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九:清朝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九:清朝

厚重濮陽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殷開甲 左筆書寫


清朝(1644年至1911年)

濮陽仍稱開州,州治在今濮陽老城,領長垣、東明等縣,與南樂、清豐同屬大名府。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九:清朝


世祖(福臨)順治二年(1645年) 知縣李棣生主持續修《清豐縣志》。

順治四年(1647年) 正月,範縣孔五率抗清軍據南樂,清總兵孔希貴率軍鎮壓;12月,孔五 戰死。同年,榆園軍首領丁鳴吾(又名丁維嶽)、周魁軒等率部破壽張、範縣、陽穀、開州, 攻章丘,進軍泰安;翌年,又連破曹州、曹縣、定陶等地,又分兵圍攻濮州、東明、長垣等 ;再佔範縣城,殺知縣孫養廉全家。知州楊天礻右帶兵鎮壓。後,丁鳴吾等在鄆城戰死,餘部退走。

順治六年(1649年) 正月,南樂地震。

順治七年(1650年) 直魯豫三省總督、兵部尚書張存仁為淹榆園軍,決河南開封荊隆口黃河 堤。大水過開州、濮州、範縣,直衝壽張,民眾溺死逃亡過半。榆園軍陷絕境於濮、曹州等 地。次年,張存仁統領滿漢大軍,水陸並進,鎮壓榆園軍。梁敏、張七、李三帽等義軍首領 被俘,為官軍殺害。

順治八年(1651年) 七月,黃河又決荊隆口,水復溢開州、濮州、範縣、壽張等州縣,城鄉 皆成澤國,陸可行舟。順治十二年(1655年),河塞水退,地始乾涸,草木繁茂,少民居,豺狼狐兔盈野。

順治十年(1653年) 知縣蔡瓊枝主持續修《南樂縣誌》。

順治十一年(1654年) 開州、濮州等地地震。清豐,夏、秋連降大雨,平地可行船,田禾淹 沒,房舍多塌。

順治十二年(1655年) 榆園軍餘部黃三胖,活躍於範縣水上,被官軍捕獲,殺害於大名。至此,榆園軍抗清鬥爭失敗。

聖祖康熙元年(1662年) 知縣陳璜主持重修《壽張縣誌》,共8卷,刻印成書。現北京圖書 館收藏第6至8卷。

康熙年間(1662年至1722年) 濮、範等州、縣境內多水災。

康熙五年(1666年) 開州,六月,地震;七月,大雨,州城垛口、鋪舍、魚樓等盡塌。翌年 ,知州孫捐俸修葺。

康熙七年(1668年) 六月十七日,範縣、壽張、清豐、南樂等地,大地震,自西北而東南, 其聲如雷,人不能立,房舍倒塌甚多,河水溢。八月中旬,復震多次。

康熙九年(1670年) 範縣大旱,自春至七月不雨,麥禾盡枯。次年,春大飢,夏大旱,蟲災 。

同年,南樂知縣方元啟主修《南樂縣誌》,並修倉頡廟。

康熙十一年(1672年) 霍之修《範縣誌》。

同年,秋,清豐、南樂縣飛蝗遍野,田禾絕收。

康熙十二年(1673年) 正月,範縣大風雪,雷大震。

同年,張實鬥修《濮州志》。

康熙十三年(1674年) 一月,南樂大雨雪,震雷;夏,清兵南征,南樂縣境駐軍。

康熙十五年(1676年) 知縣楊火景主持重修《清豐縣志》,刊印成書。

康熙十八年(1679年) 七月二十八日,開州、清豐等地震。秋,南樂淫雨四旬方止。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二月,濮州、範縣境黑風暴起,路人多迷途、凍死者。四月六日, 範縣、南樂一帶地震。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南樂大風雨,拔樹飛瓦,房頂有全揭去者。範縣等地,竹生花。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春,範縣、壽張等縣暴雨,平地積水丈餘,饑民剝食樹皮;多賣兒 女,餓殍甚眾,逃散大半。秋,大水自開州趙村坡(今華龍區油田總部一帶)漫至清豐、南樂, 陸地行舟,大飢。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春,南樂、清豐等縣瘟疫流行,人死甚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八月九日寅時,範縣、開州地震有聲,自北而南;九月十二日辰時 復震。

康熙五十年(1711年) 知縣王培宗主持纂修《南樂縣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郅介修《濮州志》。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知縣滕永禎主持重修《壽張縣誌》,共8卷,刻印成書。現山東省 圖書館、博物館和山東大學圖書館等5處收藏。

