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山丹縣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是塞上明珠,絲路重鎮“金張掖”的東大門,素有“走廊蜂腰”“甘涼咽喉”之稱,是古代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今天,讓我們走進山丹,看鐵馬冰河、朔風逆雪;走進山丹,感受旌旗號角、響箭戰鼓......領略大漢王朝馳騁河西走廊,開疆拓土的光輝歲月......


焉支“風”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焉支山,坐落在河西走廊蜂腰地帶的甘涼交界處,位於山丹縣、永昌縣交界。她雄峙西北,一山獨秀,因盛產紅蘭花而被稱作胭脂山 (閼氏山、焉支山)。屬祁連山支脈。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焉支山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其地勢險要,異峰突起,為古今軍事要地。焉支山中水草豐美,自古就是天然的優良牧場。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率輕騎兵出隴西,翻越烏鞘嶺,進入河西走廊,過焉支山與匈奴戰,斬首八千餘級。漢軍奪得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與西域交往的通道。河西走廊、祁連山、焉支山作為勝利的象徵一併載入史冊。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河西走廊歸入大漢版圖之後,焉支山腳下的草原為漢帝國所全面控制。誠惶誠恐的匈奴人,戀戀不捨地離開了河西走廊這塊水草豐美的好地方,並且吟唱出了那首流傳千古的歌謠“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隋大業5年(609年),隋煬帝楊廣率眾經青海由扁都口到達甘州,在焉支山接見了高昌、伊吾等27國使團,並在此舉辦了轟動世界的萬國博覽會。一時間,河西走廊古道商賈雲集,車水馬龍,這是河西走廊歷史上最熱鬧、最繁華、最風光的一次特大盛會,隋煬帝也成為中原帝王首次抵達河西走廊的第一人。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如今的焉支山自然風景秀麗迷人,為蔥鬱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蓋,林海松濤,碧波無際;溝壑縱橫,清泉淙淙;千峰疊翠,妖饒多姿;奇花異草,名貴林木遍佈山間。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焉支山和祁連山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焉支和祁連原本是一對相愛的戀人,由於牧主的百般阻擾,兩人始終難結伉儷。於是,兩人商量好擇日私奔,不料被人告密,可惡的牧主啟動魔法將一對戀人分隔於沙河兩岸,意在永世不得相見。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焉支和祁連遍栽紅柳,以此傳遞忠貞不渝的愛情。今天,沿祁連山蘭鳥口下紅沙河一帶,山崗紅柳繁茂,每逢秋冬似片片火燭,祁連和焉支兩山相望,紅柳花樹,別有一番情趣。都說祁連山雄,焉支山柔,在河西走廊中段,它們剛柔相濟,陰陽調和。


馬場“夢”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山丹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一大馬場。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擊敗盤踞在焉支山、大馬營草原的匈奴各部後,下令在焉支山和祁連山冷龍嶺之間的肥美草原上建立一座軍馬場,為漢王朝的騎兵供應良種戰馬。這裡馴養的山丹馬,從此便伴隨著漢家將士馳騁在黃河以西的廣闊土地上,保家衛國,開疆拓土。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自西漢以來,這裡以當地馬種為基礎,又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的山丹馬馳名天下,這裡遂成為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經久不衰。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山丹軍馬場風光秀美,素有“絲路綠寶石”之美稱。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擁有草原百萬多畝。夏季綠草如茵,到處開滿了油菜花和野花,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窟窿峽在山丹軍馬場境內,是一條幽深的奇妙峽谷。這裡有一種奇特的地貌:在碧水草地間,每隔幾步就有一陷阱般的“窟窿”,聽清澈的水流穿行於巨石罅隙之間,響聲如樂。即使在沒有“窟窿”的河岸草地上行走,也能聽見水底暗流咕咚咕咚的響聲,窟窿峽之名便由此而來。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夏日的窟窿峽,滿山翠柏青松,滿目奇花異卉,草綠林密,幽靜可人。徜徉其間,纖塵不染。自林間逶迤攀援而上,腳踏青苔,別有一番趣味。窟窿峽,那每一泓清清泠泠的聖潔之水,就好像大自然賜付給馬場草原乃至絲綢之路的一雙雙含情的眉目。


佛山“緣”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山丹大佛寺,又名土佛寺,始建於北魏時期。歷經數代,橫遭兵禍戰亂,幾番修葺,幾度興衰,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明英宗朱祁鎮曾為該寺題寫“土佛”二字,制匾額懸掛其間。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大佛寺前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寺內靜穆幽遠、佛氣淳厚,寺後峭壁陡立、牧歌悠揚,愈顯佛山一色,度地之勝。每年農曆四月初四,為山丹大佛寺廟會,時逢春夏之交,風和景明,遊人如織,車馬絡繹,盛況非凡。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大雄寶殿內供奉的釋迦牟尼坐像高35米,是全國最大的室內泥胎坐佛。大佛全身金錙彩繪,面部及手、足、胸部皆為貼金,造型逼真,氣度非凡,被海內外佛教界譽為“天下第一佛”。鐘鼓聲鳴,大佛靜坐。日升日落,每個膜拜者各懷心事前去,釋然心結而歸。


遺蹟“魂”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山丹漢、明長城,在山丹縣境內綿延近200公里,被專家譽為“露天博物館”,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長城。漢、明長城雖建於不同年代,但走向、長度卻完全相同。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裡,平行延伸。像這樣不同歷史年代修築而同時並行並至今留存較為完整的長城段,在國內絕無僅有。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在長城腳下還有一處建於明嘉靖年間的古驛站—新河驛,這裡曾是明清時期的古驛站,現存遺址為一正方形土堡,黃土夯築,牆內存一驛井。在這裡可體驗古人在絲路上長途跋涉的苦樂。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硤口古城是甘涼古道上至關重要的一處關隘。它地處焉支山餘脈和北部山峰夾持的峽谷當中,地理位置非常險要。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也是古時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自西漢以來,歷代王朝在此屯兵設防,兼負軍信傳遞、糧草供給等職能,戰略軍事地位十分顯要。據說狄青鎮守西北期間,修復長城,日夜操勞,積勞成疾,病逝於硤口古城,其隨身攜帶的寶物“閉水珠”也一同葬埋。


山丹:“世博”聖地,走廊“蜂腰”


狄青的兒子性直,就依照狄青遺言,打造了一口石頭棺材,將父親安葬於硤口附近,因此古硤口的水就乾涸了。山丹大地有“找到狄青的墳,富裕山丹一縣人”的傳說。優美的傳說,寄託了山丹人民對水的渴盼和對將軍的愛戴之情。


“世博”聖地,多彩山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