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输

近日,#被动式佛系女生#冲上热搜,一条高赞评论戳穿不少人:“佛系青年”看似不争不抢,实则消极逃避。诚然,很多人都因为渴望舒适而害怕失败。但比起失败,更令人惋惜的是错过。——芥末酱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输

图 | 中华长江之水墨作品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避免》


第一次读到顾城这首诗是在我少年的时候。

那时的我读出到一份巨大的悲观——还没种花时,诗中的“你”已经开始想到花儿凋零的模样。

但多年后,我再读这首诗时,读出来的却是“埋怨”。

一份作者对诗中的“你”的埋怨:

为什么“你”因为害怕失败,就不敢尝试?


为什么“你”因为害怕失去,就宁愿避开一切可能性,包括避开拥有?

顾城这首《避免》,描述的是一类“心底喜欢某件事物,但总是不敢行动”的人。

他们想拥有,也有能力拥有,但就是不敢去拥有。

比如一直暗恋但不敢表白;


比如公司有很好的外派锻炼机会,但是不敢主动争取.......

于是他们会表现得要么很“高冷”,要么很“佛系”。

但其实,他们只是在用理性来掩饰内心的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以及犹豫不决。

曾几何时,我也是诗里的讲的那一类人,悲观待世,为所有美好的开端都预设了一个悲剧的结局,然后把自己困在原地。

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所谓的“害怕看到花凋谢”,并不完全是悲观,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的是失败带来的痛苦,从而让自己好受一些。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输

01

害怕失败,

所以不敢主动争取


作家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这句话可以延展为:大部分人的痛苦,都是因为能力跟欲望不匹配。


因为不匹配,于是可以预测到失败,而为了降低失败的概率,避免痛苦产生,我们只能要么提高能力,要么降低欲望。


变得“佛系”、随遇而安,就是用降低欲望来防御失败的一种方式。


人们常说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是防御心理的其中一种表现。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在家复习公务员考试的试题。


但复习是个枯燥漫长的过程,通过率也不算高,我隐隐担心自己无法坚持下去,也无法通过考试,所以心里开始打退堂鼓。


在没有了解具体情况时,我就开始跟自己说:


报考有专业需求,今年不一定有适合我的岗位;


就算有适合我的岗位,全市人口那么多,我也不一定能考过笔试,过了笔试,也不一定能过面试;


退一万步说,就算考到了,里面的工作内容也会很枯燥.......


通过故意夸大以后的遭遇,以此来逃避“备考”的痛苦,再用逃避的方式来躲开“考不上”的失败。


因为我认为我的努力肯定是会白费的,最后也就打消了考公务员的念头。


顾城那首诗里的主角也是这样,TA总是把可能失败的事情,幻想得不那么美好。


因为害怕失去,害怕失败,TA就先对自己说,花会凋零,人会变心。


好让自己打消“想要拥有”的念头。


这些心理防御都是无意识的,目的是保护自己,避免自己受伤。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


如果为了逃避失败的痛苦而不让自己尝试,那也就享受不了成功的喜悦。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输

02

害怕失败,

所以无法主动站稳在高处


除了害怕失败而不敢主动之外,还有一类人,即使已经拥有了不错的事物,也无法逃脱失败的恐惧。

他们总认为自己没能力握住自己想要的事物。

就算拥有了也只是出于侥幸,没有办法长久维持。

我朋友小峰,在机缘巧合下,进入一家自己超级喜欢的世界五百强公司,拥有着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在朋友眼里,他已经升职加薪,走到“人生巅峰”。

但他却过得比以前更难。

因为他觉得,在“巅峰”之后,等待他的只能是下坡路。

其实他大部分压力,并非来自工作,而是来源于自我怀疑。

那些来自上司、同事、朋友等外部的肯定,并不能让他找到内在的信心。

他依旧不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好这个职位,每天都撑得很辛苦。

在1978年,心理学者把这种不相信自己能力的现象称为“冒充者综合征”。


有这种倾向的人,他们不相信客观标准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否定自身的努力。

每当在取得好成绩时,都会认为自己只是一时走运,才骗过了所有人。

不过“冒充者综合征”并不属于心理疾病,也不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更多指的是出现在自认为不配得到某种事情下的暂时性紧张。

我朋友娜娜也有类似的烦恼。

她喜欢一个男生已经有两年了,最近,那个男生终于留意到她,和她在一起。

因为长期的暗恋,她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与那个男生不匹配。

她习惯了仰视对方,在一起后总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她认为自己不是男生想要的理想对象,等那个男生回过头来,就会跟她分手。

在她心里,得到理想恋人的下一秒,就意味着随时可能失去。

这种每天都担心自己要失去的感觉,已经盖过了在一起的喜悦。

小峰和娜娜他们都不相信自己对有美好事物的把握能力,认为失去是早晚的事,每天都在为已经拥有的事物感到战战兢兢。

比起“求而不得”,他们更害怕“得而复失”。

所以宁愿一开始就没有拥有过。

因为害怕面对失败的痛苦,所以不敢去追求,即使得到了,也会觉得好东西不会永远属于自己,再进一步禁锢自己的行动。

于是他们变得越来越沉默封闭,越来越觉得人生乏味。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输

03

害怕失败,

让他们只敢停留在安全地带里


也许有的人会说,看到喜欢的事物还想那么多干嘛?

上就对了!安心拥有就行了!

