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沒有定量計算,中醫配藥是根據什麼調整各種藥材數量的?

尼馬樂戈比


中醫理論沒有定量計算,中醫診斷醫術:用藥配伍方劑的藥用量,是依據、根據、證據各種各樣的病根、病本、病源、病理、病性、病因、病情、病症患者,同一種病症、多種病症輕、重、快、慢等不同程度、不同原因和原理、不同體質與生理功能、條件和基礎、各種不同情況與症狀等辨證診斷治療,來使用各種不同程度的計算用量、藥量進行配伍方劑,對症下藥。


袁聰


說中醫沒有定量計算這個說法恰恰反應了不懂中醫,我想問一下你能把人類會得多少種疾病說出來,把每種疾病的程度說出來,中醫就會給你定量了,古聖留下的方劑都有詳細記載,什麼病,什麼程度,如何演變預後,如何預防都針對性得講了治法和用量,這還不足以說明中醫的厲害嗎?

關鍵是後世人得病會完全按照古聖的方子去得病嗎?病有無數種,程度也有所不同,個體還有差異,祖宗早已給後人留下了非常完善的治療理論體系,依照理論,依照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則,依照病情去合理配伍恰恰是中醫最科學最實際,西醫完全比不了的地方,人個體既有差異如何定一個標準的量,程度輕重既有差異,如何定一個具體的量,這個量只能掌握在中醫的手裡,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量。

所有抨擊中醫的人都是因為根本就不知道中醫裡面都包含了什麼,想當然去詆譭。中醫學習要懂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性味歸經;要懂臟腑辯症,八綱辯證,六經辯症等,要懂脈像,懂經絡穴位針灸等一系列的知識才行,儘管現代人已經失去了內證功夫,但是能把祖宗留下的智慧繼承好就非常厲害了。

希望批評中醫的人具體點,如果你能把中醫的八綱辯證或者中藥的性味歸經或者任何一項提出它的不合理,錯在哪說出來,還有個討論的餘地,完全沒有針對性,對中醫理論一竅不通,還要批評,真不知要說什麼好。


haolanying1973


首先說說中國的傳統食品,藥品的定量。

說藥品可能不太熟悉,說食品吧。學廚師,師傅是不會教導你放多少鹽的,只教授你主料,陪料,佐料,製作程序,掌握火候。走遍全國,千地千味,萬人萬品。想吃正宗,還得去原產地。

中藥也一樣,有南沙參,北沙參,南吳庾,北茱萸等等。

同樣的藥方,可人用,也可獸用。

因為地緣遼闊,北方風沙嚴寒,南方高溫潮溼,醫師就要在方中調節劑量,加大發散除溼藥。北方風寒,就要增加滋潤溫補藥。

這也是中醫辯證施治的精髓。也是導致中醫傳承困難的根本。

首先說明,好的中醫,是需要精通天文,地理,陰陽的。

古人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治國和治人都需要高深的學問。

中醫,講究傳承,不是看幾本藥書,記多少湯頭就算中醫。

就像燉雞,師傅教授你什麼雞好,放什麼調料,燉多少時間,但只有師傅最喜愛的徒弟才知道,燉雞不可以揭鍋蓋,出鍋時打開鍋蓋要立刻加香油鎖住香味。別人還在為加少了無味,加多了有中藥味發愁呢😂😂😂這也是中醫沒落的原因吧。因為中醫會同門相殘。

西醫定量製劑。管你黑人白人黃種人,亞洲歐洲南美洲。是適合發明藥物的人群用的。

就像在外國開中餐館,必須公開用料量。如果真按湘菜,川菜製作程序,外國人吃的了嗎?可中國人會說你做的是個錘子,這也是川菜?格老子再給我來點辣椒。[捂臉][捂臉][捂臉]

所以,認識的錯誤是對中醫的最大傷害。

西醫就像流水線。萬人統一。


豫西懶人


個人假設:經方按“君”“臣”“佐”“使”配伍,或加“和中”,為求平衡一體。中醫思想與“易”同源,在單個藥材定量上是否與後天八卦有關聯?後天八卦排列為“戴九履一,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吾居中”,數字對應不同的臟腑分陽中陰,陰中陽

肝為“將軍之官”

膽為“中正之官”

心為“君主之官”

小腸為“受盛之官”

脾為“諫議之官”

胃為“倉廩之官”

肺為“相傅之官”

大腸為“傳導之官”

腎為“作強之官”

膀胱為“州都之官”

三焦為“決瀆之官”

是否有關僅個人假設留待驗證!!!


