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燭鳴
從南到北統一中國,除了明朝,還有民國啦。起碼民國名義上是統一中國了,抗日戰爭勝利後,事實上中華民國實現了大一統,後來國共內戰,國民黨兵敗逃往臺灣。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也必將完成統一大業![贊][祈禱][贊]
李子正傳
廣東國民政府不算?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軍閥張作霖撤往東北途中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旅行顧問招財貓
研究中國古代王朝史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每一個一統的中央王朝,幾乎都是從北向南統一起來的。
為何會出現這種奇怪現象呢?
首先,北人強南人弱。
冷兵器時代,士兵的體質是一個決定兵員素質好壞的重要標準。小說中那種文弱書生大敗孔武大漢的情況,在現實中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而北方人因為自然環境相對於南方而言更加惡劣,在這樣的生存環境的長期影響之下,北方人的身體素質要遠遠強於南方人。
所以在其他方面實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北方軍隊對南方軍隊總是會呈現出碾壓的局面。
另外,因為北方環境惡劣,也造就了北方人豪爽的性格。這種性格很適合軍旅生活,所以北方好出名將。
其次,北方是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心。
黃河流域特別是中原地區是華夏民族的發源地。我們的先賢在此創造了先進的文化。隨著華夏民族的逐步擴大,才有了後來中國的版圖。但是北方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文化上自然要強於南方。
再次,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
每一箇中原王朝幾乎都會受到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而如果帝國的統一從南向北。在南方平定後,北方早就落到那些遊牧民族手中了。而想要從沒有了長城阻礙的北方奪得土地,其難度對於中原帝國而言幾乎是地獄級的。而從北向南統一,則一般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最後,南方自古以來較為鬆散。
春秋戰國時期,楚地就是所有國家中最大的。然而,土地面積最大,但是楚人卻始終沒有能佔據霸主地位,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再往南,則是一片蠻荒。因為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較為薄弱,總體實力不太強大。
結語:明朝能夠一反常態從南向北一統中國,其主要原因是元朝本身已經平定了北方所有的遊牧民族。這個時候,朱明王朝面對的僅僅是已經不得人心江河日下的元帝國。而非是正處於上升時期的各個遊牧帝國。另外,再加上明朝有了剋制蒙古騎兵的武器——火器。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地勢的依賴也就小了許多。
Crazy歷史
除了朱元璋,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勉強可以算――起碼在名分上完成了統一。
為什麼由南往北統一那麼難呢?
首先,長江流域開發晚於黃河流域,很長時間北方經濟實力明顯強於南方,好比三國時期東漢十三州曹魏佔其九,人口幾倍於佔兩州半的孫吳,孫權能看住自己的小家當就不容易了,北伐當然沒啥指望。
其次,唐宋以來南方地區經濟實力增長很快,逐漸壓過了北方,但政治格局是存在歷史慣性的,傳統政治中心還在黃河流域。北方之於南方有很大心理優勢,即使有人在南方叛亂,也很難實現一元化,只能追求割據,不敢指望逆襲,五代十國的吳國南唐就是如此。在道義上有北伐需求的是東晉、南宋、南明等,這些政權都是原來以北方為基礎的大一統帝國覆滅後的殘餘,他們需要以收復故地相號召維持自身合法性,但因實力有限,更多忙於鞏固南方新政治中心,往往還要同南方土著勢力撕逼,不能一致對外。最接近北伐成功的是東晉末年劉裕北伐,他已經收復了洛陽長安故都,但他的根基還是在建康(今南京),一旦後方有變,他還是毫不猶豫的丟下部隊,回去篡位。
再次,由於中國地形北高南低,北伐就存在一個從低向高仰攻的問題,這在軍事上比較不利。而且由於中國北幹南溼的氣候特點,南方軍隊比較習慣水上運輸,而越往北河流減少水位降低,運輸難度不斷增大,造成北伐後勁不足。朱元璋北伐成功有賴於蒙元朝廷實際上已經空心化,擴廓帖木兒等一批軍閥忙於自相殘殺,對江南反元勢力發展聽之任之。因此朱元璋能夠充分積累實力,穩紮穩打推進,用擠壓方式迫使元軍退往草原。而民國北伐戰爭時,有鐵路大動脈分擔運輸壓力,與中古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真正鱷魚不哭
歡迎收看影妹侃歷史。
氣候導致的後勤問題
中國南北氣候差異較大,以秦嶺淮河為界,秦嶺淮河以北的中國處於溫帶氣候,冬季寒冷導致古代南方政權北伐的時候需要準備過冬的衣服和物資,特別是中國古代北伐打擊遊牧民族更是需要準備大量物資,塞北寒冷的天氣可以使得軍隊因寒冷造成非戰鬥減員甚至引發瘟疫。
因寒冷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的戰例在歷史上數不勝數,寒冷造成的軍隊戰鬥力下降的問題直到現代戰爭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例如二戰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抗美援朝長津湖之戰,敵我雙方都因為寒冷導致戰鬥力降低。
在中國古代生產力不足的年代,軍人的後勤補給更加可憐,面對寒冷的北方,南方北伐軍隊往往會因為糧草和衣服的緊湊使得北伐大多數以失敗告終!