但是事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不敢拥有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得不到的状态让他们感到安全,也更有能力掌控。

记得小学时有一个暑假,我住在乡下的奶奶家。

那时我准备和小伙伴去另一处田地煨番薯。

可在路上需要越过一条小土沟,才能到目的地。

小伙伴都轻松地跳过去了。

看着那条不到宽度一米的沟壑,我却愣住了。

那几天下过雨,土地有些泥泞,我满脑子都是自己摔到泥坑里的狼狈模样。

我并不好动,运动神经也不发达,总觉得自己跳不过去。

不管小伙伴如何鼓励我,甚至有人用激将法激我,我就是迈不开腿。

我的脑子一直在提醒自己:“前方有危险。”

我被自己想象出来的危险吓住了。

只敢让自己停留在安全的领域。

于是我失去了一次野炊的体验。

而最近这几年,老家的小伙伴都玩起了滑板,看他们玩滑板的姿势很帅很炫酷,但我依然不敢去尝试。

我的爱好就只限于看书、煲剧这类有熟悉感的范畴里,看着他们充满活力的跳跃,我只有羡慕的份。

毕竟熟悉的安全,让人更有掌控感。

就像前面说到的娜娜。

她之前已经暗恋男朋友两年。

有一次她决定向男方表白,为了壮胆,她故意让自己喝醉。

可到最后她还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把心底的想法说出口。

因为她不想破坏“暗恋”时的平衡,她害怕控制不了对方的反应,控制不了事情的发展。

她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让事情不要开始。

一旦事情进展发生变化,他们就会想逃离,因为这不是他们熟悉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一则讽刺的小故事。

有个穷人无意间得到一笔巨款,但有钱之后他却忐忑得不行,时时担心自己会被打回原形。

后来被强盗洗劫一空后,他反而感到舒畅,因为一贫如洗才是他熟悉的感觉。

娜娜也是这种心态。

如果一直在暗恋,她就可以在暗恋这个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也就不用面对关系中的失去。

就像害怕失望,索性让自己不要有期望那样。害怕失去,她索性也不主动争取。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渴望安全的环境,对于婴儿来说,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妈妈的子宫。但每个人都不可能重新回到子宫里。

我们始终要面对外部的世界,时间也在推着我们往前走。

过度地留守在安全区域,只会让自己的人生“倒行”。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输

04

世事不能尽如人愿,

失败不过如此而已

不愿意主动获得的人,大多是在避免失败的痛苦。

而失败的痛苦,有个更深的根源是:自恋受损。

对于自恋稳定的人来说,外部的评价和反馈不会动摇到他们的自我评价和情绪。

而自恋不稳定的人,他们的内心起伏就容易受到外界变化的影响。

当事情的结果是成功时,他们会感到膨胀、沾沾自喜与飘飘然。但同时,他们也会满足于此,不再向前,因为他们害怕前进会遇到更大的无法克服的困难。

由于自恋感不稳定,他们也很容易被外部世界的负面反馈所伤害。

失败就是其中一种负面反馈。

在遭遇失败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非常没用,深陷谷底,不能翻身。

对他们而言,失败就标志着自己的无能。

比起“我无法掌控一切”, 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我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懒而已。”

于是他们会选择不主动,来维护内心的自恋,让自己不至于陷入失败的痛苦中。

如果想要摆脱这种困局,不妨尝试一下这几个方法:

1、明白掌控和冒险,均有得有失。

如果你选了一条路,必然会失去走另一条路的可能性。

掌控不一定比冒险更适合你。

如果因为害怕不确定性,就让自己停在原地,并且自怨自艾,其实也是在因噎废食。

2、与外界产生链接,走出“头脑暴政”。

“头脑暴政”指的是头脑会对身体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价态度,并且阻碍我们和外界产生深度链接。

“冒充者综合症”,本质上也是一种由头脑暴政,是一种头脑发起的“自我欺凌”。

当事人会在头脑中打压自己,认为别人都是优秀员工,而自己的表现却总是很差劲。

并且因为觉得自己是个冒充者,他们感受不到外界对自己的接纳。

由于没有跟外界建立良好的互动,他们的情绪、困惑,都只能交给自己的头脑接收。

他们身上的行为决策,也会被头脑中演绎出来的内心戏所干扰。

当你内心也被头脑里自我否定、自我欺凌的声音所困扰时,告诉自己:

警惕这些声音,去感受身边真实的一切。

比如,自己的方案只改了一次就通过,那就说明自己的能力是能被认可的;

比如,身边的朋友有心事都会主动想起你,那就说明你是被重视的。

这就是和真实产生链接的神奇之处。

产生链接后,你的感觉就会被确认,你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真切。

3、让自己明白,失败了也没什么可怕的。

失败是痛苦的,但患得患失也一样是痛苦。

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从失败中,汲取新的经验。

就像我当时因为害怕,不敢跳过去那条小泥沟, 但现在想想,就算跳不过去又怎样呢。

最多不过是被小伙伴嘲笑一下,或者是把衣服弄脏。

但去野外就是可能会弄脏衣服的呀,而且大家出去玩就是图个开心,被笑笑又有什么关系呢。

起码,我已经尝试了,就算被笑,在很多年后,想起来也是一段充满趣味的回忆。

失败本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让失败变得可怕的,只不过是自己或他人对自己发起的攻击。

如果失败了,就把它当成一次普通的体验,然后安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要去自我攻击。

接着从中总结经验,等待时间再发起尝试,就可以了。

最后

马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么一句话:


人,不是因为你做过什么而后悔,而是因为你没做过什么而后悔。

在很多情况下,比起失败,更令人惋惜的是错过。

所以在多年以后,我从顾城的《避免》里读出了满满的责怪。

其实在防御机制的作用下,很多人都会在心里头做着“最坏的打算”,好让自己对失败有心理准备。

但与此同时,更应该做的,是在行动上做到“最好的准备”。

这样以后回想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