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主“孫權”晚年殘暴誤國

導語:孫權早年曾是一代明主,當年初掌江東之時,他雄姿英發、抱負遠大。任人唯賢、謀略超人,將東吳地區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他正式稱帝以後,卻變得越來越固執,一意孤行,聽不進絲毫諫言。晚年他又親自導演了一場立嗣的風波,這次立嗣鬥爭使得東吳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並最終埋下了滅亡的隱患

前半生英明的君主

三國時期,孫權是壽命最長、在位時間最久的帝王。他剛剛掌管江東時。招賢納土,任用賢才,使得部下將領的才幹得到了充分發揮,不僅保住了江東地區,還擴大了勢力範圍,的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統治者 221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孫權命中大夫趙諮以東吳使者的身份前去進見曹丕。曹丕問趙諮:“孫權作為王侯如何?”趙諮答道:“他是一個兼具聰明、仁智、雄略的英主。”曹丕接著問:“何以見得?”趙諮答道:“說他聰是因為他從平民之中選拔並重用了魯肅,說他明是因為他果斷地調派呂蒙去了前線,說他仁是因為他俘虜了于禁卻沒有殺害他,說他智是因為他巧妙地奪回了荊州.說他雄是因為他佔領了三州,說他略是因為他向陛下您稱臣。”

趙諮的這幾句話全面而生動地闡述了孫權的個性和作為。稱帝前的孫權對這樣的評價也確實是當之無愧。然而,稱帝后的孫權卻開始與之背道而馳了。

後半生多疑的暴君

孫權登基為帝后,“知人善用,禮賢下士的長處蕩然無存,他變得多疑,不再信賴朝中大臣,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233年,儘管丞相顧雍和老臣張昭竭力勸阻,孫權還是固執地和言而無信的公孫淵交好,並命大臣張彌、執金吾許宴帶領大軍和錢財前往遼東面見公孫淵,試圖與之聯手反抗曹魏。最終公孫淵殺了張彌和許宴,趕去向曹魏請求封賞。

在中國歷史上,“兔死狗烹”的悲劇不斷重演,歷朝歷代皆是如此,無一例外。因此當年那些為東吳立下過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現在也成了心腹大患。 孫權要求駐紮邊疆的武將們把妻子留在都城做人質,要是他們背叛朝廷的話,他們的妻子就會立即被殺,嚴重的甚至要誅滅三族。期間,他還培植了一批“校事、察站”,這些人專門監控大臣們的言行,他們經常陷害忠臣。

孫權還寵信奷佞呂壹等人,呂壹“性苛慘,竊弄權柄,擅作威福”,在朝廷肆意妄為,殘害忠良。大臣們群情激憤,有大臣冒死向皇帝諫言,揭露呂壹的種種不法行為,並請求孫權重用賢人,廢掉監視大臣的“察站”此後,孫權為了平息群臣的憤怒,只得將呂壹斬首示眾,可是他還是繼續保了察站。

當時,東吳國內雜役過重,民怨四起。顧雍和陸遜幾次三番奏請孫權減少賦稅,減免雜役,可孫權始終不同意。終於,百姓不堪忍受繁重的雜役和賦稅,只得鋌而走險。234年至237年間,東吳先後爆發了三次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

兩宮之爭,立儲遺禍

孫權暮年時,東吳國內的各種矛盾和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他親自導演的立嗣之爭更將矛盾推向了高潮。

孫權一共生有七子,太子原本是長子孫登。孫登聰慧、仁慈、孝順,深得百官和民眾愛戴。陳壽在《三國志》中曾評價道:“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宋人葉適也說:“孫登德兼於能,知人則哲,深達治要,臨歿一疏,不論三代以前,三代以後,世子藩王之賢,少有及者,同時曹子桓、子鍵,何足道哉!”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孫登未能繼大位,年僅三十三歲便與世長辭,這對孫吳政權來說,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 此後,孫權又立了太子孫和。但是,魯王孫霸才是孫權最寵愛的兒子。而孫霸也仗著自己受寵,一心想要當太子。於是,孫和、孫霸兩兄弟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壞,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等人支持孫和,驃騎將軍步騭、大司馬全琮等人支持魯王孫霸,“擁和派”和“頂魯派”相互攻擊、爭執不斷。孫權偏向孫霸,暗中打擊擁戴孫和的人,他甚至不再信任丞相陸遜,還常常無故責罵他,陸遜有口難辯,最終憂憤成疾,鬱鬱而終。

派系鬥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孫權擔心會出現大的混亂,決定親自定奪,廢了太子孫和,同時也處死了魯王孫霸,兩派的大臣要麼被殺,要麼被流放。孫權借廢立太子之名,對大臣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之後,孫權的幼子孫亮做了太子。此事過後,孫權曾說:“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由此可見,他很清楚這會造成一場混亂,起初卻聽之任之。

結語252年,一代雄主孫權病亡,享年七十一歲!立嗣之爭表面上看似煙消雲散,但是卻極大地影響了東吳日後的發展,也成為孫權備受後人詬病的主要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