靜水瑤


很多關於中西之爭沒完沒了,我想問你們相信算命嗎?因為相術一門也是有其理論方法的,查言觀色,看面相,著手相都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個算命的給十個人算命,其中5個人算對了,這5個人就深信不疑奉其為神算,為其傳頌,這就是概率,給1000人算命有400人算對了就會有400人迷信他,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地方寺廟香火很旺。相術有相術的理論,周易八卦、陰陽五行、風水、不都是與中醫同氣連枝的術本同源,所以一個郎中(此處不稱呼為醫)看10個病人,有5個人康復了(不論是否藥有沒有療效)這5個患者就說中醫真好啊。所以中醫無法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只能通過講故事來口口相傳有多麼神奇,縱觀人類發展,抗生素的出現使人類的壽命大幅提高,現代醫學手段甚至可以大大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時間和質量,分子醫學,生物製藥,基因工程的發展突飛猛進,這關乎到國家和人類的命運。很難想像再過20年50年或者百年後人類科學發展到什麼程度,如果我們死抱著中醫幻想著千年前古人留下東西,如何立於世界各國,如何對抗美國。所以中醫應該做其該做的事,把中醫歸到養生保健範疇。


基因的載體


傳統的中醫脈診是依靠醫師的指感去判斷脈象。他們往往以手指放在寸關尺三部診脈,藉此判別出病人的症候,病性,病位,和病機。但在循證醫學之中,單憑主觀的指感去描述脈像是不足以令傳統中醫脈診在國際的科學舞臺上立足。要令全世界人都認識到中醫脈診的精髓,脈診數量化是刻不容緩的。目的:一.調查中醫脈診的八大元素和壓力脈搏波的物理涵數的關係;二.建立八個中醫脈診數量化的數學模型。方法:此研究採用多因素多變量的設計。中醫師被定為黃金標準,壓力脈搏波的物理涵數作為量化的因素。一方面中醫師要在右、左手腕,寸關尺六部診脈,並按照指感,在0至10的比例上,去判別八大元素的強度。另一方面,六部的壓力脈搏波會用壓力脈搏採集儀採集,然後抽取相關的脈搏波涵數跟中醫師的指感作比較。分析:以線性迴歸法去調查八大元素和壓力脈搏波的物理涵數的關係及其相應的數學模型,α定為0.05.結果:在八大元素當中,除了’柔軟度’之外,其餘的P 值均小於0.05.‘深度’、’閣度’和’強度’的迴歸係數R2都令人相當滿意。結論:此實驗的重要性就是能從傳統中醫學的角度去量化中醫脈診。此八個數學模型能夠把中醫脈診從抽象、主觀的無形層面引領到實質、客觀的有形層面。


川君說易


西醫貌似精準,實際是模糊醫學,大數據形成“藥方”僅分嬰幼兒與成人,成人不分男女、高低、胖瘦,大眾化醫療。中醫看似模糊,實際是精準的醫學,藥方分男女、陰陽、虛實……,故中醫藥方是千變萬化,真正的個體化醫療。現代中醫西醫化之後,千變萬化的中醫向西醫看齊,中成藥滿天下,是進步還是退步?問題更嚴重的是:你看中醫科,如果遇到一個現代中醫院校畢業的“小”大夫,往往是:“你想開什麼藥”?或者問:“你都有什麼病”?你說發燒,就給你開“去熱”的中成藥,可此熱不是彼熱呀……,再問:現代中醫西醫化是進步還是退步?


哈大叔3


中藥也是有定量的,而且是通過2000多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基本定量,古代中藥配置時是以錢兩為單位配置,比如說茯苓幾錢,杜仲幾錢,大黃幾錢,蒲公英幾錢或幾兩,現在都以克計量,比如甘草幾克,杏仁幾克,白芍幾克等等,所以,中草藥在施治過程中也有定量,特別是毒性高的中藥材,更要在量上嚴格掌控,很多人認為中藥不計量,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誰見過中醫開處方只寫藥名不寫劑量,誰見過抓藥不用小秤稱量而隨手一把一把的亂抓?


北方的狼


中醫中藥的最大弊病就是沒有量的分析判斷和治療。為什麼那麼多人說中醫不是科學?恐怕這是原因之一。同樣的幾味中藥,在有的中醫手裡就能治病,而在你手裡就沒有效果,就不治病。為什麼?中藥的量大都是師父口傳心授的,是秘密。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就在於此。中醫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也有很多優秀的成果。屠呦呦從中醫藥古書中得到借鑑就是這樣。但是,屠呦呦不是中醫,也不是用中醫的方法,尤其是不是用中醫傳統的理論和方法提煉的青蒿素。現代醫學提倡精準治療。中醫現在還不能做到。所以中醫要跟上時代步伐還應有更大的改革。


柳樹枝


這個問題提的好!這一點也正是中醫需要去探討去研究的地方。要讓中醫發楊光大,必須把這些靠經驗的東西上升到科學理論上來。但其中存在很多很多已由古人們費盡心血調查研究的成果。例如同一種中草藥,產地不同用起來的作同也不同,同一位草藥量也相同在煎藥時先放和後放其療效就傑然不同。所以說中醫裡的學問絕不比西醫差,而是高深莫測。不然的話她怎麼能留傳幾千年,所以說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需要我們下大力氣去開發,使其發揚光大為民造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