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为什么反对德国领土和殖民地扩张?你怎么看?

秋天的红叶882


德国—我也想要几块殖民地!

法国—不,你不想。

德国—为什么?

英国—因为殖民地都被我和法国占了,你就别白日做梦了。


俾斯麦1862年出任普鲁士首相时,当时的普鲁士在欧洲排老五,是欧洲五大帝国中的老末。(当时还没有德国)

帝国主义的老末是什么概念?比下有余,但比上不足。就好比现在的意大利,虽然G7国家开会时,有它的一把椅子,但它的地位最低,话语权最小。

既然实力最弱,那摆在俾斯麦面前的问题就很简单了。殖民地什么的就别指望了,先把德意志统一,增强实力了再说。

1864年——普丹战争

1866年——普奥战争

1870年——普法战争

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闷声发财,用了八年时间挤走了奥地利,成为德意志众诸侯的老大,建立德意志帝国,并成功挤掉排在它前面的法国、沙俄、奥匈帝国,一跃为欧洲老二。




当上老二后,德国有资格海外扩张了。当时确实有很多德国人是这么想的。但是俾斯麦不同意,他有三个理由:

第一、德国虽然统一了,但是德国的整体工业化程度还不够高,德意志还有诸多地区都以农业为主。如果搞海外扩张,这无疑会导致资金外流,影响国内的工业化。

第二、海外殖民地已经不多了,优质殖民地更是所剩无几。此时搞海外扩张,可能会得不偿失,并且还可能会得罪殖民地最多的英国,而目前德国还不宜得罪英国。

第三、普法战争后,法国立志要报仇,德国如要应付法国,就不宜分散实力。与其去海外扩张,不如把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闷声发大财,在欧洲把法国压制住。

俾斯麦的观点在现在看来,显然是对的。因为当时德国的实力确实还不足以在得罪了法国的同时,还能跟英国交恶。

由于俾斯麦的观点确实在理,所以当时包括德皇威廉一世在内的德国高层,都赞同了俾斯麦的主张。即暂缓军事扩张,搞好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与奥匈帝国结成了最重要的联盟;内部专心于发展经济,把着眼点放在欧洲大陆,待实力强大后,再到海外进行殖民扩张。

1872—1882年,德国在闭关修炼十年后,经济突飞猛进,一跃为欧洲老大。并且还在欧洲大陆建立了自己的联盟体系。(就是一战期间的同盟国)



当了老大后,德国人的心态就飘了,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的经济欧洲第一,自己的陆军世界第一!法国算什么?英国算什么?我就是要切英国的殖民地蛋糕,英国人不服想怎样?不服开干啊!(是不是很像现在的国内网民?)

对此思潮,俾斯麦很迷茫,他不想冒险,但是德国此时确实有实力扩张了,可以去海外试试水了。于是,他在权衡利弊后便同意了军队去海外扩张。其目的就是先去试水,看看水深水浅。

这一试,德国先后在非洲和大洋洲搞了几块殖民地,海外的发展势头很好。不过,估计是憋的时间太久了,俾斯麦给军队开了这么一个小口子后,德军上下全飘了。开始要求俾斯麦给予他们更大的支持,并且还隔空叫嚣英国,想从英国手里分殖民地蛋糕。

俾斯麦一看军队要搞事情,便紧急叫停了海外扩张。但是此时德国社会已经狂燥了,挑战英国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已经不是俾斯麦能控制的了。

1888年,最支持俾斯麦的威廉一世去世。

三个月后,比较支持俾斯麦腓特烈三世也突然去世。随后,威廉二世继位。

威廉二世这个人,一辈子只穿军装,热衷于向外扩张,迷信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他身为皇帝,本来就是军队领袖。而他的主张又跟军队又一样,所以他继位的结果,自然就是俾斯麦这个碍手碍脚的人,被他无情的踢到了一边。

威廉二世踢开俾斯麦后,决定自己亲政,但他的政治智商哪里能斗得过英国政客?

