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提到“波羅蜜”首先會想到我們常說的熱帶水果波羅蜜,而對於帶有佛教背景的人來說,他們也許會想到比水果多一層的含義,即類似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類與佛教文化有關的內容。
那麼對於這兩種有關“波羅蜜”的解讀,它們之間是否有什麼聯繫呢?這樣的聯繫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熱帶水果“波羅蜜”
水果“波羅蜜”作為舶來品在古代中國各地方誌記及文人詩詞中早有記載, 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那個時候由於波羅蜜在我國還尚未普及栽培,人們對於這種水果的認知有限,因此這類水果的名稱更多的是梵語音譯“婆那娑”、“婆羅那娑”而不叫“波羅蜜”。
在唐代《酉陽雜俎》一書中有關於婆那娑的記載:
婆那娑樹,出波斯國… 樹長五六丈,皮色青綠,葉極光淨,冬夏不凋,無花結實。其實從樹莖出,大如東瓜,有殼裹之,殼上有刺…”
由此可見,此時的婆那娑確實是指我們如今所說的“波羅蜜”。
到了宋朝,一部海外地理名著《諸蕃志》問世。其中記載當時波羅蜜這一水果已在廣州地區開始栽培,當地居民用“波羅蜜”為其命名。
此處的“波羅蜜”已經不再是個外來詞,而是一個被本地化的結果,也就是對該水果的特指了。此後所有的文字記載中,無論是詩詞還是志傳都沿用“波羅蜜”這一名稱直至今天。
佛教用語“波羅蜜”
佛教中波羅蜜原為梵語。波羅是“彼岸”的意思,而蜜指“到達”,因此“波羅蜜”在佛教梵語中就是指到彼岸去的意思,即從生死此案到達涅槃彼岸的修行,人們也將其譯為
“離生滅”。佛教中的六度修行同時也被稱為六波羅蜜,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稱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等。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案;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六祖壇經》
佛教中的“波羅蜜”與水果原本沒有任何關聯,一個是梵語來源一個是中國本土化的結果,只是恰巧同字同音罷了。
但自明代開始,水果波羅蜜因其巧合開始逐漸被人們用於宮廷佛法儀式中的貢品,與佛教用詞的關聯出現端倪。
“高玄法會演盂蘭,個個西僧紫袖寬。澤畔魂歸幡影亂,波羅蜜供佛燈寒。”
—蔣之翹《天啟宮詞一百三十六首》
到了清代,這類聯繫似乎更加突出。清代詩人譚瑩曾寫道:
桄榔樹古,恰如銅柱之威靈;葭菼花明,恆見鐵船之巡邏。波羅蜜果依然 老佛之因緣,靈化楮錢且作伽藍。”
此詩反映了當時人們將波羅蜜果與佛教道家結合,認為波羅蜜的果實有能將祭祀用的紙錢靈化為佛教寺院的功能。
清朝時波羅蜜果與佛教文化密切相聯。許多僧人也會在居室中擺放其果實象徵著涅槃、渡彼岸的寓意;而三個波羅蜜果一起,也帶有佛法僧三寶的含義。
參考文獻:
【1】孫笑顏, 水果波羅蜜考——兼論其與佛教用語波羅蜜的關係
閱讀更多 安至文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