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家》電視劇熱播,把從來熱度不減的買房問題又推上了熱門話題榜。一線城市房價太高買不起怎麼辦,學區房緊俏難買怎麼辦,房產證要不要寫伴侶的名字,鄰居是什麼人、好不好相處等等都是問題。毫不誇張,買房真的是勞心勞力的苦差事,想想都頭大。還好我也買不起~(攤手)
不過今年買不起不代表明年還買不起啊,有些事還是可以提前籌備(YY)一下的哈。
其實相比房子本身,我倒是對裝修更感興趣。雖然沒什麼買房計劃,但像《安邸》這樣的家居雜誌早就翻了好幾年了,什麼工業風、性冷淡、北歐風、新中式、日式苦山水也都能說出點小九九,心裡對自己的家裝藍圖其實一直都在不斷完善中。
曾經很喜歡賴特的流水別墅,隱於山林之間,鳥語花香,每天伴著潺潺流水聲醒來。
後來估計是受美劇影響,還是想找個靠海的地方,裝個落地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畢竟我是這麼喜歡在海邊發呆的人。
空閒了,約個三五好友,就在海邊沙灘上支個燒烤架,喝酒吃肉露天Party,相當愜意了。
作為新時代的文藝青年,家裡怎麼能不裝點幾幅藝術品呢?新中式配上傳統水墨、工業風配上極簡主義繪畫,格調一下就出來了。去別人家做客,看看主人家選擇了什麼樣的藝術品,也就大概瞭解對方的品味和個性了。
作為傳統的中國家庭,客廳一幅傳統水墨畫是最常見的了,富貴牡丹、磅礴山水,都是典型題材。而年輕一代,往往喜歡在家裡裝飾點可愛的插畫,或是康定斯基這種頗具形式感的現代繪畫。什麼樣的室內裝潢配什麼樣的畫,幾乎成了模板,這讓追求個性的千禧一代怎麼忍呢!
那麼怎麼選才能不落俗套,彰顯自己高雅的品味呢?如果你是獨立而優雅的精英女性,那麼我倒是有個推薦。
看,是不是優雅又溫柔。如果你覺得太女性化了,不夠酷,那我建議你聽完故事再做決定。
喬治亞·歐姬芙,美國畫家,也是美國藝術史上第一位辦女性個展的藝術家。2014年11月,蘇富比美國藝術專場,一幅名為《曼陀羅/白花1號》的繪畫作品以4440萬美元拍賣成交,成為拍賣場上有史以來賣出的最貴女性畫作,也使得女性藝術家作品的拍賣成績和男性藝術家的戰平。
從女權主義的角度看,歐姬芙遺世獨立的一生也一直是藝術史上的傳奇。在那個男性主導話語權的年代,歐姬芙的作品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而她自己也是被列入20世紀藝術大師行列為數不多的女性。
受教育家阿瑟·衛斯禮·道(Arthur WesleyDow)的影響,歐姬芙對:“藝術家應善用線、色彩、面與形來詮釋自己的理解和感覺”對觀點深表贊同。本來深感被傳統鎖鏈束縛住而幾近放棄對歐姬芙猛然驚醒,開始試著將自己的個人風格融入繪畫。自此,她的藝術生命獲得了脫胎換骨般的重生,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
歐姬芙最具代表性、最廣為人知、也最具爭議的作品無疑是她的花卉系列。這是歐姬芙在紐約時期開始的題材,與將花朵作為靜物或風景一部分的傳統繪畫不同,歐姬芙表現的是尺幅巨大的花朵內部微觀圖,她以微妙的曲線和漸層色,賦予花朵溫柔、神秘、親切的生命力量。