康熙六十年(1721年) 濮州、範縣境內春旱,夏澇,秋黃水(河決武陟)。次年,黃河複決, 灌水。

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 濮州改為直隸州,領範縣、觀城、朝城3縣。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 ),撤直隸州,改屬曹州府,降為散州。

雍正二年(1724年) 清豐始行“攤丁入地”賦稅制——丁銀併入田賦,地丁合一,按田畝徵 收。丁銀為田賦的一項附加銀。雍正四年(1726年) 壽張縣行“攤丁入地”稅制。雍正七年 (1729年) 開州實行“攤丁入地”賦稅制。

雍正八年(1730年) 東平州升為直隸州,壽張縣仍為屬。

同年,知縣段世奕主持續修《清豐縣志》。

雍正九年(1731年) 現境內大飢。翌年,濮州大旱。

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 黃河決口荊隆口、陽武十三堡大堤,水注開州東南部,穿張秋運 河入大清河。濮州、範縣、壽張成災,濮州災尤甚。

乾隆十九年(1754年) 正月,濮州、範縣地震。

乾隆二十年(1755年) 邵士昌修《濮州志》。

乾隆二十二年至宣宗道光二年(1757年至1822年) 南樂、清豐縣歷水災、雹災、風災、雪災 、疫災等,計10餘次。壽張、範縣歷蟲災、旱災、水災、霜災、風災、震災、疫災和大飢災 ,計10餘次。饑民有相食者。尤以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年)為重,開州、範縣、清豐等地, 二至八月不雨,麥禾絕收,大飢,人相食。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七月,範縣、濮州、開州地震。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壽張黑蟲成災,邪術四起,割人髮辮,剪人衣衿。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八月,白蓮教清水教派首領王倫、林哲於壽張縣發動反清起義,取 縣城,斬知縣沈齊義,遂克陽穀等地,後遭清軍鎮壓失敗。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八月,範縣、濮州等地震;九月復震。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元旦日食,上元月食。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九:清朝

仁宗嘉慶元年(1796年) 開州知州楊自強重修州城,改城北門為永安門。

嘉慶七年(1802年) 春,範縣境見日現三珥。

嘉慶八年(1803年) 黃河決口封丘境,濮、範、壽等州、縣一片汪洋。黃水由東明入濮州境 ,向東注壽張入運河,匯至鹽河(今大清河)入海。次年二月,決口堵複合龍,水循故道由東 南注淮入海。

嘉慶十一年(1806年) 李符清重修《開州志》,書成。

嘉慶十四年(1809年) 唐晟修《範縣縣誌》。

嘉慶十六年(1811年) 正月初十,日現雙珥。春夏大旱;秋,桃李重華。

嘉慶十八年(1813年) 正月二十五日,範縣境內見日現三珥。三月三日,黑風大作。開州等 地,民大飢,餓死甚眾,人相食。

同年,白蓮教首領李文成等於滑縣起義,在開州南部數十村活動,鄉民響應,與地主民團交 戰多次,後遭清軍鎮壓失敗。

嘉慶十九年(1814年) 範縣境,正月五日,狂飆;十五日,地震。是年,大飢。

嘉慶二十年(1815年) 範縣等地,人多疫死。

宣宗道光元年(1821年) 秋,範縣、清豐等地大旱,瘟疫流行,人死甚多。

道光二年(1822年) 清豐縣武舉張雲亭會武進士第一甲第一名(武狀元)。

道光五年(1825年) 壽張縣創建壽良書院。

道光九年(1829年) 二月二十三日,壽張、範縣、濮州地震。十二月,又震。

道光十年(1830年) 閏四月,南樂、範縣、壽張等地地震,響聲如雷,河水漫溢,房屋倒塌 。後,旦昏屢震,至六月乃止。

道光十一年(1831年) 開州、濮州、範縣、南樂縣等地大瘟疫;冬大雪三日,積雪深5尺許 ,井水結冰,樹多凍死,人凍死無數。

道光十三年(1833年) 清豐縣城建進賢書院(清末改為模範小學堂)。

道光十四年(1834年) 南樂縣遭狼災。

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三月十七日,範縣、壽張等縣境,大風,冰雹;六月,飛蝗蔽野;七 月,雷雨冰雹,禾盡傷。

