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九旱’迎氣候暖溼化 甘肅將碰撞出怎樣的’水花’?

’十年九旱’迎氣候暖溼化 甘肅將碰撞出怎樣的’水花’?

’十年九旱’迎氣候暖溼化 甘肅將碰撞出怎樣的’水花’?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祁玉潔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

近年來,“十年九旱”的甘肅降雨量呈現增多趨勢。有關氣象專家認為,應辯證看待氣候暖溼化趨勢利弊,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抓住暖溼化帶來的機遇,一方面應對防災減災挑戰。

河西地區正變暖變溼

生活在酒泉市瓜州縣東巴兔村的牧民謝朝明發現,近幾年老家的雨水增多了,草原變得更綠了,牧草也悄悄長高了。

過去一年,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甘肅全省降水量491毫米,較常年偏多22%以上,其中河西地區降水量245毫米,偏多55%,為1961年以來最多。與常年相比,酒泉市大部、嘉峪關市偏多80%-160%,酒泉市東北部、金昌市西部偏多50%-80%,定西市、天水市西部、隴南市東部、臨夏州和甘南州接近常年,省內其餘地方偏多20%到50%。

以往常年乾旱少雨的河西地區,降水量也打破了歷史紀錄。肅州、肅北、金昌、永昌、古浪及舟曲6站年降水量為建站以來最多,敦煌、玉門、民樂、烏鞘嶺及合水、文縣6站年降水量為建站以來次多。

對於這種變化,甘肅省氣象局總工程師、二級研究員張強認為,工業化以來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西北地區是氣候的敏感帶,因此氣候變暖更加明顯,但是西北地區氣候變化還是有差異的,在西北地區黃河以西,近30年來變溼的趨勢比較明顯,西北地區東部反而出現變乾的趨勢。

許多氣候數值模式預估認為,未來50年左右,西北地區西部(新疆、青海和甘肅省河西)等地降水仍會繼續增加,氣候仍將持續變溼,西北地區西部的暖溼化趨勢可能仍然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

氣候變化利弊皆有

暖溼化趨勢產生的影響很可能是雙刃劍,對長期處於缺水的甘肅來說應該是利弊皆有,但總體看可能利大於弊。張強認為,就有利方面而言,隨著西北地區降水不斷增加和氣溫持續上升,區域氣候條件會有所改善,氣候舒適度會有所提升;同時,水資源量總量會有所增加,水循環機制會有所改善,徑流量和湖泊面積會有所增大。

據悉,隨著降水量的不斷增多,我省生態蓄水量顯著增加。全省大範圍降水天氣對水庫蓄水十分有利。根據衛星監測,2018年劉家峽、雙塔和昌馬水庫面積均呈增加趨勢,其中劉家峽和雙塔水庫面積為2007—2018年最高值。

同時,青土湖面積也有所增加。青土湖是石羊河的尾閭湖,2018年11月青土湖淨水水域達到最大值,為每平方18.97千米,含周邊水草面積則達到每平方26.67千米,為近10年最高值。河西走廊地下水位總體上升,2018年數據監測顯示,敦煌、月牙泉、武威中部綠洲和青土湖的地下水位均呈現增加趨勢,並分別比2017年增加0.7米、0.6米、0.3米和0.02米。

另外,我省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會向好發展,一些脆弱敏感區域的生態退化趨勢也會得到遏制。監測顯示,2018年全省植被覆蓋度為2000年以來最高,中高覆蓋度植被主要集中於祁連山中東部、民勤綠洲、黑河中下游綠洲、敦煌綠洲和黃河以東的大部分區域。與2000—2017年平均值相比,全省高、中、低覆蓋區域面積均有增加,河東地區增加明顯。戈壁、荒漠面積減少,沙漠邊緣外擴速度減緩,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隨著氣候變化,農作物適宜種植面積也會有所擴展,農業氣候資源會有所優化;氣候分佈格局有可能會發生某些小幅調整,小部分乾旱氣候區可能會轉為半乾旱氣候區。

就不利方面而言,張強認為,西北地區西部暖溼化趨勢持續,氣候極端化會加劇,各類氣象災害會普遍增加。據悉,去年河西極端強降水引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造成重大損失,連陰雨天氣過程對農業、交通等造成一定影響;隴中、隴東農業受災重。

隨著溫度升高,高山地區冰川和積雪融化加快,會打破冰凍圈物質平衡狀態,造成固體水資源銳減,地表徑流的穩定性降低;並且,溫溼環境有利於病蟲害繁殖和傳播,會使農作物病蟲害有所加重。

氣候暖溼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處於西北地區的甘肅,暖溼化特徵及其影響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但總體而言,機遇多於挑戰。需要未雨綢繆,通過趨利避害,積極應對。

