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元朝統治者採用《資政新篇》來治國,會取得什麼成就?

一個1說真話的人


元朝歷任皇帝大汗普遍在位時間太短,且文化素質普遍過低。因此,根本沒有看過被取代者宋朝人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鑑。



西域研究


18世紀中後期,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不久法、美等國也相繼展開工業革命。為了開拓海外市場並掠奪生產資料,英國等西方列強將矛頭指向了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英軍艦隊自廣東海面開始一路北上大肆侵佔嗎 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城市,並脅迫清政府與之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張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美法兩國也趁火打劫,於1844年脅迫清政府分別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奪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



在洋人的陣陣炮火與金屬鉅艦散發出的濃濃黑煙中,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衝破傳統的思想,以新的眼光審視世界。資政新篇的作者洪仁玕便是中國最早一批受西方資本主義影響的人。在太平軍起義失敗被迫流亡香港的過程中,他通過學習西方向先進的自然及人文知識,思想的到了提升,徹底擺脫了原來僅有的小農意識,成為了一名具有近代思想的知識分子並希望通過實行資本主義改造來挽救中國。最終他回到了其兄太平天國洪秀全麾下完成了《資政新篇》並希望以此拯救搖搖欲墜的天王政權。儘管當時《資政新篇》迫於形勢未能實行,它作為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卻值得我們重視。雖然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是最適合中國的制度,但《資政新篇》也能夠為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推行黨風廉政建設乃至加強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建設提供一定思路,且有助於我們瞭解當時的歷史。在《資政新篇》中,洪仁玕將治國理政分為了四個重點方向,分別是:一、清明政治二、教化民風三、發展經濟四、修綱正法。

一:政治建設。《資政新篇》中,洪仁玕將“用人察失”作為政治建設的重點。他強調朝廷所任命官員將領必須是忠誠國家、愛護人民、有勇氣和決心戰勝邪佞之人。出現結黨營私等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部分官員心術不正,為了維護權利而採取的抱團政策。官官相護、假公濟私必將使國家“弱本”,既統治階級內部的腐化。並且如果地方部門“妖頭鬼族,喉舌模糊”便會使國家富強的道路“盡成荊棘,無往不是陷坑”此外他還強調了公共交通建設和公共信息建設的重要性。便捷的交通和保障相對自由的言論空間能夠使地方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快速反映到中央耳中。我認為這給當今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供了思路。有關部門應儘可能地拓寬並保障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同時在選拔幹部時更著重並勤加考量個人思想品格而不是簡單的參考政績。



二:民風建設。洪仁玕認為社會文化教育的重心有兩點,廢除腐朽陋習和宣揚福音傳教。他提出要剔除原有醜陋風俗,必須“以風風之”,即用新的、先進的民風去覆蓋糾正它。風俗作為一個民族或地區長久積累下的習慣具有較強的蒙敝姓且難以短時間內改變。只有採用這種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的方法,明確中央政府所希望的保留的風俗習慣才能禁不成之體、遏敗風。對於其具體方法,洪仁玕提出了八條。1、成立士民工會、興辦學校與新聞館。2、開設醫院。3、各省設置權力獨立的“新聞官”,專收地方報紙交由中央審閱。 4、封禁廟宇寺觀,反對傳統迷信。5、禁止遊手好閒,不務正業。6、禁止飲酒、吸毒。7、禁止買賣人口和使用奴婢。8、房屋修建不得迷信風水,仿冒宮廷樣式。我認為洪仁玕提出的要求雖在宗教信仰方面不符合我國當今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其1、2、3、5條仍具有現世指導意義,有助於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提高我國整體國民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三:發展經濟。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通過論證諸多西方列強的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歷程對發展太平天國的經濟提出了幾條核心建議。1.興車馬之利。將速度作為陸上交通最主要的衡量標準,主張研發西方火車技術。鼓勵能工巧匠進行創新發明,並推行專利保護制度以限制他人仿冒。

2. 興舟楫之利。將堅固和輕便作為造船的兩項重要準則,同時推動燃料動力技術發展。也鼓勵能工巧匠進行創新發明,並推行專利保護制度以限制他人仿冒。

3. 興銀行。由國家審核批准私人開設銀行,具體經營決策由富人自行決斷,但國家同一調控存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同時指出允許成立混合所有制銀行。

