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和孩子溝通?不妨把孩子當“客戶”

想想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總是百般疼愛與呵護,看也看不夠,親也親不夠,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比誰家都可愛都漂亮。

直到孩子三四歲以後,孩子逐漸從乖寶寶變成了“混世小魔王”,父母開始厭煩孩子,氣急敗壞之際還會伸手打孩子,看誰家的孩子也比自己的孩子聽話,受人喜歡。

不會和孩子溝通?不妨把孩子當“客戶”

尤其是因為這次疫情的防護,孩子被困在家裡,別的能力未可得知,但是在惹家長生氣的能力上卻是分分鐘能見效的。

幼兒園孩子是因為太能鬧騰,家長最怕空氣突然安靜,因為孩子可能正在自我發揮,有可能廚房遭了殃,有可能是衛生間,也有可能是寶媽的限量版化妝品,分分鐘有想剁手的感覺。

小學孩子大多是因為寫作業的問題,一位寶媽被孩子活活氣哭,聲稱“不想做他的媽媽了,我太累了。”原因竟是7個生字寫了三四個小時,寶媽氣到崩潰。

遇到孩子這些虐家長的種種事蹟,很多寶媽都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通吼叫,一頓打罵,都是家常便飯。所以這種方式和情緒都會成為家庭的主色調,家長遇事不會和孩子好好溝通,孩子也不會聽家長的話,成為一種惡性循環。

不會和孩子溝通?不妨把孩子當“客戶”

不可否認,現在很多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 “炸彈”式的溝通方式:一點就炸

就好比父母隨身安裝了一顆炸彈,遇到火星隨時爆炸。

當父母和孩子的觀點不一致,孩子又不按照父母的方式做事,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家長大多會情緒爆發,中傷孩子。這種“炸彈”式的溝通方式對待孩子來說,每一次都是致命的,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 我是“上級”,孩子要無條件服從命令

很多家長常常是以“上級”的身份,掌握孩子的“生殺予奪”之權,讓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的命令,如果不服從,則以暴力征服。

這種不給孩子話語權的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逐漸疏遠父母,影響親子關係。

不會和孩子溝通?不妨把孩子當“客戶”

  • 無論家長說什麼,孩子都當沒聽到

從小聽慣了父母的長篇大論,絮絮叨叨,會讓孩子心裡產生免疫功能。

家長可能苦口婆心給孩子說了一堆規勸的話,但是,孩子大多充耳不聞,或者自動屏蔽,依然我行我素,視父母的話為耳旁風。

  • 不聽孩子說完話就下結論

父母常常只聽到孩子的前半句就開始否定孩子,並沒有耐心去聽孩子下一句到底要說什麼,真正要表達什麼意思。

到最後,父母不問,不挖掘孩子背後的心理,孩子也懶得解釋,導致親子間隔閡越來越深。

以上的這四種溝通方式可以說是無效溝通,父母單方面的給孩子灌輸想法,或者強制孩子聽從自己,最終結果是讓孩子形成叛逆,自卑,懦弱,暴躁甚至自私自利的性格。

不會和孩子溝通?不妨把孩子當“客戶”

有一個案例,充分說明了溝通對孩子的重要性。美國的一位知名主持人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主持人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說:“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繫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現場的所有觀眾笑出了聲音,主持人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主持人發覺孩子這樣做肯定有自己的原因。

於是接著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小朋友的答案讓所有人都震驚:“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長,在聽到孩子說跳傘出去的時候,可能已經下結論,“孩子你真是自私”,可能因為誤會孩子讓孩子委屈落淚,也可能因為打斷孩子,責備孩子,而聽不到孩子後面的回答。

不會和孩子溝通?不妨把孩子當“客戶”

很多家長和孩子溝通存在問題,又不知道怎麼改變,其實,在這裡,我們建議父母用銷售的心理去對待孩子,和孩子溝通。

也就是,把孩子看成“客戶”,父母把自己的觀點,想法,知識甚至價值觀以“產品”的形式銷售給孩子,讓孩子欣然接受的同時,又對你產生信任感和依賴感,從而願意持續長久地從你這裡獲得“產品”。

