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的基金虧了,該怎麼辦?

  疫情蔓延全球股市異動,面對投資賬戶中收益減少以及負收益,投資人恐慌、不知所措。面對此種情況,操作少犯錯尤為重要。那麼,面對縮水的賬戶,投資者該如何安全配置?金融界推出《公募基金投資經典15問》,並就投資人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答疑。

  相對投資單一股票而言,選擇基金投資是屬於風險分散更優的理財方式,若選擇偏股型的基金,收入回報並不會比一般的股票低,因此,越來越多的家庭資產配置中基金投資比例逐漸上升。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2019年年報》中統計顯示,從全部公募基金持有人結構來看,居民(個人)持有資產規模佔比49.2%,略高於各類機構持有規模佔比。在各類機構中,銀行及其資管計劃(理財計劃)持有資產規模比例最高,佔全部基金規模的27.8%,佔各類機構持有規模的58.2%。

我買的基金虧了,該怎麼辦?

從上述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專業持有人佔比幾近半數。據銀行資深理財經理稱,基金投資人專業基礎薄弱,特別是一遇到基金虧損,賬戶收益下滑就會變的焦慮不安,且在這個時候經常會給他們進行諮詢,還有時會牢騷滿腹。遇到此類客戶,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本篇就將《公募基金投資經典15問》中的“一問:我買的基金虧了,該怎麼辦?邀請多家機構進行解答,期望能幫助到正在投資路上感到困惑的您。

  中外合資基金公司,擁有16年曆史的光大保德信基金:第一步先彆著急決定是贖還是補,而是該先盤點你持有的基金的基本面。比如你持有的是一隻主動管理型基金,那麼優秀的業績來源主要靠基金經理。如果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擇股能力、投資風格等相對穩定的話,那麼目前可能就是階段性的短期虧損。如果後期你還是看好基金經理的能力,那麼就算短期虧錢也不用太擔心,但萬一基金經理離職了,新任經理在風格上偏離太多的話,那麼後續要不要繼續投,大家就可以重新考慮了。

  信託系基金公司,擁有9年曆史的長安基金

:對於投資者來說,基金虧損可從三方面進行具體問題具體來分析。首先,判斷我們用於投資基金的資金屬性,是否是閒錢投資?可以用於投資的持有時間是怎麼樣的?如果是短期的資金,那要注意規避風險;如果是可以長期支配的閒置資金,那風險承受能力會比較強;其次,我們所持有的基金是否值得繼續持有?需要對自己持有的基金進行分析和判斷,這隻基金是否匹配自己的風險收益特徵,如果虧損的原因是基金管理人或者基金投資策略的變化,那麼我們要考慮更換一隻更加適合自己的基金了;最後,短期市場的波動是正常的,不可避免會遇到虧損的情況,我們要以平常心來看待。市場也有可能遇到系統性風險,如果是全市場的普跌,那麼只要涉及到市場投資,基本都很難避免淨值的下跌;那麼要注意不要追漲殺跌,頻繁交易會造成交易成本上升,需要建立合適的長期投資理念。

  成立4年,基金業內首家全自然人、由內部核心專業人士控股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匯安基金:恐懼來源於未知,基金短期虧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基金的虧損帶來的對於投資的長期的迷茫與未知。

  首先,買基金虧了的時候,我們不妨問自己一些簡單的問題,1、持有的基金虧損的原因究竟是因為市場的短期波動,還是因為基金自身的運作不當?2、當時買基金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聽朋友推薦的?是當時市場火熱自己跟進的準備短期博一把?還是自己本來就比較清楚基金各方面的知識,堅定準備長期持有?

  如果這兩個問題都能答得上來,相信你的心裡已經自然有了答案。如果是因為基金自身的運作不當(譬如基金經理長期業績不好,跟風追漲殺跌等),那可能會建議進行其他基金的轉換。如果基金的虧損是因為市場短期的波動,而這個基金的長期的業績(一年以上)都是能跑贏上證綜指的,那基金虧損的時候往往是短期市場變動的時候,此時反而應該見機補倉,把握便宜買入的機會。

  如果當時買的動機是來自外部原因,一般來說,基金短期的波動是會引起心理較大的恐慌的;而若是自己長期看好的基金的短期震盪波動,持有者反而應該基金的短期虧損感到“興奮”,畢竟好貨打折的機會還是很少的

  據中國基金業協數據顯示,公募基金成立20年,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為16.18%,大多數基金的短期波動具有一定偶然性,相信如果能回答了以上的問題,我們已經有應對虧損從容的答案了。

  券商系基金公司,成立時間近6年的創金合信基金:首先需要觀察及判斷持有的基金具體情況,比如基金的風格、投資範圍、跟蹤的行業、板塊、虧損的原因、後期可能的走勢或表現、當時購買時的初衷及看好這隻基金的邏輯是否變化等,這些同時也可以諮詢對應基金管理公司,聽取專業人士的看法,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其次如果想繼續持有這款基金,同時在中長期判斷依然看好的情況下也可以採取適當加倉或定投的方式,攤平淨值波動風險,降低投資成本,低位撿籌,避免過度恐慌情緒、追漲殺跌,將浮動虧損變成實際損失而離場。

  下期預告之《公募基金投資經典15問》之二問:為什麼我一買基金就跌,一贖回就漲?

  對很多人來說,“一買就跌,一賣就漲”的問題經常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且屢試不爽。即便作為專業投資人的基金經理,也難免被這類問題影響情緒。確實,成本經常影響投資者的決策,但這真的沒有必要。問題的根本是,你只需要對你投資對象——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管理人——做出判斷,而不是變化的價格。設想,老王有兩個賬戶,買入了同一只股票,因為買入時機不同,成本分別是10元和6元,這隻股票現價8元。如果老王需要用錢,他應該從哪個帳戶賣出?恐怕很多投資者會選擇從6元成本的賬戶賣出。但仔細想想,從哪個賬戶賣出有什麼區別呢?賠了就選擇持有,賺了就選擇賣出,解套就選擇贖回,這是人性使然,因為之前的虧損積累了很多情緒上的赤字,都要尋求一個解脫。但投資在很多方面是要逆人性的,所以當你做出投資決策的時候,你不要太過輕鬆,要審慎全面地考察投資對象;但當你決定買入以後,你最好輕鬆一點,忘記你的成本,而是關注投資對象本身是否發生了一些與你當初判斷不一致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