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大商鄭州金博大店(以下簡稱大商金博大店)終究還是要關了。
據大河報·大河財立方報道,3月30日上午,大商金博大店一樓中庭內舉行一場全員大會,大商集團、大商鄭州地區集團高管當場宣佈,該店將於3月31日正式關閉,即將張貼閉店公告。同時,該店全體員工分流至該公司在鄭州市場的其他門店工作。
圖片/大河報·大河財立方
有意思的是,現場出席的大商最高級別負責人,正是14年前“大商入豫”計劃操盤手,現任大商集團總裁兼大商鄭州地區集團董事長的呂偉順。
對員工和供應商來說,這個結果可能並不意外。有供應商甚至指出,“這家店的閉店傳聞,不是一兩天了,而是一兩年。”
懸在半空的靴子落地
事實上,早在前幾日,員工、供應商們就已經聽到了“風聲”。
3月25日,大商超市金博大店內部悄然流傳“閉店裝修”,卻始終不發佈任何正式通知。此後數日,有供應商開始搬離商品貨物。
3月27日,網上傳言“開業僅4個月的大商·麥迪遜城市奧特萊斯金博大店將於本月底閉店”。該店是河南麥迪遜與大商鄭州地區集團聯營模式合作門店,佔據大商金博大店內1層局部、2層-4層,於2019年11月末投入運營。
……
如今,懸在半空的靴子正式落地。
大商鄭州地區集團營銷副總鮑知言表示,該公司當前在河南省內尚有15家店,不存在批量閉店計劃。該公司提出的“分流計劃”核心是不降薪、不降崗,但因部分員工存有分歧或異議,該公司會盡快生成一份新方案,向轄區政府報備。
大商與金博大城的14年“姻緣”
作為大商進軍河南的首站,又身處鄭州繁華的二七商圈,對大商而言,金博大店的戰略意義十分重大,此次閉店令人扼腕。
當然,這事還要從14年前的故事談起。
2006年之前,由河南金博大購物中心有限公司運營的金博大城年銷售規模曾逼近8億元,在河南商界與丹尼斯集團“齊名”。
2006年4月,該店物業方中國信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鄭州辦事處就該物業3年經營權舉行全國競拍。號稱零售業“東北虎”的大商集團,歷時83輪搏殺,最終以4.21億元“天價”,一舉擊敗金博大、丹尼斯、銀泰等一眾好手,獲得金博大城物業3年經營權。由此,開啟大商入豫的第一站,當時可謂紅極一時。
2006年7月,大商集團對負一層原租戶世紀聯華調整,取而代之的是8000㎡的大商超市河南1號店(大商超市金博大店),該店曾在活躍週期單店經營規模約3億元。藉此店鋪影響力,大商在河南迅速打響了知名度。
過去13年,大商集團在河南投入多個零售業態,但超市業務始終是其第二大權重板塊,僅次於百貨業。截至目前,大商生活超市在鄭州市場仍有5家店:寶龍城市廣場店、中原新城店、天明路店、建設路店、富田太陽城店。
連年虧損才是閉店的主因
儘管鮑知言稱,關店的原因之一是受到了近期疫情的影響。但實際上,大商金博大店關閉並非一日之寒。在業內人士看來,疫情可能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該店租金過高,經營不善導致連年虧損才是關閉的根本原因。
2016年4月,大商股份在年報中披露了該店的業績情況。2015年,該店營業收入約9.98億元,營業利潤虧損約1.64億元。
針對虧損的原因,大商在年報中稱,因店鋪裝修改造後品牌結構調整,各樓層增加餐飲,百貨合作品牌由2014年平均420個減少到2015年平均337個,部分重點品牌銷售下滑嚴重。
雖然,大商金博大店從2014年6月開始,進行了徹底的升級改造,共引進100多個品牌。但調改後的效果似乎並不盡如人意。
2016年-2018年,根據大商股份的年報顯示,該店營業利潤分別為:約-1.06億元、約-1.18億元、約-1.45億元。從2015年開始,連續4年對大商股份淨利潤影響達到10%。
據大河報·大河財立方匡算,大商金博大店只有達到7億元營業收入,才能攤平每年約1.4億元房租硬支出。如算上人員工資、水電、營銷、折舊等綜合成本,該店年營收或在10億元以上才有望盈利。
然而從實際營業收入上看,金博大店從2015年的近10億元跌至2018年的約2.1億元。
圖片/大河報·大河財立方
事實上,老百貨商場由於物業老舊、品牌老化、業態不夠豐富等問題,導致對新興消費者的吸引力不足,跟不上時代節奏。另一方面,來自電商、購物中心等渠道的競爭也讓經營方感到不小的壓力。大商金博大店並不是個例,這也是諸多老百貨商場共同面臨的難題。
大商“拯救”未果
當然,大商為了扭轉這個局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和嘗試。
首先,針對租金問題,2018年,大商鄭州地區集團多次向信達資產發起溝通邀約,希望就房租價格重新磋商,而後因未正常支付租金,和信達資產打了一場官司。
此外,據大河報·大河財立方報道,2019年1月,呂偉順來到鄭州,親自兼任大商鄭州地區集團董事長。
呂偉順對河南市場可謂知根知底。抵鄭後,對鄭州地區集團高管團隊再次“大換血”。大商集團大慶地區集團副總裁邵泰傑,調任大商鄭州地區黨委書記、副總裁;大商瀋陽地區集團副總裁陳敬霞,調任大商鄭州地區集團總裁。此後,瀋陽、鞍山、大慶等大商既有強勢區域援兵不斷向鄭州馳援。
然而,事與願違。2019年7月,有媒體報道稱,該店空鋪率已高達50%以上,一層西區封閉,四層幾乎整層空置。造成如今撤離的局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對大商來說,甩掉這個連續4年虧損近5億的“燙手山芋”,未必是壞事。只是,下一步要處理好與物業、員工、商戶、供應商等多方的賠償問題。
後記
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指出,結合行業局勢,作為一個現象,該事件反映實體店鋪加快進入戰略調整,壓縮關閉的苗頭和信號。具體可能和資金困難有關,也可能是和疫情誘發的物流系統、門店運營困難有關。
從長期看,實體零售店鋪運營效率低下,人治干預代替技術決策的問題一直沒有好好解決,一旦有其它事件衝擊,就可能塌陷。
目前,中國百貨行業發展面臨著店鋪數量趨於飽和、單店業績有限增長、管理服務遇到瓶頸以及對消費者吸引力在下降四個主要問題。
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年新開大型百貨不到10家,其中一線城市僅上海有新店入市,百貨渠道下沉明顯。
從聯商網統計的數據來看,百貨業已連續數年的關店勢頭在2019年並未得到遏制,但關店數量似乎有所下降。不過,百貨業增長乏力難題依然待解,關店止損成為無奈之舉。在百貨存量時代下,轉型升級依舊是接下來百貨商場的主旋律。
聯商網顧問厲玲曾表示,高端精品化、專業化、多渠道以及自有品牌才是未來百貨發展的出路。
如今,在特殊時期,越是爬坡過坎,越要堅持穩中求進。經歷“風雨”後,才能變得更強韌。當下,如何“活下去”才是企業首要思考的命題。
閱讀更多 聯商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