北方多騎兵戰鬥力強大
騎兵在古代戰爭中扮演的角色就是“陸戰之王”的存在,一個騎兵可以對付五個步兵,十個騎兵可以對付一百名輕步兵。例如北宋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和西北養馬地被動挨打幾百年。
南方的步兵面對移動能力更加迅速的騎兵往往是打贏追不上,打輸了跑不了的局面。一旦和北方騎兵交手贏了好說輸了就要面對全軍覆沒的危險!
中國古代的北方多平原,而且北方的割據政權大多吸收了遊牧民族的騎兵和作戰技巧,甚至有的北方政權就是遊牧民族所建立的對騎兵的用法更是瞭如指掌,反觀南朝政權北伐時候在平原地區難以阻擋鐵騎的衝鋒戰鬥一直處於劣勢,只有極少數優秀將領能擊敗北方的騎兵!
南方政權貪圖享樂
刨除氣候和裝備因素,中國古代的南方政權大多不爭氣,帝王往往認為憑藉長江天險就可以守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認為北方人不善於水戰過不去天險導致南方政權的帝王進取心不足,例如三國時期的東吳政權,南陳最後一代帝王陳叔寶。這些皇帝往往在王朝後期因長江天險的保護沉迷於享樂政權腐朽讓自己成為了亡國奴!
南宋之前,南方實力不如北方
南宋之前,北方一直是中國古代的經濟中心,各地的物資和人口都集中在如今的河北,河南,山東地區。南方在東漢末年之前一直被稱為蠻夷之地,南方生活的少數民族被稱為南蠻,百越。
在經歷了衣冠南渡,安史之亂,靖康之恥後,北方人口大量湧入南方並帶了北方先進的生產製度和文化教育使得南方發展勢頭超過戰火紛飛的北方。
在南宋之前北方的人口數量,騎兵規模都遠遠多於南方,所以中國古代分裂時期,南方政權面對人口更多,騎兵更多的北方政權所進行的北伐難度堪稱地獄級別!
朱元璋北伐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
朱元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南方統一北方建立大明王朝的帝王,在他的北伐戰爭不僅因為南方人口密集經濟更發達,生產力提高的原因,而且也有很多偶然性。
元朝貴族腐朽不堪
朱元璋面對的元朝政權已經是日薄西山,這個96年的短命王朝早已經腐爛到骨子裡了,草原的野狼被困在中原變成了溫順的羔羊,蒙古貴族們已經無法繼承先祖鐵木真的衣缽,變化了腦滿腸肥的官宦子弟。靠一個脫脫根本無法挽大廈於將傾!
紅巾軍耗費了元朝的大量實力
朱元璋是一個很聰明的統帥,面對元朝迴光返照的反撲朱元璋會假意稱臣,暗中招兵買馬高級糧緩稱王,同時掃平自己最大的兩個敵人—陳友諒和張士誠。從而讓自己變成南方最大的義軍!
