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萬小時定律嗎?每天5小時如果看劇、上網、聊天,那七年後你會變成什麼生活?

夢想界丶工匠


每天五小時上網、聊天、看劇,如果不是刻意而為之的,七年後可能還是一無所有,能夠拿得出手的就是滿嘴的談資。

我自己周圍有人從大學到現在,有不少同學一直追劇,也喜歡看各種電影電視劇,然後這裡面刻意而為之的,比如曾經一直熱愛美劇,並且是為了學習英語而學的,這類人有經歷出國留學,歸來在英語相關的行業,領導接待外賓的時候,都是她出場負責並且獲得外賓以及領導的一致認可。

然後當時純粹是為了打發時間而看的,這裡面歪打正著的很少,比如寫書做影評的,看了那麼多年的電視劇、電影、也的確有點小基礎,但是對於專業出身的人來說,絲毫沒有競爭力,偶爾有個別在網上稍微走紅一點,但是大部分都只是做著自己普通的工作,然後聊天的時候關於這些可以做到滔滔不絕,但是也沒有很大的營養。

到是一直喜歡網上聊天的,男性,大學四年就喜歡瞎聊天,今年剛剛第七年,除了情商顯得高一點或者說泡妹子厲害一點,因為過去沉迷於聊天都是為了YP,後面稍微好一點了,說情商高其實是比較委婉的說法。

當然,這個也只是部分,我們每個群體不一樣,經歷不一樣,然後每個人想法不一樣,不管是什麼,刻意而為之的的確堅持一萬小時理論是能夠取得一定成績的,但是平常純粹為了打發時間或者是生存裡面的一個步驟,百萬小時理論也不一定奏效,就如我們每個人吃了那麼久的飯,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會變成美食專家。



真叫靜靜


我發現學歷沒我高,我倆一起參加工作。後來我學廚師,他玩,我搞銷售,他玩。他學cda我廚師,他項目經理,我廚師,他考到國土局,我廚師。雖然我倆都結婚了,有孩子了,家庭條件差不多。但明顯的我們差了不是一點半點。孩子輩可能最明顯了。


追風逐雨


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一萬個小時,如果你一天工作八小時,如果你一週工作五天,至少要花五年時間才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下面我們再說說 "一萬小時死亡定律".

有一本書中說到,我看到了另一個場景。這個世界上許多人都很匆忙,並且努力工作。

不要說休息,你甚至可能不得不擠出時間吃飯和上廁所。

他們勤奮努力。他們一天工作超過12小時。只要企業不倒閉,他們就不會換工作。

然而,“10000小時”對他們不起作用。相反,他們越忙,越窮,工作越努力,越把技能侷限在一個領域。

“10000小時”不僅沒能讓他們成為專家。相反,他們註定要死亡,我稱之為“萬小時死亡法則”

為什麼會這樣?從某個角度來看,10000小時的定律給了我們一種可能性。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並非所有10000小時都是正確開啟的。

有人說,我已經開車5年了,為什麼我沒有成為一名賽車手?我學英語已經五年了,為什麼我不能用英語交流?

事實上,我們必須考慮原因。

專注是一萬小時的核心。專注於一個領域、一個方向和一個行業。但這絕不是簡單而粗糙的時間積累。

美國游泳運動員邁克爾·菲爾普斯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八枚金牌,每個人都說他是一名優秀的游泳運動員,因為他有特殊的技巧和天賦。

但是他的成就來自於每天練習8小時,每天24小時,5到6年,在游泳池裡呆了15000多個小時。只有這樣,他才能獲得8枚金牌,創造奧運史上的奇蹟!

