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其一生,願與平庸、瑣碎、煩憂為伍,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們

筆記君語:

菲茨傑拉德、海明威、沃爾夫,這些上個世紀鼎鼎大名的美國迷茫一代作家,為世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偉大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天使,望故鄉》、《永別了,武器》等等等等,他們的偉大以及他們偉大作品的背後,有著一位默默無聞的天才編輯麥克斯·珀金斯。

麥克斯·珀金斯的天才在於,能夠與他們這些性格各異的人完成合作,更能激發作家們的靈感,讓他們得以寫出更好的作品。他暫時被人們忘記了,但他沒有被人們遺忘。

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天才編輯與天才作家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這些不可一世的天才們,又是如何與瑣碎、平庸為伍的?


終其一生,願與平庸、瑣碎、煩憂為伍,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們

麥克斯·珀金斯 (1884-1947)

珀金斯出生在1884年9月20日紐約伊麗莎白. 他在新澤西州成長,1907年畢業於哈佛學院。在大學主修經濟學,畢業後,在《紐約時報》做了一段時間記者,1910年開始在斯克裡伯納出版社工作。他曾與多位重量級作家合作,包括菲茨傑拉德、沃爾夫、海明威、拉德納、羅林斯、考德威爾等等。


沃爾夫與珀金斯


終其一生,願與平庸、瑣碎、煩憂為伍,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們

托馬斯·沃爾夫(1900 - 1938)

1900年生於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畢業於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在哈佛大學獲得劇本寫作碩士學位,後在紐約大學任教。創作於大蕭條時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國文化的變化和多樣。代表作有《天使,望故鄉》《時間與河流》《一部小說的故事》等等。


1935年1月,托馬斯·沃爾夫的皇皇鉅著《時間與河流》出版,題詞寫到:



獻給

麥克斯維爾·埃瓦茨·珀金斯

一位傑出的編輯,一個勇敢、誠實的人,他堅持與本書作者共同度過苦澀、無望和疑慮的日子,讓作者在絕望之時也不放棄。這部將以"時間與河流"為名的作品就獻給他,希望它的一切都值得他忠誠的付出和耐心的關照,作為一個無畏、堅定的朋友,他將這些傾注在它的每一部分,沒有這些付出和關照,也就沒有這本書。



被題獻的偉大編輯麥克斯·珀金斯知道事情不好了,儘管他坦承,作為一名編輯,最敬佩的作家把書題獻給他會讓他無比快樂和驕傲。但他更加深知,作為一名編輯,需要置身事外,多年後的一次分享會上,他說道,"你們必須記住第一件事,是編輯並不能給一本書增添東西。他最多隻是作者的僕人。"


不要覺得自己很重要,因為編輯充其量是在釋放能量,他什麼也沒有創造。珀金斯秉承如此信條。從1910年代直到1940年代,珀金斯用整個職業生涯驗證了這一條。


但沃爾夫的題詞讓他惶恐,在挖掘並見證沃爾夫一步一步成長為偉大作家的過程中,珀金斯已經成了他的密友,正因如此,沃爾夫內心深處的自卑多疑已經不止一次在他面前展現。身高達到兩米的沃爾夫寫作風格如同他粗狂的外表,隨性、粗枝大葉,往往想到什麼寫什麼,身為他的編輯,需要極大的耐心在整箱整箱沒有次序的稿件中理出頭緒來。


毫無疑問這是一項需要耗費巨大精力的工作,珀金斯有這樣的耐心和毅力完成,並且會在適當的時候介入沃爾夫的創作,需要給他理清思路,甚至是設置故事情節,儘管珀金斯十分警惕這樣的做法,但是沃爾夫需要這樣的幫助。從才華橫溢到完成作品,往往需要跨越一條鴻溝,珀金斯適時出現,為沃爾夫搭建了這樣的橋樑。


彼時,坊間早有傳聞,沃爾夫的書是珀金斯"寫"的,並在各種八卦小報上不斷加以諷刺,珀金斯看到題詞大感不妙,原因也在於此,他知道,這樣的題詞,會引起軒然大波,而沃爾夫可能在這些謠言中被擊潰。


果不其然,《時間與河流》取得了巨大成功,沃爾夫被眾多好事記者騷擾,暴躁易怒的他逐漸將一切怪罪於珀金斯,先是離開了珀金斯的出版社,轉投其他出版社,以此宣示自己並不需要珀金斯的幫助也能寫出好作品來。隨後,一次在珀金斯家裡吃飯的時候,沃爾夫被珀金斯的另一位客人言語激怒,在客廳要和珀金斯武力解決問題,雖然最後陰差陽錯地因為一位沃爾夫女粉絲闖入,沒有打起來,但他們的關係算是徹底完了。


那些年,珀金斯不僅照顧著沃爾夫敏感的內心,還為了處理他和伯恩斯坦夫人的關係而被誤解,受到了伯恩斯坦夫人的強烈攻擊。現在他們分道揚鑣了。


1938年9月15日,還不到三十八歲的沃爾夫因病去世。珀金斯無比痛苦,他深信沃爾夫的才華,正如沃爾夫自己想寫出一部媲美《尤利西斯》的作品一樣,假如他能夠多活幾十年,並非不可能。"他的書會流傳多久,沒人說得準,但他所照耀指引的小路已經永遠開闢了。"珀金斯相信,美國藝術家們將沿著這條小路繼續前進,並拓寬,去表述那些美國人只有在潛意識中知道的事物,向美國人展現美國和美國人。


