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發的安史之亂,被後世看作是唐朝的轉折時期。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制高點,然而安史之亂摧毀了這個大唐盛世,而且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鑑》:“(安史之亂)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之後禍亂雖然被平復,但大唐再也沒有恢復到先前的盛世氣象,而且地方豪強層出不窮,中央統治癒發沒有力度,以致大唐衰敗,天下戰亂無窮。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是安祿山,一個胡人胖子。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胖子掀起了這麼大一場浩劫呢?
安祿山擔任節度使的時候,邊境安寧,沒有異族入侵,使得國家可以在和平安穩的狀態下發展民生經濟,這也是節度使的功勞。
之後安祿山憑著阿諛拍馬的功夫,認李隆基做乾爹,拜楊貴妃做乾媽,終於換來一人身兼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節度使的成就,轄下總兵力達到十八萬五千人,佔了當時全國藩鎮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本來,大唐的制度是為了防止異族作亂,不允許異族人手握大權,地方最高長官均是由漢人擔任;此外,手握大權之臣不能在一地長久任職,不能在朝中遙領遠地,也不能由一人兼統多鎮。後來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朝中地位,想方設法說服了李隆基,讓那些沒有背景後臺的胡人掌控邊疆大權,出任邊鎮節度使,成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比如高仙芝、哥舒翰等外族人,就是因此受益了。
李林甫和李隆基不知道,就是因為走了這步臭棋,最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把一個幾乎顛覆李唐江山的惡魔給放出來了。
不過李林甫既然敢慫恿李隆基放權給異族人,那他自然也有法子收拾像安祿山這種憨貨。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滿朝文武百官甚至連太子李亨他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他獨獨害怕李林甫,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安祿山以李林甫狡猾逾己,故畏服之。”
每次安祿山來長安拜見乾爹(李隆基),並跟乾媽(楊貴妃)同房用膳,留宿一夜之後,李林甫就在府中設宴款待安祿山。
席間,李林甫要麼和顏悅色地給安祿山問安,讓他感覺很親切;要麼就是突然板著臉詢問他一些邊關軍情,讓他冷汗直流;安祿山那心情就像是“冰火兩重天”,時刻感到焦促不安。像安祿山這種“互市牙郎”(在邊境地區為往來貿易的各族商人、小販提供翻譯和中介服務)出身的渾漢子,玩宮鬥權謀又怎麼能是李林甫的對手?他最擅長的能耐,多半都是從交易市場上耳濡目染學來的,史書上說他:
“祿山諂佞,善伺人情,曲事利貞,復以金帛遺其左右”。
安祿山也終於明白,在李林甫這種老狐狸面前,自己還是太年輕了,李林甫不知經過多少朝中鬥爭、整趴了多少能人志士,才爬到今天的位置,自己是萬萬鬥不過他的。
所以李林甫在世時,安祿山是絕對不敢放肆。安祿山誰都不怕,就怕李林甫,可以這麼說,只要李林甫活著一天,就是給安祿山十個膽他也不敢輕舉妄動。
之後,直到李林甫去世,安祿山才開始打起自己的如意算盤。李隆基年紀已大,退位是遲早的事,不過未來的皇帝李亨並不那麼待見自己,等李亨繼位之後,肯定會首先拿自己來開刀。
因此,安祿山開始了自己計劃:蓄養數萬匹戰馬,囤積大量兵器鎧甲,並分道派遣商隊與胡人商販進行貿易,從中獲取豐厚的利潤作為軍費。同時還招攬了史思明、安守忠、崔乾祐、田承嗣等文武將吏作為核心骨幹。
雖說楊國忠注意到了安祿山這些不尋常的舉動,也曾再三“警告”李隆基,提防安祿山造反,但李隆基都當成了耳邊風,反而一如既往地疼愛這個“乾兒子”,並且跟楊國忠說:
“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東北二虜,籍其鎮遏。朕自保之,卿等勿憂也!”
再之後,凡是有人“汙衊”安祿山要造反的,統統都被李隆基下令緝拿,送去給安祿山,交由他親自處置。再然後,有關安祿山要造反的風言風語終於平息了。
直到天寶十四年六月,安祿山長子安慶宗與榮義郡主即將要舉辦婚禮,李隆基親自下詔,召安祿山入朝參加婚禮,可安祿山卻推說生病,拒不入朝,李隆基才感到苗頭不對了。
七月,安祿山向李隆基上奏,以獻上北地良馬三千匹為由,欲派出二十二名番將率部隊護送馬匹至長安城。
十一月,安祿山集結了麾下所有部隊,聯合同羅、契丹等部隊共計十五萬人,以“討伐楊國忠”為由,正式在范陽起兵。安祿山命節度副使賈循留守范陽,自己則親率十五萬鐵騎從薊城出發,大舉南下,兵鋒直指東京洛陽,“安史之亂”正式爆發。
直到這時,李隆基才開始後悔,他沒想到安祿山真的說反就反,自己沒有聽從楊國忠和高力士的話,太過放任安祿山,才導致今天的局面。
我們可以看到,導致安祿山造反的原因,大致有三點:
一,李林甫死了。李林甫在世時,安祿山就像他手裡的橡皮泥,高興怎麼搓就怎麼搓,安祿山也絲毫不敢有什麼怨言。而李林甫一死,安祿山就徹底沒了枷鎖,也沒人能製得了他了。
二,安祿山為了討好李隆基,不惜得罪了太子李亨。當時安祿山在大殿給李隆基請安,但沒有給太子李亨行禮,並說道:“臣乃胡人,不諳朝中禮儀,但不知太子為何官?”
李隆基笑道:“太子乃儲君,朕千秋萬歲後,將代朕君臨天下。”
安祿山說:“臣愚鈍,向來唯知有陛下一人,不知尚有儲君。”說完才不情不願地向太子行禮。
其實,傻子都能看出來,安祿山是在演戲罷了。安祿山雖是莽漢出身,但不可能蠢到不知太子是什麼人。但他偏偏要裝傻充愣,目的就是要拐著彎兒向李隆基表達自己的赤膽忠心。
這就等於討好了現任皇帝,得罪了未來的皇帝。做為太子的李亨,被安祿山拿來當作表達忠心的“墊腳石”,心裡有多憋屈,可想而知了。而安祿山跟李亨也沒什麼交情,萬一哪天李隆基退位,李亨絕對要對自己下手,不說自己的節度使之位不保,恐怕連性命都有危險。所以安祿山只有造反,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保住自己的權力,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
第三,因為楊國忠的緣由。正是因為楊國忠想方設法要“削掉”安祿山的權力(他建議李隆基讓安祿山入朝為相,然後把范陽、平盧、河東三個節度副使升任正使,藉此解除安祿山的兵權,從根本上削弱他的勢力)才讓安祿山不得不反。
跟著楊國忠又下令京兆尹出兵包圍安祿山在京師的住宅,逮捕了安祿山的門客,並把他們扔進御史臺監獄,連夜突擊審訊,最後把這些門客全都處死。
安祿山得知消息後,他知道自己與楊國忠的鬥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楊國忠仗著自己是楊貴妃的兄長,又官居高位,時刻能在皇帝耳邊吹風,自己靠權鬥那是無論如何也扳不倒他的。於是乎,唯有起兵造反,才能除掉楊國忠。保住自己的利益。
形成“安史之亂”的原因,這其中的因果關係很複雜,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因素。但不管怎樣,李隆基的責任是推不掉的,如果不是他晚年腦袋進水,養虎為患,那麼“安史之亂”或許還真的能避免。
閱讀更多 冰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