10000小時規則的關鍵是在每次鍛鍊中突破舒適區,以便不斷改變和提高你已經掌握的技能。

如果你有能力在一小時內跑10公里,那麼每次跑一小時跑5到8公里的感覺屬於你的舒適區。

但是如果你被要求一小時跑15公里,這就是你的“恐慌地帶”,因為這是一個你目前無法達到的技術水平。


如果真想用10000小時成功,我們需要怎麼做呢。

第一是明確願景目標和路徑,花10000小時是為了提高專業水平和水平,而不是簡單地重複。我們看到太多有技能的工作在我們的生活中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的技能已經過時了。願景目標應相應地分為階段目標。為了實現分階段的目標,然後找到成功的途徑。

第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我們會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解決了一個問題,我們就會增長一分。我們應該善於享受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進步。每次我遇到別人不同的意見,我都要找出合理性。這種理性常常是你的問題,對我的進步非常有益。

第三,要注意記錄大多數人太相信自己的記憶了。在解決了我們遇到的許多難題後,我們以為我們能記住它們,但事實上我們很快就忘記了。當我們第二次和第三次見面時,我們常常不能很好地應付他們,也根本不能產生累積的效果。擴大到整個社會層面,事實上,這也是西醫和中醫的一個重要區別今天,沒有人敢說我們的中醫水平比500年前的著名中醫高。你看是不是這個原因。


Viper娛樂


每天花5小時進行娛樂,7年後對你的生活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真正能讓你生活發生變化的,是那些影響人生髮展方向的選擇和突破你舒適圈之外付出的努力。

而如果想通過10000小時定律改變自己的生活,你需要明白這3點:

1.投入的不僅是時間,更是練習強度

一個馬拉松運動員,每天跑5次,每次1小時;練習再長時間也不會有突破,因為,練習強度不夠。馬拉松比賽講究耐力和體能調節,只有持續不斷的高強度跑步,才能刺激到耐力提升,也才能更瞭解自己的體能極限,及時調整。

因此,10000小時定律,不僅僅是要投入足夠的時間,更要追求一定的學習強度。

2.如果不知道高手的標準,永遠也到不了高手的水品

依然拿馬拉松比賽舉例,想跑完全馬,每次都按照自己的能力進行極限訓練,也許會實現自我突破,但依然沒法達到高手的標準。真正的高手,都會根據世界冠軍的標準來設置自己的訓練目標,不斷調整訓練方式來達到目標。

因此,10000小時定律,不僅僅需要練習,更需要明確練習的最終目標。

3.如果不懂時間分配,很難真正堅持10000小時。

如果每天投入5小時的訓練,需要不間斷練習6年半的時間才能頂尖馬拉松運動員嗎?當然不是這樣的。一名頂尖的馬拉松運動員,除了訓練,還要花時間在思考、同行交流、比賽覆盤等事項上……而10000小時的投入應該包括這些所有的過程。因此,每天花5小時訓練,同時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其他思維項目,可能只需要3年你就能成為頂尖高手。

因此,10000小時定律,並不是投入長達數年的練習,更要分配時間給思維提升,以便更好的進步。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助你改善生活狀態。


我是點亮微光的阿敏,熱衷用學習力搭建能力體系,專注個人成長方向乾貨分享,歡迎關注。


點亮微光的阿敏


一萬小時之後,你會熟練於看劇、上網、聊天。生活會變成什麼樣?要取決於每天你看劇上網聊天的Why(目的)、What(內容)和How(方式)。

一萬小時定律的來源。

職場雞湯的“一萬小時定律”說的是如果你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那就需要10000 小時。

暢銷書《異類》的第二章“10000小時的標準”說的是成功的天才無不經歷了一萬小時的訓練。注意,可沒說,反過來經歷了一萬小時一定成功。不少人還誤以為此觀點是《異類》這本書的首創。實際上,觀點來源於1973年,赫伯特·西蒙與威廉·蔡司發表了一篇關於國際象棋的論文,論文中主要研究了象棋大師和新手的區別。在論文中,西蒙對於象棋大師的超凡記憶,給出了自己的推測。他認為象棋大師們正是因為用了10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1976年,美國心理學家艾力克森與西蒙再次就此項研究,發表聯合論文,從象棋推廣到其他領域。

一萬小時定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現實生活一定給我們呈現過這番景觀: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勤勤懇懇,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像《摩登時代》的卓別林;只要企業不倒閉,他們不會換工作。可是“一萬小時定律”在他們身上,並不起作用。恰恰相反,他們越忙越窮,越勤奮,越把自己的技能縮窄在一個跑道上。