畫花的藝術家並不在少數,歐姬芙卻將那些司空見慣的老套東西變成了有活力的、獨創性的藝術。她的這一系列畫作在1925年展出時,將歐姬芙推到繪畫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一幅《海芋》以兩萬五千美元賣出,是當時在世藝術家畫作的最高價。其實,但凡是歐姬芙筆下的花,總能賣出高價。
花朵那渾圓的形態和蜷曲的花邊是歐姬芙特別喜歡的裝飾形式,所以在1924年之後,她乾脆拋棄了花卉的花莖和葉子,專注於描繪盛開的花朵本身,似乎是希望人們能夠通過她的花卉作品近距離去端詳它們。用歐姬芙自己的話說:
“每個人都可以用許多方式去感受一朵花。你可以伸出手來撫摸它,抑或將它獻給某人以取悅他。然而,很少有人會花時間真正去端詳一朵花。我將每朵花對於我的意義全部畫在了畫裡,我將它畫得足夠大,如此一來,他人便能見我所見了。”
歐姬芙的花朵不僅具有特寫式的親近感,還具有紀念碑式的大尺寸,這使得我們觀看者站在這些花的面前時,感覺自己變得十分渺小。
歐姬芙筆下這些嬌嫩而美麗的花兒擁有著大量粉絲,人們喜歡這些花,喜歡它們綻放出的生命力,和它們的性感。尤其是女性主義者,更會賦予這些花朵更深層的精神內涵,因為它們長得太像是女性器官了。
不得不說,這樣一說還真挺像的。
可歐姬芙自己卻對這些“過度”解讀不以為意,她說,“當人們以情色符號來解讀我的畫作時,他們口中所述的不過是自己的臆斷。”Em……讀著這句話,我好像看到了她的白眼——你們自己腦子“汙”,別讓我背鍋。
也許,換一種說法,更符合她的本意,“當你仔細注視緊握在手裡的花時,在那一瞬間,那朵花便成為你的世界。我想把那個世界傳遞給別人。大城市的人多半行色匆匆,沒有時間停下來看一朵花。我要逼他們看,不管他們願不願意。”
其實,歐姬芙的花與性有關的言論也絕非空穴來風,這個謠言的散播者就是她的丈夫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阿爾弗雷德是個著名攝影家,同時也是個很有商業頭腦的畫廊主。為了推廣歐姬芙的作品,阿爾弗雷德有意影響媒體將這些花朵解讀成性的暗示。無疑,阿爾弗雷德的推廣手段是成功的,他在大大提升了歐姬芙商業價值的同時,也讓他自己杜撰的這種解讀深入人心,幾乎成了正解。
歐姬芙和阿爾弗雷德相愛的時候,阿爾弗雷德曾為歐姬芙拍攝了大量照片,很多幹脆就是裸體照,一些裸體照甚至被公開展出過。這似乎也與阿爾弗雷德對歐姬芙作品的解讀相得益彰,人們更加相信歐姬芙的女性主義傾向,畢竟這種帶有色情意味的解讀其實是19世紀現代主義思潮的一部分,在知識分子中十分流行。
這樣把標籤強行貼在歐姬芙身上顯然是不公平的,她自己也努力地想要擺脫這樣的成見,也懷疑那個被媒體和商業塑造的形象是否真的是她自己。於是她開始轉型,不再繼續花卉系列,而是走進沙漠,去描繪埋葬黃沙之下的動物骨頭,在野性和抽象裡尋找突破。
與這些美豔的花朵不同,歐姬芙的個人形象可以說就像黑白照片一樣。她從不化妝,也不愛打扮,酷的像個男人。她的現代藝術家這個身份也許讓你覺得她這樣的穿衣打扮很符合人設,但其實,她只是想把注意力都放在繪畫上而已。
聽完內涵,有沒有改變主意呢?是不是突然發現那些看似嬌嫩的花朵其實很剛強呢?掛在家裡,特別隱晦地表達了自己至柔至剛的內在性格。
更妙的是,這畫還兼具識別同好的特性。遇上不懂的,大可權當普通花卉畫欣賞;遇上懂的嘛,彼此相視,邪魅一笑。
閱讀更多 扒點藝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