和朱元璋對元朝的“曖昧”態度不同的是,劉福通的紅巾軍和元朝之間的關係是不死不休的,雙方的戰場從山東蔓延到西北,彼此之間都損兵折將消耗了大量的人馬,。
在朱元璋有了實力北伐的時候,元朝和劉福通已經是兩敗俱傷,面對垂死掙扎的元朝和奄奄一息的同袍,朱元璋毫不手軟揮師北伐攻下北伐統一了全中國收復了丟失幾百年的燕雲十六州。
總結
古代中國南方統一不了北方的原因有氣候、後勤不足、人口劣勢、戰鬥力低、君主不努力等原因導致,朱元璋北伐成功正是南方經歷千百年的積累讓人口和後勤在戰術上強於北方,而且朱元璋當時遇到的敵人腐朽,隊友給力等因素讓敵我態勢此消彼長,自身高級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上十分正確讓朱元璋成為了當時天下實力最強的軍閥也開啟了南方政權統一全國的先例。
影妹談
感謝提問。
在中國古代的統一戰爭中,確實如題主所講,只有朱元璋是從南向北統一了中國。
秦始皇、劉邦、李淵統一天下的足跡是先佔領關中地區,由西北向東南擴張,進而統一天下;司馬炎、楊堅是在統一整個北方之後,趁南方國君昏庸,出兵平定天下;元朝最猛,橫掃歐亞大陸後,一路滅掉金國、西夏、大理,包抄整個南宋;清朝則是趁中原戰亂,四方不寧,從山海關入關後一直打到南方,進而統一全國。而明太祖朱元璋確實是個另類,在南方建立根基之後,由南向北,一舉統一中國。
先來說下為何古代為何都是由北向南統一天下
北方對南方的優勢
北方經濟比南方發達
北方自古就開發的比南方早,當南方還是一片瘴氣的時候,北方經濟已是很發達。
自先秦時代起,北方的中原地區就是政治和經濟、文化的三重中心。南宋以前,歷朝歷代都把都城定在長安、洛陽等地。
而且北方的生產力較為發達,擁有著全國絕大多數的人口,最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最大的城市,因此北方要比南方繁榮。
北方軍事實力要比南方強悍
北方人尚武,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武川軍鎮、六鎮悍卒、山東大漢,一個又一個名詞無不標誌著北方人的勇武。
北方一直擁有著最優秀的兵源,魏武卒、秦趙騎兵一直都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軍隊。北方同樣擁有著優良的馬場,如河套平原和燕雲十六州等地。而騎兵在古代對步兵來說就是噩夢一般的存在。
北方擁有強大的騎兵,對付南方的步兵來說不要太容易。
北方相對南方更容易軍隊行進
北方相對南方來講,以平原為主。而南方則是以山地和水域為主,不利於大規模軍隊的展開和行進。
因此,往往是北方先崛起統一的國家,進而向南方進行統一大業。而南方受地理限制,統一已是難題,更遑論向北討伐。
朱元璋的優勢
南宋時完成了經濟中心的轉移
南宋時期,由於金國南侵,宋朝都城由汴梁遷往臨安。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中心由中原地區遷往南方。
南方的經濟在隋唐時期就已經顯露端倪,宋朝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技,令南方的經濟得以飛速發展。
南方的富庶也自此開始。
元朝政府腐敗,民眾從未歸心
元朝政府在整個中國的統治可謂是一塌糊塗,雖有脫脫等有見識的大臣,元朝依然無法挽回在中國統治頹勢。
元朝統治者將上好的良田當做了馬場,到處養馬,使得百姓流離失所。所有的民眾都盼望元朝的統治早早完蛋。
朱元璋在南方積累了實力
朱元璋在南方期間一直秉承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理念,悶頭髮展實力,從不當出頭鳥。當元朝政府忙著剿滅各地的造反者時,朱元璋卻在默默的積蓄力量。
朱元璋還忙裡偷閒的解決了張士誠和陳友諒,當元朝統治者回過頭來的時候已經發現朱元璋已是南方最大的一方諸侯了。
結語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功,得益於南宋時期的經濟南遷,更得益於朱元璋的實力。而且此起彼伏的起義也讓元朝政府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因此,朱元璋北伐時天時地利人和全都佔齊了,成功並不稀奇。
盛夏一抹清涼
確實,除了朱元璋,歷史上沒有誰能夠從南到北真正統一中國。
而且朱元璋也沒有如漢、唐、清那樣,對北方(遊牧民族)解決的好。
從經濟上講,自“衣冠南渡”以來,江南經濟得到很大的開發與發展,元滅南宋,南宋的經濟遠超元朝,清滅明,江南“即中產亦有銀百萬”,解放軍打過長江,“江浙財團”是蔣介石的根本,可江南有幾場大戰?
