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侃历史
历史已经证明了,李隆基就是安史叛军一伙儿的,如果没有李隆基的干涉,安禄山将被困死在潼关城下。
先说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
哥舒翰是盛唐名将王忠嗣一手提拔起来的,镇守陇右对付吐蕃战功卓著;高仙芝和封常清一起在安西都护府搭班子,高仙芝号称山地之王,远程奔袭山地作战无人能敌。封常清虽然一直负责后勤事务,但也继高仙芝之后任安西节度使。三人都是曾统御一方的军事大员,说是名将可能有所不足,但对付一辈子在河北刷契丹、奚族副本,没取得什么决定性胜利的安禄山还是没问题的。即使手中的兵员都是新招募的,但至少不会犯低级错误,依托坚城潼关防守、身后有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物资支持,守住潼关不是难题。
事实也是如此,封常清首先率军从长安出发去洛阳,在洛阳被叛军击败,退兵路上遇到高仙芝率领的第二路兵马,二军合一返回潼关固守,叛军追兵在潼关城下被高仙芝击退。后来高、封二人被李隆基杀掉,哥舒翰为帅后也在潼关击退了安庆绪的进攻。
(高仙芝)既至关,勒兵缮守具,士气稍稍复振。贼攻关不得入,乃引还。《旧唐书》(高)仙芝至关,缮修守具,又令索承光守善和戍。贼骑至关,已有备矣,不能攻而去,仙芝之力也。《旧唐书》
“(十五载正月),安庆绪寇潼关,哥舒翰败之。”(《新唐书》)
安禄山当时已经进入失败的倒计时
当时的情况对安禄山而言已经非常危急,老家范阳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在多个城市竖起反抗安禄山的大旗,刚刚把史思明派回去救火,虽然攻下了常山杀了颜杲卿,但李光弼、郭子仪已经从山西出兵东进,与史思明杀得难解难分。老家的火越烧越大,安禄山已经得不到援兵了。
东南方向一个小小的张巡挡住了叛军一路大军的进攻,叛军主力又久攻潼关不下,安禄山已经看到了自己灭亡进入倒计时,开始迁怒于严庄、高尚等心腹谋士。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自云中引兵与光弼合,败思明于九门。《新唐书》思明益强,与光弼战,败于嘉山。光弼收郡十三,河南诸郡皆严兵守,潼关不开。《新唐书》
禄山惧,谷还范阳,召严庄、高尚责曰:“我起,而曹谓万全。今四方兵日盛,自关以西,不跬步进,尔谋何在,尚见我为?”遣尚等出。《新唐书》
始,(高)尚与严庄、孙孝哲计画,白禄山以为事必成。及颜杲卿杀李钦凑于土门,扬声言荣王琬、哥舒翰二十万众徇河北,十七郡皆归顺。颜真卿破袁知奉三万众于堂邑,贺兰进明再拔信都,李光弼、郭子仪继收常山、赵郡,河北路绝者再。河南诸郡皆有防御,潼关有哥舒翰之师。禄山大惧,怒尚等曰:“汝元向我道万全,必无所畏。今四边若此,赖郑、汴数州尚存,向西至关,一步不通,河北并已无矣,万全何在?更不须见我。”尚等遂数日不得见禄山,忧闷不知所为。《旧唐书》
在如此大好情况下,李隆基再次昏了头,继杀了高、封二人之后,又犯了一个严重的作物,强令哥舒翰离开潼关与叛军决战。哥舒翰无奈只得出城,在野战中被叛军击败。哥舒翰逃回潼关后被部将捉住交给了叛军,潼关失守。闻听此事后,郭子仪和李光弼退回山西,叛军不战而下长安,安史之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不是李隆基的错误决策,安史之乱能在两年之内被平定。
(安禄山)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封常清由西域入朝,正好赶上安禄山反叛,连喘息的机会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派往洛阳招兵买马抵御安禄山。到洛阳,封常清十来天就募得六万士兵。
当时,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渡过黄河,往洛阳而来。封常清与其大战数次,然而却屡战屡败,直到洛阳彻底沦陷,回天乏术后才退回陕州。
屡战屡败让封常清意识到,唐军难与安禄山军队争锋。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在于封常清招募的士兵多是市井无赖之徒,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可言。而安禄山的部队则常年驻守边疆抵御外敌,乃久经战阵之师,战斗经验极其丰富。乌合之众实在难敌虎狼之师。
封常清败回陕州,见到了曾经的老搭档高仙芝。高仙芝率大军刚从长安到陕州,同样是为征讨安禄山而来。与封常清相比,高仙芝所统率的部队也不好到哪里去。因此,封常清依据连日血战的经验和目前的形势说服高仙芝退守潼关。
然而退守潼关的后果应该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最终两人以临阵退缩,逗留不进之罪被唐玄宗派人斩杀。