《刻意練習》這本書告訴我們:要目的明確、跳出舒適區、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才能讓我們快速進步。

首先要明確想實現哪方面的提升。接著,儘可能找這個領域優秀的專家、高手或經典書籍,獲得高質量的反饋。然後,在稍高出自己舒適區中,刻意練習一萬小時。

生命有限,希望每個人目標明確,把一萬小時投入到科學系統的刻意練習的自我提升中,勿虛度。


有女如玉書中尋


首先,我覺得題目中的“上網”這個詞彙有些含義模糊,因為查找資料,搜尋信息,學習網絡教程都可以定義為“上網”,但根據題目的整體含義,想必這個“上網”是與看劇,聊天一樣同為純娛樂性的消遣。

其次,我認為這個一萬小時定律有待商榷之處。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句話意為只要在一個領域內持續不斷地傾注時間與精力,那麼這個時間的量化標準至少是一萬小時,達到這個標準就能夠具備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甚至大師級人才的能力。時間與精力的持續堆砌與傾注當然是可以創造奇蹟的,但我認為這並不應該是一種”只要……就“的簡單因果關係。很多事實都可以證明,量變是並不一定必然導致質變的,這一點在藝術創作等極其需要天賦靈性的領域尤為明顯,一個才氣平平之人即便不拋棄不放棄,用足一萬甚至更多小時的時間投入和耕耘,也許能夠達到行業的中位線,但若要成為大師級的專家則未必可能。


最後,言歸正題,假若一箇中老年人,已經沒有對自我價值提升的規劃與展望,那麼將時間用於娛樂與消遣也無可厚非。但如果是一個年紀輕輕,風華正茂的青年(一般情況下,這個年齡段對未來對自我沒有一點展望或者期許者為數甚少),那麼,如果他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既期望自己的人生得以增值,卻又吝於或者懶於埋頭耕耘,努力奮鬥的話,每天寶貴的5個小時不用於充電學習,規劃鑽研,只用來追劇,網聊,網購,刷朋友圈(又要假設一下了,這個看劇,如果不是寄希望於運營影視類自媒體的知識儲備,這個聊天,不是在專業群裡建立人脈尋找商機而只是單純結識異性)那麼七年之後,我認為基本就是廢柴一枚!(這一萬個小時導致的結果我是真的深信不疑的)最高的成就,男人或許成為調情高手,身邊桃花朵朵,或許可以開一門撩妹網絡教程。女生說起明星八卦與包包袋袋如數家珍口若懸河(如果再愛吃懶動的話,成為肥宅的可能性也不小)。


總之,現今是價值多元的社會,不應強求一致,奮鬥精神當然應當大力倡導並作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但物極必反,難道現在遍及全世界的“喪”“頹”文化的盛行,難道不是對僅僅將物質功利的標準粗暴地作為評判一個人的社會貢獻與人生價值的一種對抗與反叛嗎?所以,假若一個人安於平凡,對生活與自己的人生沒有那麼高的期許與追求,在自食其力的基礎上,在履行人生種種職責義務的前提下,將時間用於自己喜愛的娛樂形式上,我認為純屬個人自由。

因為時間與人生都是他們自己的,個人如何支配與他人無關。

畢竟這個世界上並不是由能人,狠人,超人,巨人組成的,而是由我們絕大多數受制於種種人性弱點的普通大眾組成的。


情感領域創作者仇意


這個問題的角度非常新穎,好久沒做問答了,被吸引到了,決定回答一波。

每天5小時看劇(電影)、上網和聊天,重複7年會變成怎樣?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因為一天24小時,刨去8小時睡覺,還有11小時空閒時間。

這11小時題主在做什麼呢?即使吃喝拉撒再刨去3小時,那還有8小時空閒時間,比每天看劇什麼的5小時還要長,題主貌似並沒有說明這8小時如何用。

不要以為我在抬槓,因為這“消失的8小時”,才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

“消失的8小時”用於工作

如果說是用於工作了,那就是一般人的常態,每天5小時用在娛樂上,7年後就積累了一堆娛樂談資。但是因為你有堅持工作,這1萬小時的娛樂時間並不會對你的人生影響太大。只要娛樂不影響本職工作,那麼你的生活就會因你的工作而產生變化。工作好了生活好,工作差了生活就奔波。

這個估計是多數人的生活規律,不足為奇。如果在這個前提下回歸到樓主的問題,那麼我認為題主應該是想問:每天5小時娛樂和5小時的學習比較,對生活產生的變化會是什麼?