道光二十年(1840年) 開州城東南、西南城角各建塔一座。西塔名配文塔,後地震倒塌;東 塔名文峰塔,共7層,高10丈餘。後被日本侵略軍飛機炸燬。

同年,範縣等地,麥秀雙穗,六月大雨;秋多瀉疾,人患縮筋,病死者無數。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五月初一,日食。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南樂境旱災,莊稼絕收,人相食。

同年,八月二十七日,山東捻軍經開州南部。境內始有捻軍活動。

道光三十年(1850年) 正月初一,日食。六月,天大雷,兩塊隕石落於濮州許家窪。

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 九月二十五日申時,天鳴聲如雷,隕星落於箕山旁,色如黑石。

咸豐三年(1853年) 三月八日子時,壽張地震。

同年,太平天國將領李開芳率部北進,先後攻下壽張縣張秋及鄆城、莘縣、陽穀等地。

咸豐四年(1854年) 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國北伐援軍至壽張縣張秋鎮,農民3000餘人起而 響應,加入太平天國軍。

咸豐五年(1855年) 六月,黃河決口蘭考縣銅瓦廂廂北,改道東北流,穿運河,奪大清河在 山東利津注入渤海,結束了黃河南流奪淮700多年的歷史。開州、濮州、範縣、壽張受災, 數百村被淹沒,人畜傷亡甚眾,氾濫數年未治理。直至光緒十年(1884年),新黃河堤防建成 ,河患方被控。自此,黃河主河道遂在境內形成,除1938年6月蔣介石派兵扒開鄭州花園口 大堤致使黃河改道東南流入淮河8年外,至今未變。

咸豐六年(1856年) 元旦,日食;正月初三,大風,日中有黑子。秋,濮、範等州、縣蝻生 ,禾稼食盡。

咸豐八年(1858年) 八月,慧星見。

咸豐九年(1859年) 二月八日亥時,壽張、範縣、濮州地震。七月二十九日,開州又震。

咸豐十年(1860年) 二月初一,大風,慧星見於申方。

同年,二月,壽張縣裴城寺民眾義反,號稱“紅頭軍”;十一月,遭清軍鎮壓。濮州、範縣 一帶的白蓮教義軍進攻大名府。

咸豐十一年(1861年) 開州、濮州、清豐、南樂、範縣、壽張境內捻軍活動頻繁,聲勢大震 。開州、濮州捻軍長槍會首領劉佔考等率義軍數萬進軍內黃縣,圍攻清豐縣城,攻佔南樂、 範縣縣城,焚縣衙;與山東捻軍首領易和尚等聯合率眾數十萬,圍攻開州城10餘日;與範縣 等地邱莘教(即八卦教)軍、農民軍聯合,攻取陽谷、觀城、朝城及鄆城、鉅野等數百府縣城 鄉村寨。期間,捻軍與各地鄉團(地主)武裝戰鬥頻激。清廷兵部尚書宮保勝帶兵鎮壓。此後 數年間,各村鄉紳大戶與義軍為敵,爭相修築村圍寨牆。

同年,五月,慧星見於東南。

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 七月十五日,見慧星。七月二十二日巳時,開州境雷雨、地震,城 西大屯、王助(今濮陽市區王助鄉)地裂,縫寬5至7尺不等。

