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如何走出困境?

綠水青山開州小謝Volg


儘快制定促進政策。把農村電子商務和擴大農村消費作為推動農村發展的政策突破口和實驗田,優先考慮在農村電子商務領域實施政策創新。

二、積極培育市場體系。積極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充分利用國家發展信息產業和西部大開發、連片扶貧等機遇強化農村電子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入調查瞭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需求和瓶頸,結合不同地域農村特色和資源,分部類、領域、平臺地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三、加強支撐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電子商務的人才培養,重點培養適應新型農業和互聯網社會的“新農人”,增強對業務營銷、網店裝修、售後服務人才的培訓和引進,強化公益性、普適性的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有潛力、有能力的農民、農戶等發放具備一定規模的電子商務專門貸款,通過補貼、貼息等方式協助電子商務用戶、物流企業擴大市場,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用戶、物流企業實現小規模社會化融資等。

四、促進企業融合發展。隨著各大電商平臺的開發、扶持農村電子商務舉措的頒佈,應該鼓勵利用第三方平臺服務提供商不斷創新質優價廉的服務產品,鼓勵開發面向農村電子商務需求的定製服務,幫助農民網商降低業務成本,鼓勵網絡平臺進一步透明化。





北京婷寶


央視有部紀錄片叫《舌尖上的中國》,主要紀錄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其中不乏各類優質農產品,其中耐人尋味的是,越是偏僻邊遠之處的農產品越是優。

可以看出來的是,中國的農村大地從不缺乏質量上乘的農產品,地方領導們也意識到,要富民強縣,更重要的,是要將當地豐富的農產品賣出去,賣個好價錢。正因如此,各大平臺電商,都是竭盡全力解決農產品上行問題。農村淘寶還特意推出“年貨節”,就是希望闖出一條新路子。因此,發展縣域電商的著力點之一,就是“農產品上行”,“農產品上行”是縣域電商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為什麼幾年下來,農產品的上行仍然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農產品滯銷、農戶虧損的新聞仍然是層出不窮。

是什麼阻礙了農產品上行?

一、大多數的農產品都是食品,由於“三聚氰胺”、“地溝油”等食品安全事故頻出,導致國人對國內食品缺乏信心和安全感,信任感嚴重缺失。

二、農產品大多價值低,運輸成本高,通常超過商品成本的100%甚至更多,這就導致95%的農產品電商平臺處於持續虧損狀態,一旦錢燒光,接下來就是倒閉。小農女、優菜網、誼萬家、上海天仙配、濟南買菜網等多家農產品電商以及自動下線的永輝的“半邊天”等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這些電商平臺的紛紛倒閉,也阻礙了農產品上行的步伐。

三、很多優質的農產品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程度低,缺乏品牌化運營的基礎,導致價格波動大,很多時候優質無優價,這也是很多菜農寧肯蔬菜爛在地裡做肥料,也不願意拿出來賣的原因,如果僱人收割和打捆,一斤菜的成本或比當時的市場價還高。

四、農產品上行並不僅僅是從下游打通渠道,比如開幾家淘寶店就可以解決,還需要一系列的生態體系建設,例如品質控制、溯源技術應用、品牌打造、提升包裝設計等一系列複雜的工程,而這項工程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

五、農產品上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藉助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然而現實情況是,縣域裡掌握核心電商知識和技術的人才極度匱乏,農民自身素質不夠,而高素質的電商人才又不願深入農村。

阿里京東等巨頭為什麼解決不了“農產品上行”?