4. 興器皿技藝。准許有能力自己製造精巧奇特手工藝品的匠人進行獨立的生產和銷售,嚴厲打擊造假售假之人。政府鼓勵匠人進行創新,若產品有利於社會發展,將給予國家補助。此外還鼓勵發展近代工業,從外國學習先進生產和機械技術。

5. 開放對自然資源的開採權。凡是有民眾發現的寶藏,礦脈等,都可以向官府申請進行並招人採取。最終獲取的利潤由發現者,開採者和國家共同享有。同時為鼓勵勞動,開採者會獲得絕大多數利潤。

我認為洪仁玕的經濟思想中最可取的在於兩點,即“以科學技術發展帶動生產力發展”和“要激發群眾的生產熱情深化改革開放”。

四:修綱正法。洪仁玕認為國家的法律建設涉及到每一個國民。所有的綱常倫紀、教養大典都需要用法律的形式清晰明確出來。同時要求法律一定要普及,深入到國家的每一類群眾。立法之人要用足夠的學識和思想道德修養,要經磨礪、悉天下。同時要求法律在一些特定方面無需面面俱到,適當留有一些餘地供民眾自由發揮只需章明大綱,無定而有定。我認為,《資政新篇》中最具有先進思想的便非法律部分莫屬,正符合我國現在所推新的依法治國。此外,也向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即立法者要具有優秀的個人綜合素養,這為我國人大代表制度在選擇人員的方面提供了一些思路,即適當增加基層工作者數量佔比。同時,在深化改革開放的的大背景下,法律的制定或許會落後於社會問題的出現,因此不妨先定下框框,任人民發揮,再加以及時糾正和政策引導。


中國的教科書上寫著:1368年,明朝軍隊攻入元朝大都,至此元朝滅亡,明朝開始統治中國。但國際上的一些史學家並不一定都是這麼認為的。因為當時元朝的朝廷仍舊存在,皇帝也安然無恙的率眾離開險境,既沒有投降也沒有退位,而且依然擁有巨大的版圖。唯一的區別只是被人攻入了大都,怎麼能說滅亡了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中,明朝連皇帝都被蒙古人抓走了,那是不是說明朝1449年就滅亡了呢?

也就是說,1368年丟了部分版圖的元朝根本沒有滅亡,統治階層安好,只是戰略轉移而已,元朝依然存在。從元朝被漢人稱作已經“滅亡”兩年後的中國地圖可以看到,當時的大元版圖範圍仍然是明朝的數倍:



圖例:1370年,即中國教科書上所說的元朝已“滅亡”兩年後的中國地圖,紅色部分是明朝版圖,大片綠色部分是元朝版圖。

1370年,元惠宗(明朝稱他為元順帝)病死於應昌,元昭宗即位。但如果1368年元朝就被正式“滅亡”了的話,後面即位的“元什麼宗”又怎麼算呢?因此人們想了個辦法,稱所謂“滅亡”之後的元朝為“北元”——但這個“北”字是被外人加的,元朝宗室的國號仍然像以前一樣叫“大元”,並沒有自作主張在祖宗定下來的國號前面加一個“北”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元朝的續任統治者們一直認為自己才是中國朝廷的代表,只是被一夥起義軍搶了南邊的地盤。而且此後的元朝版圖仍有很大部分在中國範圍之內,因此仍然是中國的一部分。



圖例:1395年中國地圖,紅色部分是明朝版圖, 綠色部分是元朝版圖。

談到南北,這與宋朝時的情況很相似。前期的宋朝沒有叫自己是“北宋”,北宋滅亡後疆域嚴重縮小的宋朝也沒說自己叫“南宋”,“南”和“北”都是後世為了方便區分加上去的限定詞。如果說前期的元朝是元朝,而隨後的北元就不是元朝的話,那就無異於說北宋是宋朝,而南宋就不是宋朝了。

