婧聯繫了意大利駐上海領事館,希望能獲得建議。沒想到,領事館早已開通完備的捐助渠道,並指定物流公司定點運輸。

“去過意大利十幾次,一直覺得當地民眾比較散漫。這次意大利的凝聚力和團結,讓我非常驚訝,刷新了我的印象。”張婧表示,作為歐洲最早採取防控措施的國家之一,意大利政府層面的工作還是十分迅速的。

歐洲之變:

一體化面臨巨大考驗

意大利“封城”後,西班牙在3月15日也迎來了“封城”;德國對部分醫療防護物資下達出口禁令,多國物資被德國扣留;多國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加強邊境管控……

以一體化為標籤的歐洲,在疫情之下面臨巨大的考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歐洲學會意大利研究分會秘書長孫彥紅認為,歐盟在此次疫情中暴露出其協調能力的不足:“歐盟理事會宣佈要制定歐盟層面的抗疫指導方案,歐盟委員會也提出設立250億歐元危機基金,但這些現在都沒能得到具體落實,步伐跟不上疫情的發展。”

孫彥紅認為,歐盟當前急需形成緊急衛生協調體系:“面對這次疫情,如果歐盟能形成緊急衛生協調體系,發揮良好的協調作用,將會增強向心力,否則很可能會使得歐洲一體化面臨新的挑戰。”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朱婷、毛毛、張婧為化名)

南方日報記者 彭奕菲

策劃:鄭幼智 呂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