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藥物和疫苗研發進展如何?這場有關新冠肺炎的研討會透露出重要信息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金小莫)目前,中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方案初步得到驗證,隨著海外疫情擴散,中國經驗受到海外重視,正逐步向外輸出,相關藥物、檢測試劑也同步“出海”。

3月27日,上海市科協召開“病毒演變、進化、傳播的基礎研究與防治實踐(從SARS到COVID-19)研討會”,《科創板日報》記者從會上獲悉,部分治療藥物的臨床研究基本完成,數據已經鎖定。

從檢測試劑、藥物再到疫苗,各方研發進度怎樣?治療效果如何?哪些中國經驗具有出海可能性?《科創板日報》記者就此展開追蹤。

檢測:核酸之外, 免疫檢測發揮越來越多

疫情爆發以來,作為快速診斷工具的核酸檢測試劑一時被推上風口浪尖:它不可或缺卻曾被爆“假陰性”等問題。在疫情後半程,核酸檢測的市場空間還有多少?

對此,張文宏表示,快速診斷、快速反應仍然非常重要。“快速診斷是極為重要的,如果快速診斷不出來,就意味著有大量的病人滯留在社區,造成社區的爆發。”張文宏表示。

目前上海已要求海外入境者全部進行核酸檢測。

《科創板日報》記者從上述研討會上獲悉,隨著我國疫情防控進入後半程,另一種檢測方法——免疫學檢測將會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患者進入康復期,對之進行免疫學檢測和研究對後期藥物、疫苗研發都非常有意義。”中國科學院趙國屏院士指出。

公開資料顯示,免疫檢測是通過抗體抗原之間的特異性反應原理,通過檢測體內病毒蛋白(抗原)或者體內特異性針對病毒蛋白的抗體,對感染做出檢測。目前使用較廣泛的免疫學檢測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膠體金法等。

據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於3月20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的消息,目前國家藥監局共批准了8個抗體檢測試劑。

《科創板日報》記者查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找到以下7家企業的共8個抗體檢測試劑,企業分別是:珠海麗珠、萬孚生物、英諾特生物、諾唯贊醫療科技、和信健康、博奧賽斯(2個產品)、萬泰瑞凱。

藥物:除瑞德西韋外還有哪些特效藥?

除疫苗外,“特效藥”也是市場關注的重點所在。遺憾的是,目前沒有還特效藥,因此老藥新用成為一種較為可行的辦法,並且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試驗後,其抗新冠病毒效果也逐被“坐實”。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在會上透露,羥氯喹在185名受試患者中未見“明顯轉陰”。“不建議將羥氯喹作為新冠病毒預防用藥。但是患者在服藥4-12天后,症狀明顯減輕。”寧光表示。

因此,羥氯喹或適用於“由中期向危重期”轉換的患者。不過,鑑於疫情在我國已逐漸受到控制,此部分驗證工作需在海外國家進行。

對此,上海醫藥集團總裁左敏認為,這與初期入組進行臨床試驗的患者質量或有一定關聯:“在早期階段,患者入組時未進行嚴格篩選,同時樣本量也不夠大。”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羥氯喹已出現在海外多國的抗新冠肺炎藥物名單中。

此前,根據我國科學家的研究,羥氯喹在體外研究中展示出較好的抗新冠病毒活性,後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進行的對20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試驗中,也表現出了較好的臨床效果。足可見藥物臨床研究之難。

此外,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李佳表示,針對輕中度新冠肺炎患者可採用雞尾酒療法(即聯合用藥)、中成藥、干擾素等。“某款HIV蛋白酶抑制劑正在武漢進行臨床研究,其效果不弱於瑞德西韋。”李佳表示,但其未透露具體藥名。

另據李佳消息,針對重度新冠肺炎患者,臨床治療中使用託珠單抗等來對炎症風暴的效果較好;而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則建議儘快使用幹細胞療法。寧光則補充表示,康復者血漿在晚期患者治療中“比較有好處”。

疫苗:是否需要全民接種?

疫苗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目前,中國和美國方面已研發出新冠肺炎人體疫苗,並先後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不過這距離上市仍有至少一年的時間。

此前,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教授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可能要到明年春季之後再“慢慢下來”,且不排除南北半球“相互輸送病例”的情況。

若一切順利,屆時疫苗可能已實現上市,如果出現疫情反覆的情況,是否有必要通過全民打疫苗來控制疫情?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聞玉梅教授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這需要考慮很多情況。

“冠狀病毒可以潛伏在動物身上,現在還有無症狀感染者。如果不能找到中間宿主,(就算全民打疫苗)病毒傳播的隱患仍會存在。”聞玉梅院士表示。

且屆時我國的防疫場景可能又發生了變化,或不能對疫苗有效性進行充分驗證。“注射疫苗後,人體內產生抗體,抗體數量固然是證明疫苗效果的證據之一,但其效果的最終確定需要到易感環境中去驗證。”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表示。

總體來看,眼下研發的疫苗更多是作為戰略物資進行儲備。聞玉梅院士相信,此次的疫苗研發經驗會為其他冠狀病毒疫苗帶來理論與實際上的突破。

此外,聞玉梅院士表示,在疫苗完成之前,可以採用被動免疫的方法,即使用抗體來獲得短期的免疫能力,比如納米抗體、干擾素等。“醫護人員注射干擾素的效果非常好,沒有人被感染。”聞玉梅院士指出。

《科創板日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作為一種較為前沿的新技術,納米抗體在國內還鮮有企業涉及,僅一家名為晶準生物的初創企業於3月13日完成了PreA輪融資;干擾素A股企業則有安科生物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