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浪元
你好,临帖是一个求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很寂寞,往往在临到一定有感觉时候,会有创作的欲望,这属于正常现象。写出来后反观又不尽如己意。大字与小字的书写方式不一样,牵扯悬腕、悬臂、悬肘等问题,古人是不多写大字的,或许是纸张生产能力缘由,现代人字越写越大,在笔法的精细表现及结构变化上会有不同体验,所表现的视觉感觉也会不一样。我感觉在悬的问题上,应该交替进行,这就和爬山一样,半山腰及山顶看到的风景感觉不同。临帖过程中,要背临,做到每个字熟化于心,随手一挥即为原帖之神,熟了即能生巧,这个过程要反复进行。如果进行不下去时候,可以暂停练习,多读帖,多琢磨琢磨来自字的神韵,有时短暂放一放再回头临会更能找到兴奋点,从而促进进一步深研细究的心境,喜欢去做,就会有动力,更会有新发现。或者再换一种近似的帖临习,去找到关联点。临帖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持之以恒,临帖也是毕生的事情,你总会发现不同阶段的喜悦,祝你找到这种感觉并收获进步。
人石峰
临摹字帖时,最好是先把字帖背诵下来。比如我们学智永,就把千字文全背诵完。然后再研究其风格,琢磨其运笔结字的规律。智永楷书的风格,与当时(隨代)的写经体有相似之处。结字稍扁,沉稳浑厚,露锋落笔,点画牵丝映带。在稳健中带着灵动,浑厚中透着洒脱,非常精采。
临帖时,要一字一字练,反复写多遍,不要整篇抄。觉的比较相似了,再背临。背临完以后,再跟原帖对照,哪里不像再默写,直到肖似。这种写法效率非常高,因背写能加深对原帖理解。
现在人学楷书,大多数是欧、颜二家。其实此二家都是碑刻,临习容易呆板。犹其是欧体。如一上手从智永《千字文》开始,就不会有这个毛病。何况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而且从隨至汉,年代相隔不甚久远,绝对见过王羲之,王献之真迹。所以学智永楷书,亦能学到王家用笔精髓。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杨志勇68
智永真草千字文帖,是当今最好的临写书法的帖子了。因为这本帖子本身写的是小楷字,所以有很多学临者都想将其放大,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多年前临此帖写了几年后也想将其字放大写,但又一想智永真书字放大会好看吗?当放到拳头大小的时候就没形了,问题出在那里呢?细想还是对书法的理解太过浅薄了。
锺繇讲的笔法十二意里有“均为间”之说,均为间说的就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空隙,部分之间的空隙令人看着顺眼,非常自然。所以要想把小揩字放大不能只把字形放大而是整体放大,这样才能作到均为间之说。
又下了几年的苦功夫之后才找回了真书的模样,所以手写书法是实践一定要和书法理论结合起来,多读书法理论方面的书是有好处的,前人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啊。
一管之见,方家教正。
无为大圣o
2017年暑假开始以智永真书千字文入手学书法。感觉最主要是学其笔意笔法,就像燕十三教谢晓峰剑术时说的那句“去剑诀,得剑魂”
图一,2018年暑假给几个朋友的孩子写的示范,将就看看,10cm格。
图二,2018年六月份写的大楷,智永笔意,六尺整张,字径>20cm。
淡淡印天
题主你好,你说的这种情况很正常,习练书法的人恐怕都经过了这么一个过程。临习的很像,但离开原帖就回到自己的老路上了,这说明你对智永的字掌握的还较浮浅,没有把它印在你的脑子里。记得杨再春老师曾经说过,要想学的好,你就要把它装在脑子里,把它背下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入帖,只有入了帖,碰到一个字,马上就能想到智永是怎么写的,其运笔过程,起笔收笔的特征是怎样的,按照智永的运笔写出你的字,这是难度很大的一个过程,只有作到了这一点,说明你已经入帖了。当然,要写出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说要出帖,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多看看其他书法家的字,在和智永作品对比的基础上去领悟,找出不同书法家作品的共同点,取其精华为你所用。相信你将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书法家。
王登泰1
您所说的“智永味”,可见您非常喜欢智永的贴子,的确如此,智永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书法家,也是二王好的传承人。
智永和尚是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 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也一直同他保存,其对二王的书法可谓心领神会,其书法中二王的影子随处可见。
