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家的祕密,明白這個才能不被收割

錢是什麼?

是手中的鈔票?錯!

是銀行卡里的數字?錯!

是購買力?錯!

是價值交換載體物?錯!

是與國際標準貨幣美元的比對?錯!

這個世界信息分三層,底層看見的是顯規則,頂層看見的是潛規則,而在這二者中間充斥著大量雜亂無章的信息,有的是故意而為之,有的是渾水摸魚亂轟炸,這是一道巨大的屏障。

而本質上,潛規則一定要比顯規則思維領先幾十年,這也是底層多數人為何賽跑跟不上趟的原因。

人與人的差距不是智商,是認知。認知就是接近真相的距離。

底層思維看錢,就是鈔票數字;——眼界在手裡;

中層思維看錢,通過購買力、價值交換、匯率等觀察;多數的財經文章都是在這個思維裡;——眼界在社會,無章法魚龍混雜;

頂層思維看錢,就是債務!——眼界在體制運行;


門口大爺都知道凡事要問“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看人要看他父母,看錢要看它的父母,錢從哪裡來?

過去錢的父母叫價值,現在換了爹媽叫債務!

路徑大致是:

有抵押、貸款,通過商業銀行製造出來。也就是資產抵押——將錢寫進借貸人賬戶。只要有人從銀行貸款,新的錢就會被創造出來。

天天各路信息都談槓桿,槓桿中的槓桿是一個叫法定存款準備金的東西。通過制度法規給其製造出來的錢的數額定個上限,這就是法定儲備金制度。

銀行本質就是存貸,假設有一個銀行,叫第三知眼觀銀行,簡稱三觀銀行,剛開業還沒有存過款,那麼在開業前會以現金方式和存款準備金方式存入一定數額的錢。假設法定儲備金是9:1。

第一步。來了第一個顧客,要貸款1000元買車,按照9:1的存準率,三觀銀行憑空製造出存款準備金9倍的錢,其根據是借貸人的償還承諾。這1000元並非從哪裡取出來,也不是某個人的存款,而是以信貸方式打進個人賬戶的一個電腦數字而已。

第二步。車的賣主把剛進賬的1000元隨便存入哪個銀行,此1000元可以繼續根據原始槓桿造錢,按照9:1的存準率,可以造出1000x9/10=9000元的錢貸款。

第三步。如果這9000元新增貸款用於消費,賣主獲得的9000元隨便存入哪個銀行,即變成這個銀行再次貸款的合法依據,可以製造出9000x9/10=8100的貸款,也就是新錢。

以上三步無限循環,每筆新的銀行存款都具有無限次創造一筆稍小貸款的能力。如果創造出來也就是貸出去的錢沒有被用來存進銀行,造錢的程序就中止。但一般來說,每一次造錢都會被存進銀行,而存準金率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重複使用,直到銀行體系增加了100000元(所有貸款數目接近於此數)的新錢。

當在貸款和抵押上籤上字,那些我們承諾如果沒有償還能力就被沒收的資產,是整個交易體系裡唯一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沒有借款人簽字的抵押借款合同,銀行就創造不出來錢,錢就是債務,金融系統裡沒有債務(貸款)就沒有錢。

從組織到公司到個人,都欠銀行一屁股債,如果所有組織和個人都把債務還上了,清償債務將使錢不復存在,我們完全依賴銀行貸款頻繁刷新來維持錢的存在,沒有貸款就沒有錢。銀行憑空創造出充裕的錢,我們就富庶,銀行沒有憑空創造足夠的錢,我們就捱餓。

金融家的秘密,明白這個才能不被收割


貨幣為何無限超發?為什麼無限貶值?為何利率趨低?為何信用卡廣告一個接著一個?為何組織花錢越來越快?

核心在於利息——錢的成本,或者叫價格。

每次借貸都會有利息產生,這更是憑空出現的東西,實質上本金+利息>本金。

債務上升,利息就上升,需要更多債務還利息,這樣就無可避免的推動債務繼續上升。

債務發行量就沒有上限,錢的供應量就不會有上限。

什麼叫收割?

收割不是你賺我錢、我賺你錢的小打小鬧,而是在一個最大的整體上觀察錢的流動,通過債務來觀察。

收割就是讓錢憑空變沒。

在這個過程裡必然伴隨著:

1、某一領域的資產價格推高,擊鼓傳花最後的一棒,就是冷凍或消亡歸零。

2、債務轉移,也就是槓桿轉移。

什麼是真資產?

銀行最認可的,手續最簡單,最容易抵押而借貸的東西,就是最好的資產,當這種資產有了不好的勢頭,也就是抵押變得麻煩、評估變得複雜,也就是不容易以其為承諾借貸了,那麼這種資產就到了尾盤階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