那答案肯定是學習比娛樂產生正向影響作用要大,學習是一個積累過程,娛樂是一個消遣過程,同樣的兩個儲物箱,一個不斷放東西,一個只是在翻來覆去整理,結果肯定是前者要比後者重,這個是不用質疑的了。

“消失的8小時”用於消遣

如果說,“消失的8小時”用於漫無目的地渡過,每天5小時看劇、上網、聊天,那7年後必定會依然一事無成。每天消遣的時間比收穫的時間還要多,怎麼可能會取得正向的變化呢?

不要跟我說突然中了大獎,即使真的有這麼大的餡餅掉在頭上,但坐吃山空的例子還少嗎?英國普利茅斯市一名43歲的男子,中了500萬英鎊,結果遊手好閒3年就敗光了。雖然很大程度是因為被騙子騙光,但如果不是因為他暴富後只懂消遣,會如此盲目地相信騙子嗎?

暴富尚且如此,更何況沒有暴富的普通人?每天遊手好閒過日子,結果只會一天比一天慘。

“消失的8小時”不用於工作應該如何處理?

但是,結合題主1萬小時定律的前提,估計題主並不是來聽我說“如何暴富後繼續努力”等心靈雞湯的,而是希望知道,既要每天5小時看劇、上網、聊天,又要不工作,還要在7年後有比較正向的變化,應該怎樣辦?

很簡單,“消失的8小時”用來做自媒體,圖文、視頻創作,主題就是你每天5小時看劇、上網和聊天的內容,堅持7年,你就會回來感謝我了。

我是一木支危樓,每天工作8小時,看劇、上網、聊天2小時,自媒體創作3小時,堅持了第一年。朋友加油吧!


一木支危樓


1、不管是一萬小時還是21天,重點是你目標單一且堅持做到,哪怕只有半小時你也會感受到自己的變化。
2、人類自帶的天性就是懶,你所有的勤奮和努力都是跟天性作鬥爭,所以必然不好過。適當的給自己一些鼓勵會讓你更好地去執行目標,不用非把自己逼成機器一樣的生活,大部分人真的做不到,一旦反彈會更可怕。


3、我不知道別人的一萬小時究竟是怎樣的,但是從我個人真實的經歷和身邊親友的例子來說說:
i.我參加了一個豆瓣的活動,堅持打卡一個月學習白描課程,然後從拿筆手都要抖變成最後可以畫成品,這完全是我意料之外的事情,我從來不認為我是有美術天賦的,當初學也不過是價格不貴又能打發時間,看到自己的成績之後反而堅定了決心,繼續學了下去。現階段還不錯,感覺之後一年還能繼續堅持。

ii:和兩個好基友因為興趣一起做了一檔電臺節目,關於影視類的。我們三個都是非業內人士,而且當時各自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完全是出於愛好的無償勞動。雖然中間大家各自經歷了很多變化,而且沒有在一座城市,錄音都經常會因為信號、設備、甚至時間協調等種種問題,但是也沒有放棄過,哪怕節假日也是會提前把節目準備出來的。就這麼默默的堅持了三年,收穫了好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大家在群裡聊天討論各種話題,開心的不亦樂乎。我們從來沒刻意考慮過把這檔欄目商業化的問題,反而是這份初心,讓大家更純粹也更有動力。現在因為我們對節目和自己的要求更高,適當的放慢了推薦和更新的頻率,但是貴精不貴多,相信我們會把節目做得更好,也希望能有更多喜歡我們節目的聽友能多來群裡互動,聽到彼此的聲音。這種動力是其他地方都獲得不到的,我也特別感謝兩個小夥伴一直支持我,甚至配合我亂七八糟不固定的時間安排,還好我們都沒有放棄,也會繼續堅持下去的。三年時間300多期節目,一週平均更新近2期,大家可以想想我們除了日常工作生活之外,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去看劇看電影,所以到如今在看作品的時候,也真的很容易就切入重點和主題。或許在專業概念方面我們還有差距,但是就分析作品和提煉觀點方面,絕不遜色於某些專業人士。

