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書法的“到位”問題


再談書法的“到位”問題

“到位與味道”是著名書法家張旭光先生提出的書學思想,也是在他長期學習王羲之行書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實踐經驗。在公開授課時,張旭光先生多次講到過他提出“到位與味道”的時機、緣由以及“到位”、“味道”的內涵。

關於“到位”概念的提出,他在一篇書法作品中這樣記載:“癸未之夏,防非典而齋居,兩月不得出。因臨《集王聖教》,不知白天與黑夜,通臨三十遍有餘,忽得一悟,即到位二字。所謂到位者,乃結體合於標準也。以行書為例,熟臨王聖教百遍,自可知也,自可胸中有竹矣。唐初之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皆可為範。真卿以下,雖各有態,終不可規模也。甲申之夏張旭光又記。”十七年前,同樣是一場病毒來襲,舉國百姓居家不出,書法家張旭光宅在家裡做著他自己喜歡的事情——臨帖。兩個月的時間通臨《集王聖教序》三十餘遍,相當於兩天一遍,《集王聖教序》全篇1902字,對於一個駕熟就輕的書法家來說,這也算不了什麼。


再談書法的“到位”問題

張旭光先生對本文作者的作品進行點評

張旭光先生說,所謂“到位”就是“結體合於標準也”,這是他對“到位”的內涵的解釋。所以“到位”重在“結體”,是指對字形的打造。“合於標準”就是以王羲之為標準寫像。我們平時臨習書法,只知道對臨、背臨、意臨。殊不知,在對臨的過程中有很多功夫要做,最重要的就是對字法的分析把握。臨帖不分析,看一眼寫一筆,寫一字看三眼,看到哪裡寫到哪裡,臨帖效果不會好到哪裡。古人說寫字(創作)時“意在筆先”,其實臨帖時也要做到“意在筆先”,這個“意”就是對這個字的理解把握。所以古人講求“讀帖”,讀帖不是簡單拿本字帖看看,而是要通過分析對這個字的字形特點,將之瞭然於心,胸有成竹才能畫好竹,胸有成字才能寫好字。

再談書法的“到位”問題

張旭光先生和他創作的作品

張旭光先生曾經透露,在非典期間,除了通臨之外,他還做了單字打造,就是把《集王聖教序》的每一個字拿出來寫幾十、上百遍,在書寫的過程中進行分析、比較,通過對每一個字的特點解析,找出個性,然後不斷地總結、摸索、整理出王字的共性。這個共性再逐漸系統化,就形成了王羲之行書的內在規律,也就是他所找到的王羲之行書的“密碼”。

談“到位”重在結體到位,並不是說筆法不重要。但縱有萬千筆法,如果結字不準確也是徒勞的,很難寫出王羲之行書的風韻。古人寫字多講筆法,並且經常把筆法搞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今人也有很多在筆法上大做文章。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筆法不可不知,但真正要到位的還是靠字法。

再談書法的“到位”問題

張旭光先生在為學員指導作品


張旭光先生還說,“以行書為例,熟臨王聖教百遍,自可知也,自可胸中有竹矣。”這是他對“到位”的功夫的解釋。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書法需要十年功,學習一個書體沒有上百遍的臨習也是寫不好的。但是,如何能讓初學者或愛好者,能夠不用臨習百遍再去“自知”,而是“先知”,帶著規律去臨,減少中間盲目臨帖的時間,提高臨帖效率呢?就是要有“先知者”把王字的內在規律,先行拿出來教授給初學愛好者,讓他們頭腦中裝著規律去寫字,這才是事半功倍的好辦法,或許不用百遍,三十遍的時候就已經胸有成竹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