國際權威史學理論一致認為,史稱“北元”(Northern Yuan dynasty)的元朝政權一直持續到了1635年,這是幾乎所有的西方史書上記載的時間,與中國歷史書中出於政治原因所定義的時間大相徑庭。其實中國史學界也流傳著一句話叫做“滅元者,清也。”沒錯,他們是被皇太極帶領的八旗軍結束的。

蒙古帝國最後一任大汗,也就是北元最後一位君主林丹汗在位後期眾叛親離,蒙古諸部紛紛叛離歸附後金,然後後金聯合歸附蒙古諸部把林丹汗追殺得到處跑,最後林丹汗在逃往青海的途中病逝於甘肅。之後林丹汗的兩個皇后——囊囊太后、蘇泰太后以及林丹汗的兒子、本應該是下一任蒙古帝國大汗的額哲先後投降皇太極,交出元朝傳國玉璽。此時是1635年4月,北元至此滅亡,蒙古帝國大汗正統也至此結束。

五百年(不是大概,而是準確的數500年)年前,即1497年的元朝。當時中國北方的統治者是元朝的正統繼承人、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元昭宗的直系後人——大元汗(1464年-1517年),由於音譯和漢人不願意讓人想到元朝,把他的稱呼譯作“達延汗”,其實意思還是“大元大可汗”。西方史學界將這個名稱譯為“Great King of the Great Yuan Dynasty”,翻成現代漢語就是“偉大元朝的偉大國王”之意。光這個名字就足以證明他是500年前的元朝人。



圖例:1498年中國地圖,紅色部分是明朝版圖, 深綠色部分是大元汗(達延汗)統治下的版圖,其面積可以與宋朝版圖相比。其實根據律法,由於元朝皇帝同時也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因此他的法定版圖要遠遠大於他實際控制的地區。

我們可以看到,五百年前,大元汗的版圖在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範圍內,又是元朝的正宗嫡傳,完全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時,明朝的版圖與它前後的兩朝相比不算大,因為它並沒有統治整個中國地區。需要指出的是,國際史學界尤其是西方史學圈對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與遼東邊牆以外存在很大爭議,因為明朝對東北遼東邊牆以外和青藏高原的控制一直非常薄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西藏由於自身的地理位置,實際上是由當地原住民政教領袖自己統治;而東北的滿人與明朝關係一直不太好,最後建立清朝取代了明朝。所以這種觀點認為明朝對他們的統治其實是談不上的,遠遠比不上元朝和清朝與這些地區的關係。當然這些爭議孰是孰非我們現在不去研究它,只從西方史學界製作的中國明朝地圖讓大家看到區別:



國際史學界不認為明朝實際統治了遼東邊牆以外和青藏高原,深土黃色部分代表了西方對明朝整體版圖的認識,與前面中國人所制的地圖有一定的區別。

可見,就像不能說南宋以外都不是中國的道理一樣,明朝的地域也代表不了整個中國的範圍。也就是說,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從世界歷史觀的視角來看,大明和大元算是在一箇中國下始終共存的兩個政權,南方的明朝與北方的元朝曾長期並存過。因此,說五百年前是明朝不錯,五百年前是元朝也是完全正確的。

以下附上兩幅不同時期的中國地圖來說明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範圍,可見與明朝並存時期的元朝版圖一直在中國境內。



圖例:西方繪製的十八世紀中國大清疆域


那麼這樣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


父母年代記憶


資政通鑑,這部書是誰寫的呢?他是北宋時期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先生所著。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小時候為了救人知道創新,長大了就變成了保守派了,可見人都是會變的,司馬光也是封建時期為了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士大夫的代表人物。

我們再來看一下元朝,元朝是遊牧民族,遊牧文化不是農耕文化,首先從這一層面上來講就是說這個元朝的統治階級是落後的野蠻的。

元朝是階級鮮明對立,種族歧視,超級壓迫漢人及少數民族的,而資治通鑑就是為了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

元朝內部統治極其不穩定,宮廷政變爭權奪利陰謀詭計不擇手段,互相殘殺時有發生,根本不關心百姓的死活,,,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元朝是不會重視那本破書的,就算看了也不會用那本書去辦事的,所以元朝註定是短命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