当时,英国人忽悠威廉二世,说只要他断绝对南非布尔人的支持,英国就把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送给德国。像这种空头支票,如果是俾斯麦,根本不会信英国人的鬼话。但威廉二世居然就信了,并且他还真的断绝了和布尔人的盟友关系。事后果不出其然,英国爽约了。打完了布尔人,便宣布先前跟威二谈好的分割殖民地事宜,一律作废。

威二听说后,自然是气炸了,声称要组建世界第一的海军跟英国撩膀子干。

可问题是,德国已经有一支开销庞大的世界第一陆军了,现在再搞世界第一的海军,德国的财力能否负担的起?虽然说德国的经济好,但是也没有好到能同时负担世界第一海军和世界第一陆军的开支吧?



所以,威廉二世气炸的结果,自然是把德国的发展带跑偏了。不仅经济跑偏了,就连军队的发展也跑偏了。

1914年,德国在军备扩张十多年后,跟英国的矛盾彻底激化了,双方大打一场,这场战争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殖民地。

令人喷饭的是,威廉二世花大力气建造的德国海军舰队,仅仅跟英国人在日德兰海域打了一次就秒怂了,不敢再出海挑战。

1918年,当威廉二世宣布投降,并宣布退位时,他一定很后悔,当初怎么就没有听俾斯麦的呢?



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俾斯麦不主张搞海外扩张,显然是非常理智的。他并不是一个怯懦的人,他也主张铁血主义。但是俾斯麦知道什么事该干,什么事不该干。他的策略就是玩平衡政策,不骄不躁,稳步推进,不刺激周围列强,先干死宿敌法国,然后再逐一击破。法国不灭,德国不称霸。

但威廉二世却不懂这个道理,他在在没有绝对实力的情况下,居然去挑战已经成型了的世界体系,并且还傻乎乎的去抢殖民地,其结果必然是被打个半死。


Mer86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德国的统一,是建立在普奥战争击败奥地利和普法战争击败法国的基础之上的。

奥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后,转而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开始向巴尔干半岛扩张,而这便触碰到了俄国人的利益,因为巴尔干半岛是斯拉夫人。


19世纪的欧洲,主要由英、法、俄、德、奥五大国组成,其中

法国在被德国击败后割让了阿尔萨斯与洛林,与德国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英国奉行“光荣独立”,不结盟,它要做欧洲的仲裁者

德国,在统一之后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在五国中德国最好的局面便是站在多数的三国一边,法国不可能,英国不结盟,于是为了取得多数,那么只能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结盟。


而这也正是俾斯麦所要做的,德国位于欧洲的心脏位置,四战之地,地缘恶劣,一不小心就会被对手组成“反德联盟”群殴,这不是俾斯麦所想要看到的局面。

德国不能东西两线开战,法国不可能结盟,于是德国的外交便没有了弹性。

1873年,纵横捭阖的俾斯麦组成了“三皇同盟”,即德皇、奥皇、俄皇的同盟,三国结盟保证了德国不被群殴,但也限制了德国的扩张,这也是俾斯麦反对德国短期内领土和殖民地扩张的原因所在。

然而,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后不以为然,他罢黜了俾斯麦,终止了与俄国人的同盟,以同宗的奥匈帝国为最重要的盟友,支持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俄国人惧怕德国和奥匈帝国联手对付自己,于是和法国结盟。

后来,德皇威廉二世又扩建海军,扩张殖民地,挑战英国,英国遂与法俄结盟。


至此,英法俄完成了对德奥的包围,德国的局面变成了俾斯麦最不想看到的东西两线作战,其实一战和二战的结局由于威廉二世的鲁莽早已注定。


心向青山


俾斯麦(1815~1898),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执政期间采取铁血政策,故有“铁血宰相”之称。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为什么反对?因为他的性格、他的手段、他的信心与勇气、他的固执与坦率~他曾在一次演说时扬言,“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后来,人们就送给了他这个绰号。

从这个绰号我们就能感觉到,俾斯麦是一个作风强硬、雷厉风行的人。


俾斯麦这个人身上有四个特点极为突出:他目标清晰,极端现实,高度自信,而且共情能力很强。

终其一生,俾斯麦对自己想要什么,德国想要什么,都非常清楚。他也是严格按照这些目标来谋划自己每一步政治举措的。

1️⃣俾斯麦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清楚,那就是不要给法国干涉战争的时间,要尽量在法国干涉之前逼迫奥地利签订和约。

你可以想象一下,历史上有几个政治家能够在军事胜利和名誉的诱惑面前克制住自己,始终坚守自己的目标,不去攫取更多的利益?