阿里:在2003年淘寶誕生後,在江浙、廣東一帶開始形成淘寶村。2012年,淘寶網與遂昌縣人民政府簽訂中國首個淘寶與縣級政府戰略合作協議,而後衍生出“遂昌模式”。

2014年7月,參觀浙江趕街公司的“趕街模式”後,在10月,宣佈啟動”千縣萬村計劃“,即未來3-5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服務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覆蓋全國三分之一的縣及六分之一的農村。與此同時,各類淘寶特色中國館也紛紛上線。2015年,國務院部署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消息放出後,阿里又拋出”智慧農村“的概念。

整體來看,阿里的佈局更多是為了挖掘農村消費市場,幾年下來,一直在為“工業品下行”做嫁衣。在農產品上行方面,阿里仍舊奉行輕快的平臺化運作模式,在每個地域開村淘點,招募當地人負責運營,從末端營銷切入,而上游的農產品開發、包裝、品牌打造等,阿里並沒有投入過多精力,據很多加盟村淘的村民反應,農村淘寶服務站開張後,他們村的村民收到快遞的時間的確縮短了。但是在如何將農產品賣給城市居民這件事上,阿里卻沒有出臺什麼實招幫助他們。

淘寶特色中國館並不理想的銷售數據也佐證了阿里在農產品上行方面的無力感。

京東:在打法上,京東一方面牽手新希望集團,打出“送種子下鄉”的大旗,期望從源頭對農產品進行標準化,但農產品標準化是一項複雜的工程,僅僅靠給農民送點種子,恐怕很難實現。

另一方面,京東效仿淘寶中國特色館的模式,與當地政府扶持的代運營公司以及農村生產合作社搭建地方特色館,從合作社(農民)手中篩選農產品,同時負責該農產品的線上運營。京東物流則負責將農產品統入倉及配送。

跟阿里一樣,京東在農產品上行方面,仍舊沒有從農產品上行的上游抓起,幾年下來,也只是做了一件把自己平臺的貨賣給農民的事。

綜上所述,互聯網巨頭做農產品電商有著天然的流量優勢和較低的邊際成本,但我國農產品的上游很多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如規模化生產、農產品標準化、產地註冊和溯源體系搭建等,這都是髒活兒、苦活兒,這對於習慣輕模式切入的巨頭來說,解決起來也並非易事,這也是這兩家巨頭進軍農業市場幾年下來,卻仍舊沒能有效解決農產品上行的原因。

一件農產品能從田間到完成售賣,需要經過選品、採摘、分揀、質檢、儲存、包裝、營銷、幹線、配送、售後等各環節,從本質上來看,解決農產品上行,發展農業電商的關鍵是解決農產品上游的基本問題。

總結

一.實地調研,發掘優質農產品,並建立電商農產品資源庫。

好的縣域電商農產品上行服務團隊都會派駐專業的選品團隊駐紮當地,梳理縣域農產品,發現農產品亮點和傳播點。進而,由電商團隊對這些農產品進行包裝設計和品牌宣傳,並提供SC/綠色/有機認證、商標註冊、品牌設計與推廣等一整套市場流通解決方案,保證農產品迅速獲得用戶,打開銷路,為縣域塑造龍頭農產品品牌,進而引導當地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二.完善縣域農業電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

為確保農產品品質和安全,縣域電商農產品上行服務團隊會牽頭引進全國領先的安全檢測及溯源追蹤系統。由電商團隊打造的每一款農產品均需通過農殘、獸殘等多項指標檢測。與此同時,專屬溯源合格證讓消費者可直接通過手機掃碼,就能實現對品類、種植、批次等信息進行追溯,真正使農產品達到“從農田到餐桌”全程監管,讓食品更放心。

在確保農產品安全的基礎上,電商團隊還要在全國多地建立常溫/冷庫倉配系統,並跟申通和天天快遞達成戰略合作,實實在在保證了農產品的物流運輸。

三.全民電商,多平臺銷售。

電商團隊通過帶動當地村名開通微店,使得縣域裡每一個有農產品創業需求的人都能實現一鍵開店,每個個體都將成為農產品上行的渠道。

與此同時,縣域電商農產品上行服務培訓團隊還要深入縣鄉,免費為當地農民做專業化的電商培訓,使得當地每一個有農產品電商創業需求的農民都能夠實現創業夢想,把每個縣域都打造成所在省的“人才智庫”。





農人老毛


視頻網絡營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