這就要求父母對待孩子要有“客戶”意識:

一、端正並優化“服務”態度

試想,如果自己去商場購物,如果服務人員對自己態度極其暴躁,沒耐心,你會去購買她推銷的產品嗎?答案是肯定的,你甚至會生氣。

孩子也是一樣的,你用“強買強賣”的心態讓孩子接受你的觀點想法,自然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和抵制心理。

所以,把孩子當成“客戶”,端正自己的“服務”態度,這裡的“服務”指的是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陪孩子寫作業,學習等,不驕不躁,不蠻橫,不強勢。

當孩子提出無理的要求甚至要激怒你的時候,想想,如果自己是銷售員,要讓對方心甘情願地買賬,你要怎麼做?

是同樣去激怒他,強迫他買賬,還是換一種方式,換一個角度達成共識?如果可以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則不用大動干戈傷了彼此的和氣。

優化自己的“服務”態度,讓孩子覺得你是一個能滿足自己內心願望,同時善解人意值得信賴的人。

不會和孩子溝通?不妨把孩子當“客戶”

二、和孩子“共情”:站在對方的角度,瞭解對方的心理需求

每個父母曾經也是孩子,當在孩子這個年齡時,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很明顯,就是玩,不喜歡寫作業,不喜歡被父母管制,不喜歡父母動不動就打罵自己。

父母要和孩子“共情”,瞭解這個心理需求後,怎麼做才能既滿足孩子,又能引導孩子。

“這個生字其實很難寫,媽媽也覺得太難了”,首先和孩子心理發生聯結,再去引導孩子“但是,我們可以試一下,看看有沒有那麼難寫”,不妨用畫畫的形式拆開字,讓孩子先對其產生興趣,然後再熟練掌握。

試想,如果你對化學一點都不感興趣,讓你記住一堆化學符號和方程式,你願意去記嗎?但是給你一堆化學物質,讓你擺弄這些東西,做個試驗,從而得出方程式的結論,或許你會願意去嘗試,因為可以邊玩邊學。

“寫了一上午作業,真的挺累的,不如我們去做個遊戲,休息一會再寫作業吧!”

孩子的自制力和專注力沒有那麼強,父母往往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要求他能很長時間專注一件事情,這或許會讓大多家長失望。

不如站在孩子的角度,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學累了就適當放鬆一下,再集中精力學習,效果會比長時間耗在那裡不學也不能玩得強。換一種方式,或許事半功倍。

不會和孩子溝通?不妨把孩子當“客戶”

三、溝通障礙:說簡單易懂的話

很多客戶在銷售員推銷產品時都會遇到一個問題,銷售員在滔滔不絕地講產品知識,客戶卻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其實每個字都能聽懂,但是連在一起就不知道他到底在講什麼,要表達什麼重點,好像都是重點,好像又都不是,面面俱到,反而卻不知所云。

同樣的道理,父母常常會因為一個問題沒完沒了地教育孩子,從一個問題延伸到另一個問題,又舉一反三到另一件事情上,這讓孩子很混亂,最後到底要怎麼做,孩子一頭霧水。

在溝通的過程中,就事論事,一個問題,簡單說,明確地說,說孩子能聽懂的話,不要以大人的論調來要求孩子聽得懂,想得明白。

不會和孩子溝通?不妨把孩子當“客戶”

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真笨”,“做事情總是磨磨唧唧的”,“永遠都是這樣不長記性”之類的話不要經常對孩子說,說得多了可能就真的成真了,因為你在用吸引力法則來給孩子吸引這些特徵。

用簡單的話去鼓勵孩子“你越來越認真了”,“越來越會利用時間了”,相信孩子會朝著你希望的方向發展。

結語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要有孩子虐我千萬遍,我待孩子如“初見”的心態,把孩子當“客戶”,嘗試用銷售心理學對待孩子,學會端正自己的態度,站在孩子的角度解決問題,並且說孩子能聽得懂的話,消除溝通障礙,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把父母變成孩子,把孩子變成父母。只有這樣,兩顆心才能慢慢靠近,溝通才暢通無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