2️⃣俾斯麦他极端现实。其实你看一看他统一德国的政治运作就知道了。

他发动第一次战争进攻丹麦的时候,拉了奥地利做盟友;但是他接下来就把奥地利当作敌人痛揍了一番。

到第三次战争,也就是普法战争胜利之后,德国已经统一,他为了确保德国的外交安全,又跟奥地利签订了同盟条约,一起来针对法国。你可以看到,他在外交过程中根本没想过一定要把谁当作朋友把谁当作敌人,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出发。

这正应了国际政治中那句老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3️⃣他高度自信。其实,自信的本质,是在清楚认识自身的基础上,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哪些事情,不能做到哪些事情。对于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有充分信心,这才叫自信。

4️⃣他非常敏锐,能够捕捉每个人的弱点与欲望。有个词叫“共情”,又叫“同理心”,它指的其实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就是我可以设身处地地考虑到别人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俾斯麦这个能力非常强,他当大使的时候不管是接触奥地利皇帝、俄国沙皇还是法国皇帝,以及这些国家的大政治家们,他都能非常迅速地了解他们的心理,把握到他们的能力、欲望和不足。
李中堂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Ghoul内幕


奥托冯俾斯麦,对德国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担任普鲁士王国的的宰相期间,他是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在德国的统一进程中,运用铁血政策,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由于,由于他一直执行的大陆政策,对殖民扩张,从反对到支持,再到,反对继续扩大殖民。

德国统一战争期间

因为,因为在德国的统一期间,忙着应对欧洲各主要的大国,积极的为德国统一做准备,虽然有一些传教士,商人,这些传教活动和殖民活动,但也都是一些小打小闹;同时,德国也没有强大的海军,去保护海外殖民地,这时的主要精力都在陆军,积极备战统一德国全境;在此期间,这都是他反对殖民扩张的,主要原因。

德国统一后

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海军,在此就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对,对原材料和市场,有很大的需求,而德国本土市场趋于饱和。所以,这直接刺激了德国向海外拓展,而这时的俾斯麦,一反当初对殖民扩张的反对态度,转而进行积极的支持,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在19世纪的后半期,迅速建立起了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林会议前后

柏林会议是由俾斯麦组织的瓜分非洲的一次会议,是为了缓和欧洲各主要大国在殖民地问题上与德国的矛盾。因为此时欧洲,法国对德国的仇视,想要报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仇,而东方的俄罗斯也对德国虎视眈眈;另一方面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市场已经大大超越了超越德国的承受能力,继续扩大的殖民地已经对德国不会产生更大的利益,反而有可能成为累赘。同时,德国此时的国内也发生了经济的停滞。所以这次的俾斯麦对殖民扩张的积极性降低,反对反对继续扩大殖民地。

俾斯麦对德国德国领土和殖民地的态度是他对国家利益的考量,是个人对国家的走向的把控。无疑,他的政策是成功的,为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德国,同时,他的铁血政策为德国也埋下了祸根,他未能阻止军国主义的蔓延,在德国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滹沱河畔的男儿


我来回答。

俾斯麦是统一德国的最大功臣。他凭借一往无前的“铁血政策”在先后取得普丹、普奥、普法战争的胜利后,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生于1815年4月1日,卒于1898年7月30日。享年八十三年。人称“铁血宰相”(铁”指武器,“血”指战争)是德国的领航员。

那么为什么在统一德意志后,俾斯麦为什么会“性情大变”,从“莽夫”变为“怯懦”?这一切要从当时欧洲格局讲起.......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借助于文艺复兴和航海大发现后的欧洲不断殖民。在工业革命爆发后欧洲对各大洲的优势更凸显出来。列强们加紧了瓜分世界的步伐。

而当时的德国,仍然在邦国内乱。德国从中世纪以来就没有统一。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没有足够的能力实际统一邦国,自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殖民了。因此,当德国统一后。它面临了一个重大的选择,是殖民海外,还是先发展自己?