但智永写千字文时,字体也是偏小的,加之受兰亭序的影响还是不小,我们发现,他写千字文时,显得十分秀气,精致,但同样受兰亭序的影响,用笔时显的锋芒外露,这一点有点和二王的字不太吻合,以致于后世曾怀疑,兰亭序是智永所作,而且王羲之的作品。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明一下,智永是师从二王,而且与王字神似,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么,我们在学习智永的书法时,就有了参考对象:二王及后世学习二王的经典字帖。
赵孟頫书千字文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要避免智永真书的一些不适合放大的一些问题,因为字比较小,锋芒外露,写大了就会显得不够庄重,就会觉得没有智永味了,其实,你把原贴 放大也是一样。有的字适合写小,有的适合写大,欧体字写大了同样也感觉有点不自然,能写大的基本上魏碑和颜体多一些。这个是字的风格的问题,和练习的像不像没有关系。这里推荐两个,一个是王羲之的法贴,如兰亭、圣教序,另一个是赵孟頫的字,推荐他的真书千字文,赵学王也深得其精华,他的真书千字文和智永风格相似,而且更为精致。但不要学赵体正书,赵体正书明显脱离了出来,和智永风格想去甚远了,当然爱好赵体字的可以练习。
除了以上以外,就是自己的基本功的问题,也就是说,你还没有练到足够形似的地步,这一步是关键,只有这一步练好了,才能应用自如,随意发挥。以下是我的个人经验,供您参考:
第一步,笔划,这是重中之重!这时候练习一定本着“慢就是快”的精神去学习,心急不得。永字八法,总工八个基本笔划,而这八个笔划又演绎出八十一种笔划,这个必须耐下心来学到味,会终身受益。我见过很多学习书法的学了几十年,写的都不很好,其实就是笔划这一关没过去。不知道您的情况,自己对照一下,如果还不行,一定要补上这一关,这八个笔划我自己曾练了八十一天,每个按一天去练,感觉受益匪浅。
第二步是间架结构,《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可以学习一下,虽然他是馆阁体的代表,但他总结的九十二法还是很有价值的,用九十二法学体智永的间架结构,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用九十二法学习颜体
第三步的通临全贴,经过以上两步的学习,通临全贴基本上就没问题了,当把整贴都背会了,相信您的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提升了。
最后就是参考学习我推荐的几个贴子,几个风格相近的贴子相互取长补短,逐渐出贴,这样下来,基本上能应付一般的创作了。
就啰嗦到这里了,仅仅是我的个的一点看法,祝您成功。
梦境模拟
眼手合一,形神不离
儒風堂主人
我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描“形"上,离开帖子就失真了。无论你临什么帖子,关键是要逮住那个"味"(风格特征),米芾说自己是"刷"字,其习惯动作善于捉"势"、求变是他的特长!
水云阁主人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其实写大字(榜书)和小字不同,不同的方面包括执笔、选帖、结构、收笔…等等,以下分别讲一下,以便参考:
1.执笔法。榜书书写执笔一般用“提斗法",如图:
这样是方便
腕、肘、臂协力齐运的一种榜书执笔法。
2.在选帖方面有讲究,要根据榜书的特点:气势为上、中宫相对收紧、笔画硬朗浑厚等等,那么颜真卿的楷书《东方朔画贊》、《中兴颂》就比较适合用于作范本学习临摹。还有宋代张即之也是榜书高手,他的《双松图歌卷》亦可参考学习。还有《瘗鹤铭》等等。如果行书的话就米芾的《蜀素帖》、赵孟頫的《胆巴碑》也可以。
3.结构。榜书的字体结构要中宫收紧,不论你写哪个帖,你写的字越大,那么笔划就要写得越紧凑…这样…大字才显出精气神和大气象。下图比较一下:我试写了“春節”二字,单字直径大约20厘米,把笔划紧凑起来…字也精神起来。4.
收笔。写小字时收笔大多数是回收,而榜书比如横的收笔…大多数情况下是驻收,即到收笔时略驻…然后往上空直提收。假如还象写小字那样收笔法,就会如米芾说的那样∽“笔笔如蒸饼"!
古人写榜书的机会较少,因为笔墨纸砚较贵,限制条件较多,所以相关榜书的理论相对来说研究得比较少。有的都是各个书家零星半点的心得感言,比如苏轼说的…“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意思是写大字时,应该象写小字那样用笔紧凑,结构紧密,而小字恰好相反,由于字体小,书写时结构容易局促,因此写小字时应具备大字的气度。这种观点不仅在字法中,在章法上也是如此体现!
你练习的智永行书已有一定的基础了,只需稍加调整并在训练中不断体会和思考,那么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来年春节肯定可以写出更美的春联!
许悦爱书法
这都是练习书法必须面对的问题,这需要长时间的临帖,仔细的临好每一个笔画和每一个字的结构,然后抛开帖子自己背着书写,再对照帖子查找不足,反复进行对照练习。
离开帖这写不好,说明写的少,功夫下的不够,对帖上的字行的没记牢,运笔的方法没掌握。
要熟记字帖的内容,默念着内容往下写,开始看一笔写一笔,熟悉之后就要逼迫自己去体会其中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