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海
我是属于不擅长交朋友的人,一直以来都是感觉真正的朋友会让你知道你的优缺点在哪里,我佩服有一些人很会赞美别人,可是我做不到,我说话比较直截了当,其实也是个性所在的缘故吧,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属于哪个类型的,他就必然会有那个特点出现,说话不拐弯就是最先吃亏在交往上,这样就不如干脆不主动和人交流,免得自己不快乐,久而旧之就是朋友少,在当今社会大家都需要多和朋友交流,也利于生活工作的需要,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更需要交流吧,我感觉擅长和不擅长交朋友通过锻炼是可以转换的。
康露357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人的一生中会结交很多朋友。朋友容易交,但是真正的知己却难寻。擅长交朋友但不喜欢。在交朋友也要看情况。下面通过一个例子分析: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子罕第九》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够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能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
一、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共学”,指很多人一起念书,是在入学求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现象。“共学”是很快乐的回忆,大家跟着同样的老师,学习同样的知识、道理,向同一个目标迈进,要好好珍惜这段时光。
学习了知识、道理,大家就各自开始在人生路上被迫地、主动地慢慢走。往前走的过程,同时也是迎来送往的过程。
毕业之后,有的人进入社会具体的行业,有的人继续求学,新的价值观扑面而来。原来共同相信的价值观、正路,有的人依然坚信,有的人产生动摇,做出不同的选择。
譬如,老师教“诚信”,有的人坚信,并且贯彻在言行举止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感动的故事。进入行业,行业有行业的价值观,有的人认为老师教的没用,诚信并不能给他带来可观的好处,离开了原来的正道,选择了新的价值观。
需要补充的是,行业与正路并不冲突。社会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走上正路的选择。有人将自己走上岔路的愿意推给环境,环境虽然力量巨大能够左右一部分事情,但是一切的转变还是从内心的动摇开始。
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够一起走上人生正途。道不同不相为谋,往前走的过程,同时也是迎来送往的过程。曾今的朋友渐行渐远,这是令人无奈的常态。但是,也许我们会逐渐迎来志同道合的新朋友,结伴而行。
二、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道,指人类共同的正路。路是一样的,大家都可以走,但是立身处世代表你个人立身处世的原则,是不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坚持。
譬如,有些人坚持爱心,有些人坚持正义。坚持爱心的人往往不会过多分辨好坏,别人需要他就会去帮忙。然而,对于坚持正义的人来说,他考虑的是这个人值不值得帮。
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能一起立身处世。各有各的坚持,不能同行,不必强行。
三、可与立,未可与权
最难的是最后一种,就算共同走上正道,坚持同样的原则,但是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
权,代表权衡是非,也指坚持原则之后事情产生的变化。成语守经达权中,经,指经常,代表你坚持的原则;达,通达,权,指变化,代表人要能够通达变化,不拘泥固执。实际上,儒家是最注重变通的,提倡人既要守住原则,也要学会变通,不拘泥固执。
为什么找到互相权衡、商量的朋友很难呢?因为它需要一些条件。
第一,彼此要了解很深。这里商量的事情是指对个人意义重大的事情,譬如跟谁共度一生,该不该换一份职业。并不是说什么事都不能与别人商量,什么事只有等到找到真正的朋友之后才能开始商量。商量这些事情一定要彼此都很了解,所以找到能够相互权衡的人不容易。
第二,两个人价值观要很接近。这样,两个人在商量事情的时候,才能基于共同的原则,从不同方面考虑利弊,让商量结果变得更完整。如果价值观不同,商量起来就会很费力。虽然每个人都很真诚地为对方考虑,但是因为价值观不一样,常常会起争执。
第三,要符合“益友”的原则。益者三友,友直,有谅,友多闻。朋友必须真诚而正真,有话直说。人一生会犯很多错误,有的过错来自于性格,有的过错来自于环境,有的过错是一时失察,这时候需要正直的朋友不避讳地为你及时指出错误。同时朋友还需要见多识广,他如果见识不够,甚至不如你,两个人在一起也商讨不出一个结果。
为什么“权”,列为最高的准则呢?第一个“共学”,一起学习,第二个“适道”,走上人生正道,第三,“立”,立身处世,第四,“权”,权衡是非,难度是不断增长的。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惑,代表他能够权衡自己的出处进退,这是最高的标准。孔子能够做到“不惑”,他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但是他们可以结交朋友,互相权衡,达到“不惑”的程度。
交友分四个阶段,而权,是最高的阶段,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这样的朋友。同时,朋友是相互吸引的,你希望找到什么样的朋友,就尽量成为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