封常清屡战屡败已经说明于潼关外与安禄山应战无多大胜算。唐军除非有险可守,不然难与安禄山争锋。对于退守潼关这一决策,《旧唐书》对高仙芝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其称赞道:“贼骑至关,已有备矣,不能攻而去, 仙芝之力也。”
如果说封常清战败还不能说明问题,那哥舒翰于潼关外与安禄山部队大战就证明了退守潼关的正确性。当时,哥舒翰接管高仙芝旧部,号称二十万大军,然而在潼关外与安禄山部队一战却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连哥舒翰也被俘虏。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高仙芝和封常清率领的内地唐军要么是根本没打过仗的官兵要么是临时拼凑招募来的,不管是战斗力还是部队的协同都渣的很。而安禄山的叛军是边兵,为了守边和震慑少数民族那战斗力是打出来的,日常训练也不会松懈,所以战斗力异常凶悍。再说安禄山为了造反准备谋划了至少10年的时间,对比一下,没怎么见过血和死人的唐军去跟从死人堆里滚出来的叛军决战,跟送死差不多。哥舒翰倒是被逼无奈率唐军主力出潼关跟叛军决战,乌合之众草台班子一仗就被叛军打的全军覆没
蔺MG
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高仙芝前线失利,退守潼关。等来了与封常清和高舒翰的支援。
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本来安禄山大军是很难攻进潼关的。
但唐玄宗听了宦官谗言,处死了两名大将,相当于是把这个战略位置送给安禄山,打开大门,迎他直捣长安。
赵心蓉
如果唐玄宗不出昏招,安史之乱立即会平息。
其时,唐朝廷威仪仍在,而且,仍然拥强兵猛将,高仙芝与封常清二人,久历战阵,皆为名将。
从封常清带着新募之军,接战打老了仗的前朝廷正规军幽州突骑,虽然屡败,却又能屡战。难能可贵的是,是能屡败屡战而不溃散!这就是能力!不见后世时,宋末明末的军队,一败部队就散了~
所以,当封常清的部队撤入潼关时,已经积累与磨合了相当经验,新兵慢慢在变老兵。,假以时日后,何尝不知其,或又将为朝廷练出一支雄师来。
而安史叛军,顿兵于潼关坚城下,再也寸进不得。郭子仪李光弼等朔方军,又连战连胜,大有即将直捣安史老巢之势。
而安禄山在危亡将近时,忽然得到了唐玄宗的神助力,自毁长城,杀了高封二将,还强迫哥舒翰率领士心动荡的新军出关决战,这事~可惜,可惜了
风去了无痕D
封常清、高仙芝的失败和玄宗没什么关系,当然也可以说有点关系,就是上下都认为平叛是很容易的事,都轻敌,所以打了败仗,封常清、高仙芝向没有向皇帝说过失败的风险,初期的失败确实是他们轻敌外加部队训练不足准备不充分造成的。但经过几次战败后二人已经认识到叛军实力强大,硬打是不行的,退守潼关才是最好的办法,有他们二人在潼关叛军是肯定打不下来的。经过整训,把军队训练好再出去打才是最好的办法。但皇帝等不及,怪他们打败仗还消极避战把他们杀了,对军队的影响就是打了败仗后就不敢回去了。换了哥舒翰后可就是皇帝的责任了,哥舒翰确实是名将,治军本领高,只是年纪大又有病,带病出征,稳定了潼关的局面,但哥舒翰和杨国忠不和,杨国忠担心哥舒翰来清君侧安排人,所以又在哥舒翰后军放了一个哥舒翰的仇人带兵监视,让哥舒翰很不高兴,哥舒翰杀了这人,杨国忠就在皇帝面前说哥舒翰拥兵自重,不出战就是不忠心,让皇帝逼哥舒翰出战,哥舒翰真不是叛军对手,放弃天险去城外野战就失败了,败军不敢回去,就裹协哥舒翰投敌去了,这是前边杀封常清、高仙芝的恶果,大家都认为只要打了败仗回去就是死,不如投降敌人。所以如果没杨国忠玄宗的合作,叛军无论如何也拿不下潼关。
海中岩haha
封长青、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除了封长青以外,其余三人都是胡人。高级将领胡人比例这么高,那么士兵呢?设想一下,安禄山的叛军如果还是一支汉人军队,那么一支汉人军队跟着胡人将领造汉人皇帝的反的可能性会有多高?因此,安禄山的叛军本质就是一支胡人雇佣军。那么高仙芝、哥舒翰这两个胡人将领呢?他们的军队十有八九和安禄山本质上相同,都是胡人雇佣军。可见玄宗时期,唐朝原有的兵役制度已经彻底败落,胡人雇佣军成为了唐王朝军队的主体。
告鸟之
如果玄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信任当然可以守住潼关,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都是功勋卓著的边关名将。但是一流的将军配上三流的士兵,再加上一个昏庸的皇帝怎么敌的过安禄山叛军的虎狼之师!
LD平常心
毫无疑问,这几位将军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守住潼关应该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