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协同推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两项工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确保我国乡村发展再上新台阶,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潼关县认真贯彻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围绕软籽石榴、设施果菜、种鸭养殖及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扎实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展现状
潼关辖5镇1街道办,28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7万人,总农户2.7万户,农业人口12.3万人,耕地18万亩,粮食总产4.5万吨,农业以种植粮、油、果、菜为主。全县共有贫困户1842户,贫困人口5412人。2016-2019年,已脱贫的贫困户1490户,脱贫人口4919人,全县剩余未脱贫的贫困户352户,贫困人口493人。
近年来,该县突出软籽石榴、花椒、黄花菜等特色产业,采取示范带动、招商引资、园区承载、政策扶持、服务拉动等方法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目前全县特色农业面积16万余亩,其中软籽石榴2.64万亩,花椒13万亩;生猪存7万头,家禽存栏45万只;培育了马趵泉、润谷、双桥等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景点5个,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5个。"潼关软籽石榴"2018年2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同时已注册了"潼翔"、"籽特软"、"中子嵋"、"红初鑫""列斜沟"等5个企业品牌,并通过国家绿色产品认证。
脱贫成效
1、制定产业优惠政策,推动贫困户增产增收。 制定了产业扶贫优惠政策,对贫困户自主发展花椒、油用牡丹、软籽石榴、核桃、药材、黄花菜等经济作物和从事畜禽猪、牛、羊、鸡、蜜蜂等养殖的,予以补助。2017、2018、2019三年对全县1400余户自主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共发放扶持资金307.51万元,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达到产业全覆盖,扶持贫困户发展花椒、软籽石榴、油用牡丹、核桃、中药材、黄花菜等特色产业面积4655亩,养殖生猪416头、牛189头、羊498只、鸡670只、鹅1500只、兔3239只、蜜蜂216箱。
2、实施脱贫项目带动,全面落实产业帮扶资金。全县27个行政村(社区)成立了产业扶贫合作社,采取"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围绕软籽石榴、设施果菜、种鸭养殖及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2017-2019年为全县各行政村(社区)产业扶贫合作社拨付产业扶贫资金3801万元,支持其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4个,其中36个项目1436万元入股潼关县盛潼餐饮公司、潼关安大种鸭养殖公司、扬帆农业公司等10余家农业企业,发展软籽石榴、种鸭及生猪养殖和乡村旅游等产业。58个项目2365万元用于村(社区)产业扶贫合作社发展软籽石榴、设施果菜、黄花菜、花椒、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带动贫困户1842户。
3、探索扶贫新模式,打通金融扶贫"绿色通道"。积极尝试和探索脱贫新路子,开启了"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政银企户四方携手,共同推动脱贫攻坚,防止扶持措施"脱靶"。主要做法是,由县政府出资担保并全额贴息,银行向贫困户投放小额扶贫贷款,贷款资金由县域内符合条件的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来使用并偿还本金,企业每年向贫困户定期分红,同时优先吸纳贫困户就近务工,从而实现政府、银行、企业和贫困户四方共赢。目前,县政府已为金融机构注入风险补偿金300万元,金融机构已为卓远科技、润谷农业园等15家涉农企业发放贷款3785万元,托管贫困户达595户,每户每年保底分红3000元。
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全覆盖。2018-2019年我县托管贫困户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有267家(其中龙头企业12家,各类合作社136家,庭农场119家),托管带动贫困户1861户,这些托管贫困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产业为软籽石榴、特色水果、设施果菜、花椒及中药材种植、畜禽和水产品养殖、肉夹馍经营、乡村旅游等。其中软籽石榴10000亩,特色水果355亩,设施果菜350亩,瓜蒌400亩,养殖种鸭35万套,生猪1.3万头,澳洲龙虾20万尾,年加工销售肉夹馍2000万个,乡村旅游景点4个,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推进了我县农业、畜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合作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托管带动贫困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能够按照与贫困户签订的托管协议,按时为贫困户分红。
问题短板
1、特色种植不强不优。我县冬季较为寒冷,目前极寒天气软籽石榴防冻技术还掌握不够;花椒产业规模虽大,但品种上存在"多、乱、杂"现象,优质品种面积少,管理粗放,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
2、产业融合仍待提高。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农户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认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抑制了三产融合发展进程。
3、新农主体后劲不足。农村合作社严格按合作社章程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不到30%,一些合作社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合作社贷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
4、农技人才资源匮乏。农业部门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一些基层干部对乡村振兴、策划实施脱贫产业项目信心不足,畏手畏脚,怕担风险,怕担责任。
5、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贫困农户和扶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之间,还没有完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对策路径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突出软籽石榴,促进果业结构调整,以城关街道办金桥、润谷、双桥、中子嵋、潼晟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做大做强软籽石榴产业。同时适当发展樱桃、黄金桃、猕猴桃等特色果品;推进畜牧标准化养殖,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养殖,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抓好蔬菜产业,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重点抓好代字营镇东里、瀵兴、留果和安乐镇中军帐及秦东镇寺角营、太要镇欧家城设施蔬菜产业基地。
2、实施特色产业扶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特色产业扶贫机制,推进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深度融合。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围绕软籽石榴、花椒、设施果菜、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村,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实施全产业链开发,推行"政府+企业+贫困户"的造血式扶贫模式,重点开发花椒深加工、软籽石榴及终葡萄端果饮等优势农产品,形成全产业链开发集群,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生产组织方式。以市场主体为载体,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市场主体实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制定奖补措施,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动小农户分散经营向多元主体合作经营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不断创新园区经营服务机制,集中打造一批集产业、品牌、信息、物流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引领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4、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一批加工型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促进区域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培植加工知名品牌,推进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多元发展;发展市场流通业,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以品牌塑造推动营销增值;以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庄和休闲农家创建为抓手,鼓励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深厚的农村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打造休闲农业名牌,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
5、科技创新推广,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实施科教兴农、创新驱动、"互联网+"、农业"走出去"战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由拼资源拼消耗为主向科技进步和信息化驱动转变;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以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信息服务便捷化为目标,创建农业大数据,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做强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培育品牌电商主体,助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6、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添农业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制定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办法,积极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序交易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设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加快农村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和继承权,健全交易、监管、收益分配制度,有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促进保值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7、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循环发展,大力推广节地、节肥、节药、节种技术,使生态保护与产业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改良土壤,采取修复、轮作、间作等措施,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让资源环境休养生息;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全面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改厕,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改善提升农村房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美丽乡村。
閱讀更多 渭南青年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