張強認為,從趨利的角度看,首先要抓住氣候機遇,加快氣候適宜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在降水趨勢增加期促進形成區域生態與氣候良性耦合的自然環境系統,要順應暖溼化氣候變化新趨勢,及時進行新的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主動調整農業產業佈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產量和品質。同時要充分利用好有利氣候條件,切實加強人工增雨能力建設,積極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為此,目前我省正加快實施西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實現全季節作業,到2021年將建成祁連山無人機增雨作業示範基地和帶電粒子增雨作業試驗基地,不斷增強我省人工增雨能力。

他還認為,要突出“溫涼乾旱”的區域氣候資源特色,大力推進西北地區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走特色化發展之路,要發揮西北地區氣候多樣性特點,充分利用氣候景觀效應及山區立體氣候形成的具有層次感的生態地帶性分佈奇觀,打造特色旅遊品牌;要充分發揮西北地區風、光等清潔能源的區位優勢,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做出特殊貢獻,推進區域綠色發展。

從避害的角度來看,張強認為,要樹立多災種並防意識,針對氣候極端化加劇趨勢,加緊加強綜合減災防災能力建設,抗旱和防汛兩手都要抓;要樹立氣候風險意識,針對氣候波動和不確定性較大的特點,加強對氣象災害的風險防控。要樹立針對區域特點的防災意識,針對西北地區東部和西部降水變化的“蹺蹺板”特徵,科學研判災情區域特徵。要樹立農業病蟲害防禦意識,根據農作物病蟲害對氣候條件的依賴關係,加強預警預報和田間管理。要提升高山地區人工增雨雪能力,加大冰川生態修復力度。(甘肅經濟日報)

相關新聞

甘肅日報: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氣象力量”

甘肅省氣象局

3月23日,我們將迎來第60個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組織將今年的主題定為“氣候與水”。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地球上,哪裡有水,哪裡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起源於水。而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具體主要體現在對地表徑流的影響、對水文循環的影響和對水資源質量的影響。

甘肅省深居內陸,乾旱半乾旱區佔全省面積的76%,是氣候變化敏感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乾旱少雨的氣候特徵嚴重製約著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甘肅省氣象局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積極發揮氣象科技優勢,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氣象力量”。

首先,甘肅省氣象局緊盯地方服務需求,積極開發空中雲水資源,跟蹤乾旱演變態勢,及時開展針對性氣象服務。首先積極發揮人影工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性支撐保障作用,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修復人工增雨(雪)體系建設,建立飛機和地面作業、監測構成的人影作業體系,為全省生態安全、山區冰川、森林防火提供有效氣象服務保障。僅2019年開展飛機增雨作業16架次,總作業覆蓋面積約39萬多平方公里,增水量約4億噸。在節水方面,開展在不同灌溉條件下,測定農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以實現水分利用效率、產量、耗水量的平衡,為減少和降低水資源浪費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

其次,結合甘肅天氣氣候特點,針對冬旱、春旱、春末初夏旱及伏旱,積極組織開展乾旱監測預測、乾旱氣候特點分析、乾旱趨勢演變及影響評估。製作撰寫“高溫乾旱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等服務產品,科學客觀地分析乾旱演變態勢,提出抗旱生產建議及有效防旱抗旱措施。同時強化關鍵農時季節氣象服務和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評估,開展霜凍和暴雨洪澇災情實地調查,完善農業氣象數據庫;開發具有本省特色的林果花期凍害和中草藥農業乾旱天氣指數保險指標;建設完成乾旱半乾旱地區氣候變化監測與評估系統、智能網格客觀化氣候監測預測系統;積極組織甘肅省月、季、年氣候預測及氣候影響評價、流域降水趨勢預測、農業氣象旬報、乾旱監測、降水分析等氣候服務材料;認真開展對甘肅省自然生態環境及氣候變化的事實特點和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的影響分析,組織西北區域開展西北區域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編寫,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獻言獻策。

第三,密切關注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發揮部門優勢,不斷完善氣象為農服務體制機制,增強基層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一方面開展甘肅省和典型生態區(河西內陸河地區、祁連山區、黃河流域等)積雪、湖泊、河流和植被生態遙感監測,生態區氣候變化監測,氣候影響評估等工作,編制《甘肅祁連山區氣候生態環境監測報告》《甘肅省生態遙感報告》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規劃》。另一方面加強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業部門聯合開展的“直通式”服務和氣象信息進村入戶,覆蓋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甘肅省氣象為農服務情報站及市、縣級智慧農業氣象客戶端,向全省各農業生產片區的多種作物,精準提供氣象為農服務短信,共同打造“農情氣象”服務品牌。組織專家開展渭源縣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及精細化適生區劃和風險區劃,編制完成《渭源縣特色作物種植及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指導農業產業佈局優化和種植養殖結構調整。

未來,甘肅省氣象部門將重點關注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脆弱區生態修復及生態狀況,繼續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工作,通過深入研究氣候變化背景下甘肅農業、農村氣象災害的新特徵、新趨勢、新影響,加強“祁連山地形雲人工增雨(雪)技術研究試驗”項目建設,開展氣候評估和氣候決策服務,充分發揮氣象科技優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為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

’十年九旱’迎气候暖湿化 甘肃将碰撞出怎样的’水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