說到人文,南方文化繁勝,到處可見人文景觀和文化遺產,明、清時北方舉子考不過南方,只能分南、北闈。朝中巨官,亦以南方人多。
那為什麼天下要由北往南打?可能的原因是,北方環境比南方惡劣,且多平原,適於長槍大馬,自然彪悍,陣地搏殺,自是勇者勝。再拿科舉說事,考的好,自是聰明,可聰明用在什麼地方了呢?明末復社四大才子,東林大佬,領袖群倫,且看降清的有多少?
以上僅個人觀點,與大家共討。
大衛思想
1.中國政治中心的轉移。我們都知道國家的發展最離不開的就是經濟的發展,在南宋以後,隨著眾多北方漢人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轉移,南方的政治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改變了中國歷史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政治中心的局面,這也讓南方得到很好的發展,也為南方各路諸侯的勢力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資源
2.元末發生的農民起義一般都是在南方,這也讓長江以南的區域成為了反抗元蒙黑暗統治的大本營,身處在南方的朱元璋接替了郭子興的起義兵,自此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並且控制了很多的南方地區,將南方作為自己的大本營。最後就是但是反抗住朱元璋的三大勢力都是在南方,這也省去了朱元璋到處打仗的精力。這三大勢力之間爭權奪利,內戰不斷,這為朱元璋的統一帶來很大的機會。所以朱元璋能夠從南往北統一天下。
笑談古今者
中國歷史上從南到北統一中國的朝代確實只有一個,就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憑一介布衣的身份從南到北完成統一大業,離不開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的時代背景,主要原因如下:
政治、經濟、思想的整體南遷
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中原人口大舉南遷的歷史事件,像魏晉時期、南宋時期等等,其中南宋時期的南遷影響力是最大的。北宋末年,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實力不斷壯大,不斷蠶食著宋王朝的北部疆域。
公元1127年,金軍一舉攻破北宋首都開封,宋徽宗、宋欽宗兩任帝王被虜,北宋滅亡。同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王朝,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南遷運動正式爆發。原本居住在北方黃河流域的漢民族不願接受少數民族政權的欺淩統治,紛紛扶老攜幼、拖家帶口的前往南方地區,同時帶走了數千年來沉澱積累的文化底蘊和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
這些漢民族先輩在南方地區定居之後,使得南方經濟獲得了一個空前的發展,除了農業、手工業等傳統行業之外,由於南方特有的地理環境,南宋商業貿易也呈現出史無前例的繁榮狀態。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必將是政治和文化多方面的欣欣向榮,這是北方少數民族很難企及的一點。
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二者缺一不可
公元1279年,忽必烈南下滅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元。元朝雖然是一個大一統王朝,但少數民族固有的落後思想和經濟體制註定了其命運的短暫。漢民族的大面積反抗,元朝統治者的驕奢淫逸,經濟文化的落後發展使得元王朝逐步走向了滅亡的深淵。
公元1388年,天元帝被害,元朝滅亡。朱元璋所建立起的大明王朝崛起,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朱元璋在當時之所以能夠從南向北完成統一大業成功,主要還是因為當初南遷的漢人群體所帶來的強大經濟文化基礎以及元朝統治者自身的腐朽統治,二者缺一不可。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又何嘗不是如此?沒有宋末南遷的漢族主體,統一大業恐怕也只是痴人說夢。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朱元璋是個爭議性十足的開國皇帝,但這一切無法遮擋他的功績。他能從無到有,以一個毫無底蘊的窮苦人家做到驅除韃虜,由南向北統一全國,就足以說明他的獨特之處。
歷數各朝代,由南向北統一天下者少之又少,這是為何?朱元璋這個特例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就來分析分析,其大致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戰備條件。
統一天下首要的條件便是開疆擴土,打下屬於自己的基業。這個最必備的前提就是進攻,因為只有進攻才能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而進攻又依託於地形和交通,在古代的話,戰馬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馬在古代不是個新奇玩意兒,南北方皆有,但不能否認的是,北方的馬匹更烈,衝擊性更強,所以在南北方對戰時,北方人天然佔有優勢。
另外,並不是所有的馬匹都適合上戰場,南方的戰馬的數量和質量都差於北方,兵法中的“天時”南方自然屬於下乘,可想而知北伐的難度。
那麼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呢?
