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D!這口罩還要戴到什麼時候啊!”

1

最近兩個月,因為疫情,很多人的情緒,就像坐過山車一般,可大起大落。

前一秒可能被暖心事件感動得鼻頭一酸,後一秒又被糟心的事情氣得跺腳,然後沒過多久,又被中國力量所震撼......

一天下來,情緒就好像坐了好幾十趟過山車,最後搞到自己吃不好,睡不好。

其實啊,越是關鍵的時刻,我們越需要實事求是、獨立思考、不情緒化地看待世界。

但有一句話就說,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緒卻難以自控。

鮮活的例子,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2

武漢疫情中最受關注的社區百步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在出現病例後,居委會在門棟樓下貼出“發熱門棟”提醒,但為了保護居民隱私,沒有公佈具體哪戶。

這麼一弄,有些居民就不“買賬”了,要求公開信息,還對基層工作各種抱怨、質疑。

有位社區工作者就說:“不挨兩句罵,他們沒有渠道發洩,會更加恐慌,”

疫情期間,因為長期的壓力和危險,人平衡自己心理的資源也漸漸耗竭,而負面情緒來不及疏解,就會造成各種負面影響,像是極度煩躁、情緒極度不穩定。

抱著這種狀態去工作、去與人溝通交流,所帶來的後果,可想而知。

3

那麼,我們該如何排解這種情緒呢?我們先來看看,疫情之下,三個最容易爆發的負面情緒。

第一種,敏感。


敏感其實是個挺好的事,一個人的敏感,就像是雷達,有人的雷達,危險到了跟前都渾然不覺,但有人就能在危險還沒發生前,就感知到危險。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個人的“雷達”越敏感,越耗費自己精力。

因為你既能發現危險,也能把噪音當成危險,不斷地給出反應,不斷地消耗精力。

特別是現在手機普及率這麼高,我們每天都要接收很多真假難辨的信息,很容易會混淆我們的認知,很容易就會錯怪他人,很容易就產生出更恐怖的兩種情緒,焦慮跟憤怒。

而關於憤怒這事兒,公元一世紀的哲學家塞內加曾說,憤怒其實是一種短暫的瘋狂,所以就算你有很正當的理由去生氣,也不應該在怒氣的指揮下肆意妄為。

就拿之前廣州“女毒王”,在真相還沒曝光之前,很多憤怒的網友二話不說就開始罵,很多評論都不堪入目,但後來真相大白的時候,大家就當沒事發生一樣。

最後一種的負面情緒--焦慮。

為什麼會產生焦慮呢?這還得是因為,我們的身體,覺得我們的資源不夠用了。

比如馬上要考試了,來不及複習;比如馬上要登機了,還沒叫到滴滴...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身體就分泌皮質醇之類的激素,幫助我們調動資源,這種感覺就是焦慮。

這個生理過程,可以解釋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容易焦慮。

職場有一句老話,叫活是幹不完的。

在活是幹不完的前提下,你要投入的資源,幾乎是無限的,而且無論你怎麼投入,你都感覺不夠。

長此以往,你說人怎麼可能不焦慮呢?


4


所以今天,教你幾個情緒的管理方法。

第一,提前沉思:想一想什麼樣的環境會讓你憤怒,並且提前想好辦法去應對。有了生氣的徵兆時,就應該及時控制,否則等到它爆發出來就很難掌控了。

第二,情緒是可以傳染的,所以儘量和內心寧靜的人在一起,遠離那些容易憤怒的人群。另外在情緒方面,你可以用身體行動來控制思想:刻意地放慢步調,降低聲音,讓自己成為一個平靜的人。

第三,可以進行一些放鬆大腦的活動,比如學一種樂器,放鬆的大腦不會產生憤怒。

第四,控制外部環境對於我們的情緒管理是有用的。尋找帶有平和色彩的環境,而不是那些色彩刺激的。

第五,學會釋放認知空間,塞內加稱之為“延緩”你的回應。你可以找一些能讓你從緊張的環境中脫身出來的方式,比如散散步、洗個澡,等等。

最重要的是,對待他人要忠厚仁慈,這是人生得以幸福的要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