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沈从文:我们喜欢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

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三毛。

在读三毛作品的时候,脑子里边经常会幻想出沈从文影子,因为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在某些方面很相似。

一、两人都爱逃学。

有一段时间,三毛爱逃学。她或者闭门不出,在家整日读书。有时又逃到坟场里,也是一呆一天,与书为伴。可逃的地方那么多为什么只要逃到坟场里呢,三毛自有她的解释,就是那里安静,无人打扰。

三毛、沈从文:我们喜欢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

三毛

沈从文也逃学,不过他的逃学是贪玩。他太聪明,老师布置的作业,别人要十遍,他一遍就能背下,所以听老师的课就感觉没意思,那就逃吧。大自然和人事给了沈从文充足的营养。逃了学,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干自己想干的事。

他看山听水,捉虫捕鸟,有时甚至一片小小的叶子都能让他看上半天。

在各个商铺前,他都要逗留一下,看银匠怎么打制银器,看杀猪的怎么宰猪,反正总有他看不完的美景,这可比上学有意思多了。自然和人世的鲜活,让他一逃再逃。

三毛、沈从文:我们喜欢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

沈从文

相同的都是逃学,不同的是两人逃学之后的生活。三毛选择从书中汲取知识,汲取营养,而沈从文选择从自然人事中学习。

二、都崇尚自由。

有一段时间,三毛觉得总是写自己的事儿,好像不够高档,就想做些改变些,但是后来她发现做不到。既然做不到,那就放手吧,随心所欲,我手写我心。三毛说,我只肯写心里诚实的情感,写在自己心里受到震动的生活和人物,那就是我。所以我们读三毛的作品,最明显的感觉是真实。她写的全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三毛、沈从文:我们喜欢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

三毛


荷西死后,三毛回到了台湾。一向宁静自由的生活受到了打扰。三毛最后选择了自杀,用生命来捍卫自己对自由的追求。不自由,毋宁死。由此,我想到了沈从文。

沈从文创作风格一直比较独特,他的湘西是别人作品里边没有的风景。可是到了大跃进、土地革命的时候,他的作品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他曾经试着写土改,但是写到半截,无论怎样都写不下去,于是他放弃了文学作品的写作。不能自由书写自己的心灵,我宁愿不写。

曾经有一段时间,沈从文非常迷茫。形势的发展跟他自由的追求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一度他曾经自杀,最后被救了回来。问世间,自由是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

三毛、沈从文:我们喜欢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

沈从文

三、作品内容的独特。

有人的地方就有说不出的生气和趣味,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他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

三毛的这段文字,不论是内容还是叙述方式,是不是颇具沈从文的神韵?把这里的沙漠换作湘西,读起来就是沈从文的腔调。

三毛、沈从文:我们喜欢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

三毛

沈从文的创作来源大部分来自湘西,所以他的《边城》《长河》以及其他的小说,都是以这里的风土人情为原型来写的。他的作品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美景,这里人情人性皆自然皆美不可言。这是处在世间一隅,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世外桃源。

而一提到三毛,我们就会想到撒哈啦,是撒哈拉给了三毛无尽的创作灵感,对撒哈拉的热爱,让三毛痴迷于此,尽管在那里物质生活极其贫乏困难,但精神上,她是一个富翁。

初抵一块那样神秘辽阔的大地,我尽力用一切可能的交通工具,要去认识他的各种面目,更可贵的是,我要看看在这片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人们为什么同样能有生命的喜悦和爱憎?这无穷无尽波浪起伏的沙粒,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而人生存在这,只不过是半在沙里面的小石子罢了。

三毛、沈从文:我们喜欢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

沈从文

在沈从文的《边城》里,你差不多能读到类似的内容,没有偏见,没有物质文明的污染,但是他们一样生机勃勃的生长着。对这种生命的原始自然的美的赞颂,在两个人的作品里边都体现出来了。

对人类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好奇,对自然的敬畏,让他们的文字有了温度,有了色彩,有了情感,有了不同于别人的风格,同时也有了极高的辨识度。

那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对真性情的追求,还有作品呈现出的独特的气息,让不同时代的两个人,温暖了读者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