俾斯麦选择了先发展自己。这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列强将地球上的土地几乎瓜分殆尽,如果新生的德国要抢,新生的德国必然遭到威胁。德国没有实力击败它们。其二就是英国的干涉。由于英国这根搅屎棍的存在,德国一旦威胁到英国,德国与英国必然会发生冲突。而让英国稳定下来的关键就是不多发展海军、不威胁英国海外殖民地。所以,俾斯麦不可能冒着大战的风险去扩张。


(世界最大搅屎棍英国)

但俾斯麦没有完全放弃扩张海外殖民地的念头。比如下图中的俾斯麦群岛。

俾斯麦的政策在寻常人看来是“莽”“冲动”的象征。但其实俾斯麦热血强硬的铁血政策的精髓是卖萌装孙子。俾斯麦通过稳定英国来统一德国,并且尽可能不惹怒英国。因此德国得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赶上甚至超过英国。但威廉二世显然没有继承俾斯麦的外交能力,最终将德国推向战争的深渊......

如有不足还望指正






作者球


俾斯麦坚决地反对德意志帝国进行领土和殖民地扩张,俾斯麦就说过:“之前一盘散沙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像被放置在欧洲中间的一块大海绵,缓冲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其实,俾斯麦不仅反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领土和殖民地扩张,甚至当年的普鲁士统一德国他都是反对的。

统一的德国,面临着什么样的战略困境?

俾斯麦原本设想普鲁士完成北德的统一就足够了,而南部的德国可以在普鲁士与强大的法国之间的起到缓冲作用。然而,经过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后,不仅南德的缓冲带没有了,德国和法兰西帝国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和法国无法化解的仇恨大大缩小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上的活动空间。

面对欧洲大陆这样的地缘格局,俾斯麦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说,“这就像下国际象棋,其中的16个格子不许我使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新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面临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为什么这么说呢?

结合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处境,大概有这么三个原因:

  • 地缘位置糟糕。德意志第二帝国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地缘很糟糕,在其西面和西南要面对强大的英法,东南是奥匈帝国,东北则是对欧洲虎视眈眈的沙俄。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一出生,就掉在了狼窝里了;
  • 邻居们对其猜疑。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是全欧洲列强都不愿意看到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过于强大,有可以跟任何对手一对一单挑的实力,这就引发了邻居们结盟的强烈冲动;
  • 普法战争后,邻居法国成为一个无法化解的死敌。

虽然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但是,摆在俾斯麦手上的可以说是一手烂牌。

自从1871年普鲁士打赢那场普法战争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走向毁灭的结局就已经命中注定了

“我所见到的德国,前途一片黑暗……数以百万计的刺刀直指欧洲中央,而我们就站在这个地方”。——俾斯麦

从一开始,俾斯麦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悲剧性结局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的对外方针就是三个字:不扩张。不仅德国不在欧洲大陆寻求领土扩张,在海外也不搞殖民地,以此避免与英法等国产生矛盾。虽然德国曾经在1884年,短暂地推行过海外殖民政策,但这也仅仅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和英法等列强相比,德国的那点儿海外殖民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不管俾斯麦如何退却,对德国在欧洲的外交也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普法战争后德国主动的退却,无法打消法国的仇恨,和其他邻国的敌意。

前面我们说过,当初普鲁士打赢了普法战争,俾斯麦对德国的统一也是持有反对的态度。那么,为什么普鲁士后来不拒绝南德的加入,坚持只要北德的小德意志方案呢?这样,德国就不会统一,普鲁士也就不至于强大到让邻居们畏惧的程度,国土也不会与法国接壤。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其实,不是俾斯麦不想这样做,而是不能。

德国和法国的梁子,其实早在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就结下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甚至都闹到要公开决斗了。到了后来的拿破仑,更是与德国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所以,当普鲁士战胜法国之后,德皇威廉一世与俾斯麦本人,都很难控制原神圣罗马帝国各个公国民族主义高涨的情绪。比如,之前的南德对普鲁士非常讨厌,而现在却主动要求加入普鲁士。在当时的情绪下,如果不顺应这个民意,无异于政治自杀。

因此,打赢普法战争之后,不管俾斯麦愿意不愿意,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成立,德国的统一就已经无法被阻挡了。

面对德国的战略困境,俾斯麦也曾经积极的寻求突破,他是怎么打这手牌的呢?