好在,他們在沃爾夫離世前和解了,沒有留下更多的遺憾。沃爾夫得病後,珀金斯給沃爾夫寫信,回憶那些美好的過往,有幾年時間,他們幾乎天天在一起,甚至讓珀金斯的妻子都嫉妒。


沃爾夫在病重中看到珀金斯的來信,深深被打動,同時他也有種預感,在回信裡說出了很多還來得及說的話,"無論將來發生什麼,無論過去發生過什麼,我永遠都會想你,懷念你。"一語成讖,兩人陰陽相隔。


沃爾夫在自己的日記本里寫下過一句對珀金斯說的話,這句話從未寄出:在遇到你之前,我連一個真正的朋友都沒有。


是的,珀金斯真正算得上沃爾夫的朋友,在沃爾夫離世後,他的遺作,散佈在各種筆記本、紙張上的片段,珀金斯花了幾個月時間帶著幾位編輯整理比對,最終出版。以此告慰天堂上的沃爾夫。


菲茨傑拉德與珀金斯

終其一生,願與平庸、瑣碎、煩憂為伍,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們

斯科特·菲茨傑拉德(1896-1940)

菲茨傑拉德1896年9月24日生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1920年出版了長篇小說《人間天堂》,從此出名。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奠定了他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1940年12月21日併發心臟病,死於洛杉磯,年僅44歲。他的小說生動地反映了20年代"美國夢"的破滅,展示了大蕭條時期美國上層社會"荒原時代"的精神面。


1919年,一戰隨著美國的加入,盟國取得了勝利,美國本土籠罩在勝利的狂歡中,此時的珀金斯已經是美國出版界冉冉升起的編輯新秀。這一年,他收到了一篇來稿,作者是一位年輕的中尉菲茨傑拉德,正面臨著退伍後所帶來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菲茨傑拉德那時正在追求阿拉巴馬州高等法院大法官的女兒澤爾達·賽爾,澤爾達愛他,但保持著距離,能否在一起,取決於菲茨傑拉德能否憑藉才華賺夠金錢,以使他們過上奢華生活。


珀金斯與菲茨傑拉德見面了,肯定了作品中的朝氣,但他提出需要重寫小說,並給出了許多建議,菲茨傑拉德同意了,並熬了四個多月,完成重寫的小說初稿,珀金斯看到稿件後,告訴菲茨傑拉德,他認為他能夠取得成功,定稿後的小說取名《人間天堂》,珀金斯在出版社的編輯部會議上據理力爭,讓斯克裡伯納出版社決定出版這部小說,此時的菲茨傑拉德才年滿二十三。


他們都沒想到,菲茨傑拉德最終會引領一個潮流,成為"迷茫一代"的代表作家。珀金斯十分關注這位年輕的作家,盡一切可能幫助他,珀金斯十分喜愛和推崇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不僅自己終其一生都在反覆閱讀,而且會將送這本書給每一位跟他合作的作家,期盼這些作家能夠在作品中汲取靈感。事實上他做到了,沃爾夫、菲茨傑拉德,包括海明威,都深愛著這部偉大作品。


相比於沃爾夫,在作品上的建議,菲茨傑拉德要比沃爾夫容易得多,菲茨傑拉德對作品極度追求完美,但他對批評十分敏感,這讓珀金斯不得不注意把握好建議的度。實際上,在菲茨傑拉德完成自己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力求完美的性格顯露無疑。


這部作品是菲茨傑拉德的第三部長篇小說,1924年開始創作,彼時他在法國,在寄送稿件的信裡寫到,"我終於寫出了真正屬於我自己的東西,但'我自己的東西'究竟有多好,還得等著瞧。"


這部小說最初的名字是《了不起的蓋茨比》,後來他決定取名《西卵的特里馬爾喬》,珀金斯建議他換個書名,請他孤立地判斷書名的價值,菲茨傑拉德一遍修改稿件,一遍想著書名,後來他覺得應該叫《特里馬爾喬》,或者就叫《蓋茨比》,如此反覆,最終,他改回了最初的那個書名,也是珀金斯最喜歡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菲茨傑拉德既有足夠的耐心又能夠十分客觀地琢磨自己的字句,一遍又一遍,刪去瑕疵,修飾文句,直到作品臻於完美,《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這樣的誕生的,珀金斯在其中給出了作為讀者和編輯的完美建議。


相較於作品上的編輯,珀金斯給予菲茨傑拉德的幫助更多的是生活上的,菲茨傑拉德與澤爾達·賽爾都十分熱衷於奢侈生活,瘋狂購買奢侈品,紙醉金迷,很快便入不敷出,經常找珀金斯預支稿酬、版稅,有時珀金斯無法說服出版社,為了讓菲茨傑拉德安心創作,甚至自掏腰包借錢給菲茨傑拉德。


