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漸行漸遠的原因:三觀不合、層次不同”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很有道理,道不同不相為謀。

對於意識層次不高的普通人,可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忍受對方,但是一旦提升了意識層次,立馬發現跟對方在一起很不舒服,因為不同頻,沒有共同語言,話不投機半句多。

當然,有必要時,意識層次高的人可以向下兼容,他可以和光同塵,降頻與意識層次低的人一起做事,這時不是為了利用他,是為了幫助他醒悟。但是意識層次低的人往往不能接受意識層次高的人,因為會覺得對方清高、故弄玄虛、不解風情等。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因此我們平時千萬不要輕易笑那些大智若愚的人,或許他就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幫助我們探索生命終極使命的人。


汪氏九型


可能因為不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工作;你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遠;還有就是對方有了家庭

大學時期我們關係最好的就是室友,總在一起說著今後畢業了我們每年都要抽時間聚一次,不管彼此多忙多遠,都必須相會,後來真的畢業了,大家各奔東西,開始前幾個月還會在群裡互相彙報近況聊得特別嗨,直到後來群突然間安靜了,誰都不說話了,曾經無話不談的室友變成了只是你好友列表裡的人,從最親的關係變成了他只是我曾經認識的人;

後來,你有了工作,開始認識了新的朋友,你們從陌生人變成了閨蜜、成了兄弟,你們一起嬉笑、一起怒罵,又成了你無話不說的人,再後來,他們有了他們,你們曾經吐槽工作,吐槽生活,放聲歌唱,大口喝酒的人開始戒菸戒酒,開始準備成立自己的家庭,你們的精力被逐漸瓦解,各自又有了新的生活,於是你們只剩節假日簡單的問候

人與人之間的漸行漸遠並不一定是三觀不合,三觀不合的人開始就不會跟你成為朋友,有不了親密的關係,那些真正跟你漸行漸遠的人曾經都是你們可以兩肋插刀,真心對過的人,只是後來因為生活,工作,時間使得你們慢慢變淡,他們只是一下子出現在你的生命中,去完善你們生命的某個時刻,某個人的出現都會教會你成長,所以感謝生命中那些漸行漸遠的人


一直幸福的楊小姐


有一定道理。

所謂“三觀”,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是每個人的“認知”層面。

而從心理學意義上講:

認知決定態度;

態度決定行為;

行為構成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

所謂“道不同,不與相謀”,說得就是這個意思。

尤其像我們這種已經到中年的人來說,這種感悟尤為深刻:好像身邊的人包括小學同學、中學同學和大學同學突然間都不聯繫了,留下的,只是往日的回憶:

親密無間的發小;

一起吃喝玩樂的哥們兒;

曾經信誓旦旦約定的定期聚會……

可能大家都忙,上有老,下有小,在單位又大多是骨幹。

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理由!

真正的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人們逐漸都活明白了:

身體永遠是第一位的;

都學會了拒絕胡吃亂喝甚至通宵達旦的狂歡;

還有那些沒必要甚至毫無意義的應酬;

都漸漸地學會了享受獨處的美好時光。

如此,可以避免無話可說的尷尬;可以避免話不投機的掃興;一切順其自然,一切隨緣。

疏遠就疏遠唄,個人過好自己的日子不也挺好麼?!



心理醫生張彥平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這個問題現實生活中遇到過很多人,有的人與人之間原來相處很好,慢慢的就來往少了,有的甚至斷了往來,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初期相處時,有謀一些方面的興趣愛好或三觀接近或相似,就走到一起來了,由於隨著相處的時間長了,言行舉止瞭解深入透徹,就會發現相互之間跟本不是一個層次的人,三觀也不盡相同,與當初的印象完全不一樣,已經沒有共同的語音了,這樣關係就逐漸疏遠了。

二、社會在不斷變革中人是社會群體中的人,隨著人的身份地位生活條件發生變化,大多數人相對的也會變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為他們每日相處的人群變化了,原來在一起的人群已基本不能滿足興趣與利益的需要,不是在一個圈子裡了,各種條件也不一樣了,慢慢的也就疏遠了,這是自然的一方面。也存在另一方面的人屬人品道德問題,少數的人有了金錢地位後,就會吃水忘記挖井人忘了本,看不起原來的在一起的人緣圈子甚至幫過自己的人了,與原來的親朋好友漸行漸遠了。例如:原來的同事朋友夥伴親戚,有的當了領導有的成了老闆有的有錢了,生活與地位發生了本質變化,就會出現這兩種情況。

