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曾有“小天津”之稱!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山東省是一個名人輩出的省份。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軍事家吳起等,均出生於魯國。截至2019年2月,山東省有16個地級市,包括56個市轄區、27個縣級市和55個縣。其中,就利津縣來說,人口超30萬,隸屬於東營市,曾有“小天津”之稱。在歷史上,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正式設立利津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山東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曾有“小天津”之稱!


首先,利津縣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在地理位置上,利津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渤海西南岸,黃河近口段左側。地跨東經118°07′—118°54′,北緯37°22′—38°12′。東依黃河,東北瀕臨渤海,東與墾利區、東營區為鄰,南與博興縣隔河相望,西與濱州市濱城區、沾化區接壤,北與河口區相交。縣境呈西南至東北向狹長帶狀,南北長102.5千米,東西寬8.5—25千米,總面積1665.6平方千米。利津縣素有“百魚之鄉”、“黃金海岸”之美稱,還曾經被稱之為“小天津”。就利津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屬齊國的疆域。齊國(前1044年—前221年),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


山東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曾有“小天津”之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山東省利津縣一帶屬齊郡這一建制。漢武帝時分齊郡設立千乘郡,郡治在千乘縣(今山東省高青縣唐坊鎮境內),屬青州。彼時,今東營市利津縣一帶屬千乘郡漯沃縣、蓼城縣地。東漢之後,黃河在此域地入海,隨著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和發展,域地不斷向渤海灣擴延。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利津縣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南北朝時期,今利津縣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在該地區設立永利鎮,屬蒲臺縣。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在位時,該地區屬河北道棣州蒲臺縣。河北道,轄境在黃河之北,故名,東並海,南臨於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關、薊門。


山東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曾有“小天津”之稱!


宋朝時期,今利津縣一帶屬渤海縣永利鎮。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鎮為縣,正式設立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對於利津縣這一縣名的由來,因邑內有“永利”“東津”兩地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也即《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海在縣東北之十里,產鹽,居民資其利,案河水於此分為枝津入海,故曰利津。”但是,不管怎樣,利津縣這一建制始於金國時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當然,在山東省的各個縣和縣級市中,800多年的建制歷史,不能說是非常悠久的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利津縣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濱州。


山東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曾有“小天津”之稱!


最後,清朝取代明朝後,利津縣屬山東省武定府。在清朝時期,利津因河海而興,“利津內控黃河,外鎖海運要津”,逐漸形成水陸碼頭和商貿重鎮,史稱“小天津”。到了1913年,利津縣屬膠東道。1928年,利津縣直屬於山東省。1956年,墾利、利津合併為利津縣。1958年,沾化、利津合併為沾化縣。1961年,恢復利津縣的建制。1983年10月,利津縣屬東營市。如今,利津縣屬山東省東營市。截至2018年底,利津縣總面積達1665.6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30.5萬人。在山東省的各個縣和縣級市中,利津縣是一個人口較少的縣。對於利津縣,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