澤爾達·賽爾在1930年代患有眼中的精神疾病,需要長期療養,費用高昂,菲茨傑拉德幾乎無法創作,珀金斯始終保持著與他聯繫,為他排憂解難,鼓勵他找回創作的感覺。菲茨傑拉德有很長一段時間為生活所迫,去好萊塢寫劇本,那裡報酬豐厚,但這樣的計件活顯然是在耗費作家的生命,珀金斯讓菲茨傑拉德保持警惕。


那幾年,菲茨傑拉德在好萊塢賺了很多錢,與富豪名流推杯至盞,但他覺得自己是個被拋棄的人,是被文學界遺棄的過氣作家,此時距離他出版《了不起的蓋茨比》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好萊塢的夢想破滅了,他決定迴歸。


1940年12月20日,他還在創作一本描寫好萊塢的小說,他同摯友說,這將是一本好書,也許能讓我賺到足夠多的錢離開好萊塢,不曾想,第二天菲茨傑拉德突發心臟病去世。這位美國迷茫一代的代表作家,帶著滿滿遺憾離開了人世。


他的日記裡有一段自白:


我想寫一些令人驚恐、無法模仿的場景。我不可不想像歐內斯特這樣的同時代作家那樣簡單易懂,格特魯德·斯泰因說他註定要進博物館。我領先足夠多,如果能保持健康,就能略有不朽之成就。


海明威與珀金斯

終其一生,願與平庸、瑣碎、煩憂為伍,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們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誌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乞力馬紮羅的雪》等等。


菲茨傑拉德日記裡提到的歐內斯特,就是《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同樣是美國"迷茫一代"的領軍人物。海明威進入珀金斯視野,來自於菲茨傑拉德的舉薦。


1924年,菲茨傑拉德在法國寄送《了不起的蓋茨比》初稿時,隨信推薦了海明威給珀金斯,讓他重點關注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寫作者,推薦信上甚至連海明威的姓名都拼錯。海明威為人粗魯,不拘小節,但同樣熱情洋溢,十分真誠。


他和菲茨傑拉德成在歐洲遊歷時成為摯友,互相欣賞,在發現菲茨傑拉德為了金錢發愁時,他甚至與珀金斯研究將自己的版稅收益轉讓給菲茨傑拉德。但海明威同時也十分爭強好勝,終其一生,他都將菲茨傑拉德當成自己的競爭對手,努力在才華和作品上勝過他。


或許在通俗意義上講,他確實勝過了菲茨傑拉德。珀金斯編輯海明威的作品,費心處並非要提出多少創作建議,畢竟海明威對自己的作品高度自信,他曾在《永別了,武器》中的一個小細節處改了四十多次。真正讓珀金斯頭疼的是如何說服海明威放棄使用一些髒話,同時轉過頭來讓斯克裡伯納出版社接受那些粗魯的詞彙。


海明威熱愛海釣,每年都想著讓忙碌的珀金斯離開辦公室,跟著他一起度假冒險,出海打漁。性格張揚的海明威不能接受批評,有一次一位評論家影射他陽痿,他暴跳如雷,精力旺盛的他前後經歷了四次婚姻,一向以硬漢著稱,這樣的影射讓他無法接受。後來有一次兩人在珀金斯的辦公室偶遇了,海明威當場脫了衣服,在那位評論家面前展示胸毛,言語衝突後直接在辦公室毆打起來,拉架的珀金斯眼角被誤傷。


海明威熱衷於冒險,曾在非洲狩獵數月,曾前往西班牙參加內戰,作品中反叛精神恰恰是美國"迷茫一代"的典型特徵,迷茫一代是從一戰到到二戰間出現的美國作家,傳統的價值觀已經不適應戰後的社會現實,現實殘酷讓他們迷失了,他們用叛逆思想和行為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珀金斯趕上了這個時代,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一個鉅變的時代,湧現出來的作家和作品,都在反映著社會的變動,現實世界變動引起人們內心精神的轉變,有多大的張力就有多大的創造力。


這種撕裂的疼痛感表現在作品,成了生命力,經久不衰。


1947年,珀金斯走完了一生。那一年,海明威的多位朋友離世,他對斯克裡伯納出版社的老闆查爾斯·斯克裡伯納說到,"天國之父也許是在攤出底牌。"五年之後,珀金斯至死沒見到的《老人與海》出版了,海明威將題詞獻給了珀金斯。


"評價麥克斯·珀金斯這樣一位編輯的成就還為時尚早。"1950年的時候,接任珀金斯崗位的編輯惠洛克在《編輯致作者》書中如此寫到。有些天才的一生,都在單調的重複工作中度過,終其一生也不起波瀾,但他所做的工作,影響了整整幾代人。


我們可以說,沃爾夫、菲茨傑拉德、海明威影響了一代人,《時間與河流》、《了不起的蓋茨比》、《太陽照常升起》、《天使,望故鄉》、《老人與海》影響了幾代人。但時代似乎忘記了珀金斯曾經在這些作品背後付出了怎樣的艱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符合珀金斯終其一生所秉持的信念,最好的編輯就是讓人們忘記他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