很簡單,元末明初時期,由於蒙古統治的緣故,黃淮地區也有了相當數量的戰馬,官方馬場、私人馬場皆不在少數。朱元璋直接將戰馬作為自己發家的命脈,每攻佔一處地方,首要任務便是繳獲戰馬,使得軍隊有了達七八萬匹戰馬儲備,對戰便處處佔有了先機。
二、南北方氣候差異。
一場戰爭都可能持續很長時間,更何況是統一戰爭呢,這就決定了持久戰的大背景,時間跨度可能是幾年,甚至更久,也就是說軍隊要適應不同的氣候。這時,北方人又處於了天然優勢。
北方人可以適應炎熱的氣候,南方人卻很難適應酷冷的嚴寒;北方軍隊攻入南方,氣候影響作用不大,熱了大不了脫衣避暑;南方軍隊進攻北方,難度就大多了,首先得籌備好足夠的棉服,萬一打持久戰在北方過冬,還未開戰就會士氣低落了。
三、南北方的形勢與政治意願。
在古代,北方可以說是長期處於戰備狀態,無論南北對峙還是大統一王朝,北方蒙古高原活躍的一代代少數民族政權從未停止過犯邊騷擾。
而南方則不同了,由於山多水多,勢力多而光,十分薄弱。雖說可以以看作是兩大塊:巴蜀地區和長江中下游。但這兩個地區在古代想要緊密聯繫起來,那可就太難了,交通行走就是硬傷。這就導致南方地區屬於相對比較分裂的現實,各勢力很難擰成一股繩與北方抗衡。
所以,只有北方勢力南下,很少有南方勢力願意北伐,眾觀整個歷史,除了南北朝時期桓溫和劉裕願意北伐,願意北伐者微乎其微。
四、機遇與氣運。
這裡就直接說朱元璋吧。
前文說了,朱元璋的軍隊有很大的戰馬儲備,騎兵可不能小覷,完全擁有與元軍硬碰硬的實力,可以主動出擊,發展自己的勢力。
同時,除了戰馬這個“天時”,朱元璋地利人和一樣不差,可以這樣說,作為起義軍,朱元璋在北伐前竟然沒有受到元軍絲毫打壓、圍剿。在整個壯大自身的過程中,元軍一直在內鬥,仍有朱元璋擴充實力。
朱元璋在東南方發展的十餘年裡,其實一直處於與其它起義軍混戰的局面,先是鄱陽湖消滅陳友諒,蘇州城大敗張士誠,收服方國珍,在整個南方完全體時,才悍然發動的北伐。
而當朱元璋的北伐大軍拿下大都時,元軍內部雖說停止了內戰,卻仍勾心鬥角非鐵板一塊,被朱元璋一一擊破,成為了少有的由南向北統一天下的王者。
總結:
瀚海只能說,朱元璋是“佔了大便宜”,當然還有一點,朱元璋北伐還利用了民族矛盾的大旗,這也源於元朝統治階級的不正統與不得人心,使得朱元璋得到了很多北方漢族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