争取让英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欧洲的外交保持中立

如果仔细分析英国的外交策略,再基于俾斯麦的个人立场,更要命的是,德皇威廉一世发自内心地将英国议会制的政治体制视为一种威胁。

(图 | 威廉一世)

因此,英德结盟是不可能结盟的,要英国对德国的外交政策保持中立也是很难。下面来我们详细分析。

首先,一个强势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崛起,不符合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外交政策预期。大英帝国虽然是日不落帝国,但是,其称霸世界是依靠强大的海军,英国的陆军与欧洲大陆的强国相比,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外交政策就是“均势政策”,谁出头就打谁,不许任何人挑战自己的海上霸权。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统一后既然已经成为欧洲最强,英国肯定就不会和它结盟。所以,虽然俾斯麦曾经几次向大英帝国示好,但是英国方面却一直表现地很冷淡。

(图 | 英国的均势外交政策就像游戏“打地鼠”,欧洲大陆国家谁出头就打谁)

其次,英德关系搞不好,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政治体制差距很大。虽然表面看,英国与德国都是所谓的君主立宪制。但是在英国,议会把握着实权,英国国王已经是个虚君,是个实实在在的议会民主制国家。然而,再看看德国,威廉一世全权把控着立法权、行政权、军权,议会只财政权。也就是每年政府的财政预算要经过议会批准,才能开始对全国进行征税。

虽然财政权也很重要,但是德国和英国比,德国本质上还是个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的君主专制国家。英国曾经多次向德国建议将实权转交到议会。但是,俾斯麦对此非常反感和警惕。这也不难理解,俾斯麦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威廉一世,德皇对他可谓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放权。如果俾斯麦主张架空威廉的权力,那相当于直接向自己开炮。

而且,俾斯麦的家族是普鲁士的贵族地主,叫“容克贵族”。因此,就算不考虑德皇的想法,就俾斯麦自己来说,他内心也很抵触英国的议会民主制政府。因为,议会制政府代表的是城市的新兴资产阶级。所以,无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还是英式君主立宪的议会政治,这两者都将损害德国传统贵族的利益。

如果二者取其一的话,相比于君主专制,俾斯麦更反感的是英式的议会民主制度。在当上德国首相之前,俾斯麦就曾经说过:“如果德国的统一要靠国王向代表资产阶级的自由党人卑躬屈膝才能实现的话,那还不如维持原状”。

那么,既然得不到英国的善意,俾斯麦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别处。

阻止法俄结盟

在欧洲大陆的国家中,西边的法国已经与德国成为仇人了,东边的沙俄一直对西欧虎视眈眈。一旦这两个虎狼国家结盟,德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俾斯麦早在担任普鲁士的首相之前,就出使过俄国,期间与俄国上下官员建立起了非常良好的私交。所以,从个人感情的角度,他是亲俄国的。他曾经说,“在欧洲,和俄国结盟是最划算的。因为它只谋求在东方国家拓展势力,而奥地利和法国则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利益……”

然而,俾斯麦费了半天劲也还是没能实现阻止法俄结盟的这个目标。失败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一个是可以避免的,一个却是没法避免的。

(图 | 拿破仑开启了法国的民族主义)


自从拿破仑开启了席卷欧洲的法式民族主义浪潮,民族主义对国家的组织动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也好理解,国家是人民的嘛。但是,刚实现统一的德国皇帝来说就是噩梦,人民当了家,皇帝、贵族们还往哪放?因此,德国这也的帝国就对民族主义浪潮怀有深深的恐惧,俾斯麦着手先后建立了“普奥同盟”、“三皇同盟,最后德意志、奥匈帝国和俄国三个传统君主制国家联手,约定互相帮助打压民族主义,防止法国式的革命在本国发生,以维护君主统治的“三国同盟”。

然而,这个三国联盟的体系,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上来说,一开始就是存在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它不具备存在的必要性