三、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本來人與人三觀就不合,層次不相同,就不是在一種層次中生活的人,但為了謀種特定目的利益,有的就把自己真實的面目偽裝起來,用假象接觸他人看似關係密切,其實另有它圖,如果達到目的後或者無法達到目的了,人與人的關係就把慢慢的漸行漸遠了有的就不來往,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生活欄目


很贊同這種說法,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兩個人之所以能成為朋友,靠的是相同的志趣,也就是看待事物的立場與觀點相近。琴師伯牙與樵夫鍾子期以琴結緣,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知音”,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三觀不合、層次不同的人,所說的話很難有交集,更談不上共鳴。相處時間長了,便如雞同鴨講,彼此都索然無味。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真正的朋友,應該具有相同的興趣愛好,乃至理想追求。

這麼說,是不是三觀不合的兩個人,就一定不能做好朋友,成為戀人呢?也不是。我們都知道,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在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三觀完全契合的兩個人。人都是會變化的,隨著經歷、閱歷和環境的變化,原本三觀不合的兩個人,通過磨合也可以日趨接近。三觀相合,是你懂我的欲言又止,我也理解你的所作所為,懂得往往比愛更加重要。正如作家廖一梅的那句名言:“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三觀不合、層次不同,不必強融,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心理學上有個“吸引力法則”,簡單說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就會遇到什麼樣的ta。真正牛掰的人,都是先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精彩有趣,那些志趣相投的人自然會慢慢向你靠近。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三觀不合。





素履行走


要學會為自己鼓掌。不苛求自己,不虐待自己,不折磨自己。無論遇到何種困境,學會對自己說:算了吧,沒關係,會過去的。離去的,都是風景,留下的,才是人生。努力和收穫,都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你必須特別努力,才能顯得毫不費力。堅信一句話: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不會被別人踐踏。 ​​​​



暢遊陝西


【一醉秋風】認為:人與人漸行漸遠的原因眾多,但歸結一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

生活中,我們常常感慨,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也時常心酸,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幾人?回顧一生,我們也自詡好友眾多,喝酒的話,好幾桌都坐不下,但真正交心交命的,好像沒幾個人……

其實,這是在正常不過的現象。

因此,才有了高山流水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萬古流芳,才有了孔雀東南飛焦仲卿自掛東南枝追隨亡妻而去的萬千苦楚,才有了無奈入曹營但終生不獻一計一策徐庶的堅守卓絕,才有了沈園偶遇唐婉釵頭鳳後鬱鬱而終的千古悲歌,才有了大雁喪偶的餘生孤獨,也有了陳世美的拋妻棄子,有了鴛鴦活著貌合神離,死後的見異思遷。

人生本就不同,我們不是萬能佛祖,不能用僵化的尺子丈量世間的所有。

其實,知音也好,背叛也罷,真正驗證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真諦。

同學聚會,聚時的慷慨激昂,義憤填膺,並不代表酒醒後發現你還是你,我還是我的尷尬。同事日常,你好我好大家好,並不代表同行是冤家的現實,一點功名利祿都能將滿心幻想打回原形。

所以,我們遙想古人要用多少血淚才能總結出“門當戶對”的真理,用多少愛恨情仇才能感慨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神奇呢?

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山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人生也是。


一醉秋風


我們都活在同一個世界,但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卻不一樣,所以有些人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

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接受的教育決定了我們的三觀,三觀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以及對人生的追求,我們未來的路因此而不同。

雖然有時利益會讓三觀不同的人聚在一起相談甚歡,但彼此心裡都清楚大家不是一個世界的人,自然也無法走到一起。




木子文叨


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三觀不合的人難以在一起久處,因為在一起接觸到的事情問題,總是存在不同觀點,產生分歧,爭論,以致互不欣賞!漸行漸遠只是溫和的結果,合夥上就會分道揚鑣,政治上有可能爭鬥不休,軍事上有可能你死我活。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腹有詩詞氣自華


兩個明明相愛的人卻不不能在一起,我們在嘆息的同時也多了一份情感的共鳴。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會有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而我們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合適的時候遇到合適的人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選擇,而兩個不合適的人的分離也未必不是好事,你我的各自天涯,彼此之間無牽無掛 ,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但請你的心充滿善意,如果你的心是善良的,你又能做出什麼對不起他人的事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