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苏轼作品中最传神最打动你的是哪一首?

月盈红袖


苏轼一代文坛大家,诗词无数,但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这首词是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苏轼触景生情,睹月思亲,想念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上片围绕中秋月夜进行联想,下片由景至情,道尽离合变迁,同时也希望亲人之间能够长久平安。

我喜欢这首词的首要原因是,大家之作,虚幻现实结合,涵义悠远,思虑无限。

我喜欢这首词第二个原因就是其中有些名句被大家所常用。

例如:高处不胜寒 ,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也经常用来描述事物变迁,悲喜无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来表达人们对于亲人、爱人之间长久守望的期盼。

我喜欢这首词还有一个原因,它被制作成了歌曲,被很多音乐人所传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蓝调的海风


众所周知,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很多。我认为最传神最打动我的当数那首《定风波》。因为这首词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名气超高的大文豪大作家达观豁达的心胸和气魄。这是现代的多数人无法做到的,也许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境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也被入选高中语文必修本的一篇课文。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写这首词?他是这么交代的:“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原来,三月七日这天,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这是这首词的由来,可谓是创作灵感吧。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词的大致意思: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这首词最传神最打动我的一句便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很好理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到苏轼的为人、脾性。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来更加了解苏轼豁达的性格对后世的影响:

这首记事抒怀词的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正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由此可见苏轼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阿桑与书


我认为最能打动我的是这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被朝廷一贬再贬。在黄州,生性单纯、率直的他孤苦伶仃,生活凄苦,但是,命运的坎坷和不公并没有压垮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他在苦中寻找快乐,寻找生活的乐趣。

苏轼的诗词、文章、书法在贬谪的路上达到了顶峰,尤其在黄州期间。

在黄州的生活很苦,苏轼放下了那些由磨难带来的烦恼,用诗情点缀着生活。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成于在黄州初期。

由《寒食帖》到《定风波》,苏轼克服了水土不服,由凄惶转为乐观。表面柔弱的苏东坡成功实现了精神上的黄州突围。

这首《定风波》表达了苏轼乐观向上、单纯可爱、精神豁达的性格及人生态度,读来轻松。

感谢历史,给我们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让身在后世的我们依然沐浴在苏东坡所创造文化的滋养中。


淡水河边207


我最喜欢苏轼这首感情真挚的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用词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我每次读此词,都不觉会湿润双眼。



江山js


苏轼作品最传神最打动我的当属《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读一读就觉得豪放开阔,打动我的地方有:

1苏轼写这首词的时的地点,是在黄州,赤鼻矶,是个小地方,并不是真实的赤壁战场发生地,他却借着波澜壮阔的山河景象映出了真正的赤壁的感觉,以小见大,想象力极其丰富。

2大气磅礴,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之极;单就这一句,大江,大浪,波澜起伏,汹涌澎湃的感觉,气势恢宏,需要一个大汉扯着嗓子读出来才够味儿。

3非常的形象,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当时的赤壁战场,用高耸巨石穿空比喻有无数长矛朝天而竖的大场面,惊涛拍岸的巨响比喻赤壁战场上的喊声震天,卷起千堆雪本是指浪花散落,此时比喻战场的宏大场面。

4三国时期有许多风流人物,显赫一时,苏轼羡慕的是周公瑾,周瑜年纪轻轻的,有出名的美女小乔为妻,更有官职;三十四的周瑜羽扇纶巾,颇有儒将风范,弹指一挥间,用樯橹灰飞烟灭表现的轻轻松松,赤壁得胜,立有不世之功,真可谓少年得志啊,怎么能让人不羡慕呢?

5重点突出,多情应笑我,本来是应笑我多情,重点是“多情”,人生如梦,喝一杯酒,与江月诉说。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不顺,此时已经四十七岁了,比起年少得志的周瑜真是差远了,羡慕不已,形成鲜明的反差,心中本是无限的惆怅愤懑,无处安放,只能寄情山水,把这种憋屈用豪放的诗词表达出来发泄来平复心情,也许只有江月理解的他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吧。


平凡的时代奋斗者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宋 ]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我最喜欢苏轼的这首词。写得大气磅礴,豪情万丈。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的这首词借古喻今,直抒胸臆。学过苏轼好多诗词,就这首记忆犹新。



李想话人生


苏轼现在流传在世的作品大都多为经典之作,我个人觉得最传神最打动我的是那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一是这首诗是苏轼由“苏轼”向“苏东坡”转变的节点所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被贬黄州之前只能叫苏轼,他是在被贬黄州之后有了那块“东坡之地”之后才自号“东坡”的,这世上才有了“苏东坡”,东坡之前,他就是一个在朝为官的政治家,充其量就是个诗人;东坡之后,他才成为了世人所爱的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活的哲学家,才有了为世人留下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等美食的美食家,才有了那个被林语堂先生盛赞:“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的苏东坡;

二是苏东坡的“黄州惠州儋州”,其实是他被奸臣构陷被朝廷越贬越远、生活越发颠沛流离的时候,但是在他最后回乡路上作这首《自题金山画像》时却只认可自己一生的功业在这被贬的路上……这正如台湾作家刘墉先生说的:我们丰富地过一生,不是因为有太大的享乐,而是因为有太多的苦难,这些苦难,在我们的挣扎下,都过去了,成为一种坦然。这也正验证了苏东坡经过生活的荼毒和抽打之后已涅槃成一个哲学家;

三是苏东坡作这首诗后不久便病逝于赴京路上的常州,可作为是其离世之作。一生功名利禄就在这一首诗里。一代奇才尚且如此,我等俗夫又能奈何?只把东坡先生常记心头,还有什么难事乎?


摄影师范国雄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看透人生的感悟,境界已经翻一番了!





JAY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感情真挚,描写入微,把十年来对亡妻的思念、重逢写的感人至深。


阡陌有故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出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何等的潇洒超脱!在别人看来被雨打,狼狈不堪时,他却携杖还步,且吟咏且徐行。这不是装出来的潇洒,而是有深厚文化根基和强大内心的反映。启发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方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否则则凄凄悲悲,将复何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