三国同盟的建立基础是联手打压国内的民族主义浪潮,然而,在德国内部,代表工人阶级的社民党对俾斯麦的威胁很大,俾斯麦要借助与民族主义联手才能在议会中占据多数。

在18世纪末,原来的神圣罗马帝国在覆亡前夕,境内有大大小小足足300多个独立邦国即使在普鲁士完成统一后,也需要借民族主义这杆大旗进行动员,以推行普遍兵役制来保持强大的军力。

因此,俾斯麦搞这个三国联盟,实在是逻辑不通。

第二个问题,俄国和奥地利有非常深的矛盾,三国联盟的可行性也有问题。第十次土俄战争中,奥地利背叛了俄国、普鲁士的神圣联盟,在俄国背后狠狠插了一刀。德国也没讨到好处,本来,他们可以利用这两国的矛盾,左右逢源而坐收渔利。然而俾斯麦为了维持三国联盟关系,硬是撮合两边和解,最终引火烧身,白白得罪了俄国。

1877年,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发生了第十次战争,俄国胜出,将奥斯曼赶出了巴尔干。俄国处心积虑地想要拿下巴尔干半岛,就是为了获得了地中海的出海口。俄国大张旗鼓地在巴尔干部署自己的战略计划,弄出个《圣斯特法诺条约》,迫使奥斯曼帝国承认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独立,保加利亚则成为俄国管辖下的自治国家,这就让紧邻巴尔干半岛的盟友奥匈帝国很难受。

而且,搞均势大陆政策的英国人,可不想让俄国染指地中海而威胁自己的海上霸权。因此,英国就怂恿奥地利联合对俄施加压力,要求它吐出已经吞下肚的果实。

按说这时候,对于德国来说最好是别出头。然而俾斯麦硬要刷刷存在感,说德国要做一个公平的中间人,来尽到维持欧洲均势的责任。后来,俾斯麦就把俄国和奥地利皇帝都请到柏林,由他来充当“诚实的中间人”。

然而,俾斯麦因为想跟英国搞好关系,只能迁就英国,逼俄国把一部分成果白白送给奥地利。俾斯麦不但没有让两个盟友重归于好,反而引火烧身,引发了俄国对德国深深的怨恨。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有句老话讲,外交不过就是内政的延续,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德国对俄国无法调和的关税政策,更是将俄国推向了法国的怀抱:

前面我们说过,德意志帝国的议会掌握着财政大权,因此,俾斯麦必须赢得议会的投票,才能通过政府预算。而他在议会里的基本盘,就是农村里的地主和农民。

在当时,德国人口的大多数还是农村人,因此,他不敢得罪农村。

但是,俄国正在如火如荼地搞工业化,正是着急用钱买机器设备的时候。当时,俄国是个农业出口大国,其90%的外汇均来源于粮食出口,主要的市场就是德国。

这就给俾斯麦出了个大难题,大力进口俄国的便宜粮食,就会导致德国的农产品滞销,农民过不好日子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议会中的票;而为了讨好本国农民,就不得不对俄国来的农产品征收高关税,这样一来,俄国粮食出口的利润都被德国政府挣了,自然会引发其不满。

俄国对此多次提出抗议,俾斯麦权衡利弊后知道,本国的农民他是得罪不起的,只能叹息一声,委屈下盟友吧。这就极大地伤害了俄国与德国的关系。

俾斯麦为了能拉拢住俄国,也想了修复关系的补救措施。他提议向俄国提供贷款,帮助俄国搞工业化。这让财大气粗的法国也看到了机会,法国银行在政府的支持下,以更优惠的条件向俄国提供贷款。这样一来,俾斯麦手上就没有牌可打了。

1891年8月27日,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达成初步的政治协定,1892年8月17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协定,法俄同盟正式缔结。

结语

俾斯麦曾经说过,“争夺世界霸权,不是一件德国能负担得起的事情。”,俾斯麦致力于追求一个小德意志,也就是普鲁士能控制的德国,因此,他坚决反对扩张。然而,国家的命运,历史的走向并不是某人的个人意志能够改变的。

拿破仑战败后,列强在奥地利召开了著名的维也纳会议,重新安排了欧洲的政治秩序。会议中,关于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建议被否决,原来神圣罗马帝国的38个邦国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德意志联邦中,最强的要数南部的奥地利帝国与北部的普鲁士。