同年,十一月,範縣唐連莊(今唐梁莊)黃河河道因積冰凌,河水暴漲而決口,口門寬120丈 。

同治二年(1863年) 山東捻軍黑旗軍首領宋景詩率部入範縣、濮州,與清兵將領僧格林沁戰 於開州、清豐縣境內,或迂迴或陣地戰,後離去。

同治三年(1864年) 三月,開州、東明、長垣等州、縣築修黃河堤埝。

同治四年(1865年) 正月十三日,開州、壽張、南樂等地,雷電交加,雨、雪皆土色;夏生 飛蝗。秋,黃河自關家屯決,濮州城盡被水漂,民溺死無數。

同年,捻軍至壽張縣境南部、範縣。次年入範縣舊城一帶。

同治五年(1866年) 六至七月,大雨滂沱,範縣、壽張、濮州等處,城鄉水深丈餘,城舍盡 蕩。

同治六年至德宗光緒三年(1867年至1877年) 十年中,黃河決9次。濮、範境內盡淹。同治 六年,開州災情最重,1147個村被淹。

同治七年(1868年) 黃河北岸築民堰。民國六年(1917年)秋,民堰改為官堤,翌年改為官守 。

同年,捻軍首領張宗禹率部入清豐,過南樂境。

同治八年(1869年) 七月十五日,開州境有流星向西南去,有聲如雷。

同治九年(1870年) 六月二十四日夜,壽張縣境大風雨,樹多連根拔倒,房被毀,有守瓜田 人被吹空中。冬,牛災,死甚多。

同治十年(1871年) 知縣高俊主持續修《清豐縣志》。

同年,開州修築北金堤。

同治十一年(1872年) 南樂知縣張連瑞創建昌樂書院。

同治十三年(1874年) 六月二十日,見慧星。冬,範縣地震。

同年,開、濮、範等州、縣修築北金堤,將原殘缺老堤加高培厚,至次年六月先後完工,修 補金堤一百數十里。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九:清朝

德宗光緒二年(1876年) 範縣、濮州大旱,自正月至閏五月二十七日始雨。牛瘟病流行;秋 ,蝗災。

同年,開州白土罡至範縣黃河北岸長堤修復。

光緒三年(1877年) 春,壽張一帶饑荒嚴重。五月,南樂一帶酷熱,遭特大旱災。十二月十 日初更時,流星光如鬥,自西北向東南流逝,聲如雷。

同年,正月至四月,築自長垣境三桑園至張莊(今臺前境內)黃河北臨黃新堤。七年竣工,堤 長170餘里,頂寬一丈六尺,底寬六丈,高一丈。

光緒四年(1878年) 冬,正月十七日,黃河凌成災,決口濮州李家橋,範縣、壽張受重災, 大飢,人多疫死。春,南樂大風,麥盡枯,至次年始雨。開州,大疫,大旱,人畜死甚多。

光緒五年(1879年)

五月,開州地震。

光緒七年(1881年) 陳金式續修《開州志》。

同年,慧星見於開州東南。

光緒八年(1882年) 二月二十五日,南樂地震。八月,慧星似白練,下窄上闊,經九日乃滅 。

光緒十年(1884年) 範縣城內設龍城書院。光緒末年停科舉,改為學堂。

光緒十一年(1885年) 法國天主教傳教士榮居靜來開州,在城內東街建教堂(今濮陽縣城東 街,複用)吸收教徒。至次年,城鄉入教者達7000餘人。後又立益華小學,並於三義廟設立 郵政局,掌開州郵政大權。

光緒十三年(1887年) 黃河溢決開州白土罡,水深丈餘,範縣、濮州、壽張受重災,壽張城 灌水。清豐,夏、秋大旱,秋苗絕收。

同年,三月、十一月,南樂兩次地震。

光緒十四年(1888年) 五月四日,範縣、濮州、壽張地震。壽張知縣吳鴻章督修壽張城護堤 ,東、西、南三面繞城(今殘存),北接金堤,長計近8裡。

光緒十五年(1889年) 南樂境,一月二十四日,雷雪,晝晦;十月三日發生45級地震,八 日大震10餘次,九至十一日連震,十九日再震。

光緒十六年(1890年) 二月至五月,濮、範等州、縣培修兩堤(金堤、臨黃堤)。五月至六月 ,大雨連降,清豐、南樂等地陸地積水可行舟。六月,黃水漫溢,長垣、濮州、壽張等州縣 受淹。秋,壽張等地多瘟疫。九月,南樂縣寺莊村北杏樹開花,九月六日地震。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三月,南樂大寒,傷麥;五月,範縣、南樂等地雨雹,雹大如雞蛋 ,禾稼盡毀;五月末,南樂大雨數日,麥盡腐,生蛾。夏,黃河決口範縣武西莊。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五月初四,地震。六月,黃河沖決壽張縣楊莊大堤,金堤南村莊盡 淹,民飢疫死甚眾。

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傍晚,南樂縣空中有直徑近尺的火球,拖丈餘長尾,明如月,西南而東 北走向,後爆炸,火星四射,天無雲而雷,人皆驚異。五月中,大風,伏麥拔樹。九月,無 霜,百草不枯。九月中,大雷雨,冰雹。冬暖如春。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五月五日戌時,範縣境,天有火球,大如鬥,自東北而西南,行數 十里沒。夏大旱,禾無實。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黃河決口範縣、壽張楊莊3次。南樂境,九月,霜降,百草仍萋萋 不衰;十月,野草開花;十一月,有雷。開州戶部寨張三甲武會試,獲欽點武狀元。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壽張、範縣境,春,牛災;夏,大旱,人多患黃疸病;秋,黃河決 於周橋口,水大溢,人多疫死。