4、最後要說一句,很多事情都是堅持之後才能明白。我現在特別認可一句話: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還遠遠不到拼天賦的地步。堅持尚未做到的時候,就別說擅長和能力了,說了也是個笑話。


圈小姐的freestyle


一萬小時定律本身就是錯誤的定律,只是摘要了其他文章的一部分,然後突然被推廣開來而已。

首先

說一萬小時定律就不得不提一本書,它就是《刻意練習》。書中的主旨是隻要你在一個領域刻意練習,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其中一個人看完以後就把書中的一部分拿出來寫出來一萬小時定律。沒想到的爆文後,多出來一個一萬小時定律。

如果用心思考,你會發現一萬小時定律本身就不正確,難道什麼東西都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學習吃橘子🍊,看完基本就可以學會。

所以

獲取信息的渠道很重要,學到腦子裡的東西遠遠比吃飯肚子裡的東西重要多了。



一頓兩碗飯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不過這句話裡還有另一個潛在詞語:必要條件。什麼是必要條件?我們來看A就是投入的時間,B就是成為大師,要成為大師(B)必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A),但是花費大量的時間(A)卻不一定能成為大師(B)。


此外看一萬小時定律,還不能只看一部分字面意思,因為《 異類》這本書同樣強調了,投入時間並非用於完全重複的同水平單一練習。這樣的時間並不能夠算入一萬小時之內,而後續還有的則是最近發展區、分區塊精準練習、有效反饋、集中精力突破提升。


通過對一萬小進定律的充分理解之後,我們就會知道,花了一萬個小時也許可能成功,但是卻不一定能夠成為大師,兩者之間的聯繫則是那本書的作者根據成功者的例子反推算出來,而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包括那些刷電視電影,上網聊天的人許多人何止超過一萬小時了,但是多數依舊還是追劇,還會拿著紙巾就著爆米花看宮鬥開心的哭著笑著,生活依舊如此。

按題主的意思,每天5小時如果看劇、上網、聊天,若是不動腦筋的被動輸入,只是一再重複看劇上網聊天,估計原來什麼模樣還是什麼模樣,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可能會退化。

英國教育專家馬丁·洛森說:“如果你能讓孩子在12歲之前不看電視,他們終生都將獲益。”

據現代科學研究,特別是看電視劇基本上是被動接受,大腦是沒有思考的,很多人可能感覺不對,我看電視劇也有反應的啊,也會跟著哭跟著笑,遇到劇中有什麼經典話語也會若有所思,怎麼能是被動接受呢?其實那只是大腦給人帶來的假想,如果現在讓你回憶一下一個月前你看的某部電視劇有什麼樣的感觸時,估計許多人根本說不上來,畢竟那是作用於大腦的一種假象反饋罷了,而不如書本閱讀過程中主動攝入的反饋多。

所以若只是被動接受,大概率上只能是越來越廢,對於生活已經沒有任何追求,只剩下簡單的娛樂了。

有親戚家中兩個孩子一大一小已經成年,整整三年內兩兄弟就是躲在家裡,幹什麼?看電視玩遊戲,基本上屬於廢品狀態,期間試著讓他們出來工作,卻工作了幾天就回歸了,因為同工作相比,後者的愉快感來得更舒服,反正是啃老,只要有的啃就啃得了。

每天5小時如果看劇、上網、聊天,那七年後你會變成什麼生活?

大概率上,你什麼都沒有變,只會變得與世界越來越遠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