这样的背景下,俾斯麦想守着普鲁士这样的“小德意志方案”过日子,可是,作为大哥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同意,他们想要一个统一的德意志。这样的背景下,双发干了一架——“普奥战争”。

普鲁士战胜后,俾斯麦本着坚持自己小德意志的方案,没有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给足了面子。因为,俾斯麦认为普鲁士最大的敌人是民族主义盛行的法国,和议会民主制的英国,他们都盯着普鲁士想改变其君主制。所以,他费尽心机促成了德、奥、俄三个君主制国家的三国同盟。

然而,就在俾斯麦殚精竭虑的时候,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却没事找事地挑起了普法战争,法国在色当一败涂地。由于当时民意汹涌,普鲁士不但要求法国赔偿45亿金马克,还割让了洛林和阿尔萨斯,从此,法国与德国结为世仇。

这些事情,都是俾斯麦是拦不住的。更要命的是,他们在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惹毛了所有的法国人。

俾斯麦眼看着德国一步步逼近深渊,他试图用与英国搞好关系、组织法俄结盟等方式努力地挽回战略败局,但都“不出意外”地失败了。

英国靠不住,法国又是德国的死敌,后来又得罪了俄国。放眼欧洲大陆,剩下的也就只有奥地利、意大利,以及病入膏肓的奥斯曼帝国,这几个“猪队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的大致格局,也就这样被确定下来。


达文有话说


现在看来,俾斯麦当年的主张是正确的。德国成功的统一之后,贝斯曼反对领土和殖民地扩张,这样的话就不会触怒老牌强国,自然就可以潜下心来进行更好的发展。




在当年进行的德国统一战争的时候,俾斯麦就表现出了相当的克制。首先普鲁士和奥地利进行战争,很快就击败了奥地利。这个时候普鲁士国王和普鲁士军方就要求再接再厉,一举打进维也纳。但是在俾斯麦的努力下,最终双方缔结了和约,并没有把战争再继续进行下去。所以这两个国家的关系还非常的好,在一战的时候两个国家还是同盟国。



事实上在德国统一的最后一战,在和法国进行的战普法战争中,俾斯曼也是表现得相当的理智。如果按他的意思来,德国也应该和法国签订如同当年同奥地利签订的和约一样,这样就不会让德国和法国结成世仇。可惜德国军方不愿意,施加强大的压力,最终迫使俾斯麦作出妥协,最终割让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有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而德法因为这个领土割让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一直到二战结束。



德国统一之后,发展的越来越好,实力越来越强大。此时此刻的俾斯曼非常的清醒,他要求德国一直要做到韬光养晦,而不要去过多的干预国际的事物,更不要去执行领土扩张和殖民地扩张这样的蠢事。如果德国真的按他的战略去执行的话,德国应该不会和周边的国家产生过多的矛盾,这样可能就不会有两次世界大战,或者德国不会轻易的卷入进去,这样对德国的发展自然会更加有利。



可惜那些目光短浅的鹰派,根本就不理解俾斯麦的长远战略目光。在他们眼中,德国是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这应该是开疆拓土的好时机,怎么应该像俾斯麦所说的当缩头乌龟呢。德国现在有这么好的机遇,却始终不去争取,完全是因为俾斯麦这个顽固的老头在那从中作梗。所以威廉二世上台之后,很快就将他看不顺眼的俾斯麦赶走,换上了他喜欢的鹰派,结果德国就在战争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而新上台的鹰派们,完全改变了俾斯麦韬光养晦的战略,而是在世界上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进行针锋相对,争夺权益。之前的普法战争,德国和法国已经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后来德皇威廉二世又愚蠢的执行海军竞赛,结果和英国之间矛盾越来越大。在一次大战中德国实力不可谓不强,但是被周边的国强国联合起来对付,所以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二次大战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大战的延续。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没有得到什么,却失去了很多的领土,俾斯麦当年费尽心机,完成德国统一,结果让子孙们败掉了不少。




两次大战打下来,德国可谓是伤痕累累,再也没有实力去挑战世界。所以德国不得不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图发展。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强劲,人民也过上了非常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这不正是俾斯麦当年所指出的韬光养晦的发展战略吗。


天龙论史


说的俾斯麦,大家都知道他是德意志帝国赫赫有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德国少有的具有战略眼光和铁血政治手腕的领导人。俾斯麦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意义不言而喻。那么,这样一位“铁血宰相”,为何会反对德国殖民扩张呢?