同年,七月,“大刀會”興起,反對“洋教”,在壽張縣城南活動,後遭知縣莊洪烈鎮壓。清豐、開州一帶,義和團首領韓大申、韓順江(清豐人)舉“清邑義和團”旗,號“反清滅洋 ”、“砍洋頭,殺贓官,均糧食,過好時光”,聚眾數萬,搗毀今濮陽市區胡干城的天主教 堂,殺富濟貧。後,義軍被鎮壓。

同年,南樂境,四月,冰雹;八月,霜冰殺禾;十月,芳草蔥鬱,槐樹開花,榆樹結莢;十 一月三日,夜有火光流空,長數丈,明如月,是月大雨;十二月,樹凍裂,大風雪。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八月,開州城民眾奮起反抗侵略,燒教堂、殺“洋人”及“二鬼子 ”(洋人走狗)。知州唐貞吉壓制民眾活動。此次教堂損失,清廷列入屈辱的庚子賠款條約中 賠償。

同年,“大刀會”首領李廷訓聚眾3000餘人,活動於壽張、陽穀交界處,後遭圍剿。

同年,南樂境,春,大旱;夏,大風雨,雷雹;七月二十三日夜,流星(隕石)過空,明如月 。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諭旨各省、府、廳、州、縣所有書院一律改為學堂。清豐始辦學堂 ,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先後興辦小學堂64處,學生3000餘人。

同年,二月,南樂、範縣等地,黑風,晝晦。秋,南樂蝗災。

光緒二十七年至宣統二年(1901年至1910年) 十年間,開州王稱等地,黃河決口10次。以宣 統元年(1909年)河決為害最大,黃河水直抵金堤,堤南各州、縣境盡成澤國,經年未退。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夏郎軒由開州至清豐傳教,並用眼藥水及西藥片 劑為人治病,西醫始傳濮陽一帶。

同年八月,黃河決口壽張境大孝莊、宋莊等處,淹範縣、壽張、陽穀等縣。

同年,南樂知縣施有方創建蒙養學堂。

同年,武勳朝纂修《南樂縣誌》,次年刊行。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正月初一,日有黑子。夏,黃河水淹範縣、壽張等縣;南樂境大風 、雨雹尺餘,雹大有五六寸者。

同年,開州廢科舉,興學堂,改廟宇為學堂。

光緒三十年(1904年) 壽張縣始設勸學所(即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同年,十月,範縣杏、梨樹花開,榆樹結籽,蟬鳴。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清豐縣勸學所成立,創辦官立高等小學堂,始招1個班,學制4年。

同年

,範縣一帶土匪頗多,掠人搶物勒贖。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濮州高等小學堂成立,增設農桑和半日學堂。次年,知州高士英於 濮州城內設師範學堂。

同年,崔光煦主持編修《壽張鄉土志》,共1卷。抄本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楊沂修《範縣縣誌》。

同年,壽張縣城設郵政代辦所。

同年,復築臨黃北堤,上起開州辛莊,經濮州彭樓、辛莊、楊集、廖橋至範縣境。修復北金 堤,自開州城東陳莊起,逶迤經範縣馬陵、高堤口,向東北至陳營入觀城界。

同年,十月初四戌時,天有流火(隕石),自北而南,至河而熄。

宣統(溥儀)元年(1909年) 範縣境,六月,慧星見西北方,轉於西南至東北,至九月退。十 一月,桃、梨花開。

同年,高士英修《濮州志》。

宣統年間(1909年至1911年) 黃河決口範縣、壽張縣境三次。

宣統二年(1910年) 清豐縣師範講習所創立。

宣統三年(1911年) 開州第一所女子小學成立。時有學生10餘名。

同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薄清潔、夫人瑪麗亞等10人至開州,於州城東關建教堂(今存濮陽 縣城東部縣三中院內),成立清潔會,建立清潔醫院、護士學校、聖經學校和華美中學(今 存縣三中南側,為城關鎮第一中學)。並在城內西大街建教堂(今已廢),成立培中小學,進 行文化侵略。

同年,山東曹州(今山東省菏澤地區曹縣)一帶杆首(農民自發武裝組織首領)李士考率眾入清 豐、南樂等縣境活動。至次年,活動不絕。

同年,南樂縣人唐之道追隨革命先驅孫中山,參與辛亥革命。南樂境內,男人始剪髮辮,持 續2年餘。

同年,開州始設郵政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