第一,俾斯麦认为德国是个陆权国家,德国的出路就在于陆地,为此俾斯麦一直奉行“大陆政策”。



第二,我们都知道,德法两国之间的战争长达百年之久,两国也一直有仇视之心。在这种背景下,俾斯麦认为德国周边强邻环伺,害怕法国报复,把防守的重点都放在法国身上。另外,为了制衡法国,俾斯麦力主和英国建立盟友关系。此时英国人的底线是海军和殖民地,使用俾斯麦不愿意在殖民地上和英国有利益冲突。



第三,俾斯麦是个政客,他知道德国的军队只听命于德意志皇帝,而且野心勃勃,他们热衷于海外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但是德国过度扩张会引发危机。


梁甫长吟


脾斯麦最大的功绩是在他执政期间统一了德国,

在他刚执政的时候德国并未完成统一,是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这三场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

与周边国家的连续交战,使得德国将重心放在陆军上,没有多少精力再去发展海军拓展海外殖民地,再加上不想过早的扰动老牌海军殖民国家英国的神经,毕竟能少数一敌是一敌。

不过在脾斯麦执政末期,德国实现统一国家实力提升后,也开始拓展海外殖民地,与当时英国的“2C”计划发生冲突,虽然后来两国和解,但梁子结下了,后来就有了一战。


小莫侃史


俾斯麦后期奉行保守的大陆政策,是因为其对德国的战略位置和国际形势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铁血宰相的诞生

1861年,当时的德意志还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并不是一个完整且统一的国家。在德意志地区,大大小小的有好多蕞尔小国。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都想一举统一德意志,从而创造历史。

面对磨刀霍霍的奥地利,还有一直对普鲁士指手画脚的丹麦,普鲁士国会陷入了打还是不打的纷争。而俾斯麦力排众议,提出用铁和火的政策来实现对德意志的统一,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俾斯麦先后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以及普法战争,收回了原本属于德意志的土地,构建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成为了德意志第一任皇帝,而俾斯麦也被封为宰相,人称“铁血宰相”。


那么在欧洲其他列强对世界鲸吞蚕食的时候,德国为何愿意安守欧陆,不愿进行领土扩张呢?

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首先,落人一步的德意志

德意志统一在1871年,而那时英法俄等强国,早已经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占领了世界上大多数有价值的殖民地。

落人一步的德意志,建国时间较晚,失去了先机。又因为战争的缘故,国力有所削弱,尚在恢复当中。

如果德国奉行激进的殖民地政策,必然和英法等既得利益者产生新的冲突,这对新生的德国不利。因为俾斯麦认为,此时对于德国而言,最重要的是进行休养生息,增强国力,逐渐提升德意志对欧洲的影响力,进而成为欧洲的领导者。

其次,德意志的地理位置

德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周围列强环伺。奥地利、俄国、丹麦、法国等等,和德国在统一过程中都产生了利益纠葛。一着不慎就可能再次被肢解,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面对这种情况,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和欧洲强国缔结盟约,以求和平共处。另外,通过攻守同盟的建立,一起孤立德国最强大的敌人法国。

最后,俾斯麦对于领土的扩张兴致阑珊

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三次重大战争中,俾斯麦坚持的一项政策就是不过度索取领土。俾斯麦在统一的进程中,仅仅是将传统意义上的德意志地区收归囊中,这就大大降低了敌对国对其的仇恨。

这同时也是为何即使经历了普奥战争,奥地利对普鲁士并没有太多仇恨,甚至在后期还能结成联盟,一致对外的缘由所在。这也是俾斯麦的高明之处。

而如果不是威廉一世和手下的军官们坚持割占法国领土,那么法国在一战中也未必会站到德意志的对立面。

综上所述,虽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俾斯麦保守的大陆政策损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生的德国四处树敌的局面。为德国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这一点而言,俾斯麦绝对为德国今后的政策走向指明了方向。只是可惜,德国并没有将这一政策贯彻下去,从而为一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