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處黨群服務中心為啥“叫好又叫座”?

□本報記者 張曉帆

本報通訊員 劉芳

作為島城基層黨建的重要陣地,基層黨群服務中心如何實踐,會給居民生活和社區管理帶來哪些改變?近日,記者走進青島市李滄區滄口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以此為樣本進行解剖。

做好“加減法”

“每天服務社區群眾400餘人次,每週輸出活動約50場次——你來看看就知道,這裡的人氣根本不需要‘拽’!”滄口街道黨員鄭柏範說,中心成為黨員群眾“磁場”和“第二個家”,磁吸著大家在此集聚。

滄口街道黨工委在老城區“擠”出2000平方米建設“黨群共享綜合體”,用“共享”理念為轄區7個社區建了一處升級版的黨群服務中心:從建設黨群服務中心這件“事”轉向“人”,以黨員群眾的需求為圓點,畫好黨群“同心圓”,讓黨群服務陣地有生命、有溫度。

這個物理空間做“加法”建設的“大中心”,解決了7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不達標的問題,同一支隊伍管理的“減法”原則避免了因空間不足“掛上牌子就完事”的無力管理;7個社區活動隊伍資源的有力整合,改變了“你家一支合唱團,我家也有一支合唱團”的同質化現狀,實現了資源的攥指成拳。

這個集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文明實踐、群眾休閒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黨群共享綜合體”,建立9個月以來,培育了42個自組織、900餘名“小鄰志願者”,每天吸引了400餘名黨員群眾組織和參加活動。

“放開一隻手,牽緊一隻手”

在滄口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一些細節讓記者印象深刻:管理者的辦公室僅有10平方米,佔總空間面積的千分之五,工作人員“揹包式”“移動式”辦公,沒有固定工位;牆上沒有生硬的管理制度和口號,黨員群眾把自家綠植、手工藝品搬來,自發成為宣傳的“主角”。

這裡不僅僅提供“服務”,而是立足於“群眾性參與”的基本點,堅持“放開一隻手,牽緊一隻手”——“放開”的是空間日常開放管理的這隻手,交由居民自發自願進行空間的值班管理;“牽緊”的是空間活動管理的手,嚴格把關活動的策劃和執行。

居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群眾藝術節,讓400多名居民成為了社區的名人;疫情期間的線上“合唱節”“達人秀”得到了眾人的好評;100多名由普通的社區黨員群眾組成的“小鄰”志願者團隊讓“5+2、8+X”(週末正常開放,晚上時間根據居民需求開放)成為現實……由政府“輸血”向自我“造血”轉化的可行性路徑下,親子烘焙、夠級比賽、老滄口物件展等50餘種黨員群眾活動“叫好又叫座”,一個更真實、更溫暖的人情大社區日漸形成。

多元力量共治共享

滄口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在籌建時做過一份民情調研表,結果顯示居民非常希望參與到公共生活中。出於這種考量,滄口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將社區公共空間喻為“盤子”:整合、共享資源,讓“盤子”裡的“菜”豐富起來。

“服務認領”“公益積分”紛紛試水,“共享共治”理念在社區黨員群眾中間擊鼓傳花:每季度一次的選課大會上,共享家合唱團因為極高的“公益積分”,選中每週一下午多功能廳黃金時段的使用權;幾位全職媽媽在中心相識後組團認領了“繪本媽媽小劇場”項目,滿足了二胎時代學齡前兒童閱讀和社交的剛需;42個自組織孵化而出,一批社區達人、帶頭人成為社區自治的核心力量。

李滄區環保分局在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打造了環保知識體驗區;交通銀行李滄二支行與社區黨員共同建立了“口袋花園”;交警火車北站中隊建立了“少年模擬法庭”……社區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參與式協作的社區治理新模式蔚然成風。目前,21家共建單位與街道黨工委簽約,認領了17個黨員提案服務項目,轄區內跨體制、跨行業、跨系統的資源通過協商、協調、協作方式統籌起來。

“區域化共建活動讓一些原來溝通不暢的事情順暢了,一些原來解決不了的問題解決了。”滄口街道黨工委書記張璞說,黨建引領成為激活轄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紅色密碼”,將黨群“同心圓”畫得更大更圓更飽滿。建成後的滄口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不僅是一個供居民活動的“載體”,更是一個黨組織和居民之間密切聯繫的“導體”、黨和群眾之間和諧溝通的紐帶,讓“民生實事網格化辦理、難點問題項目化解決、社區治理群眾化參與、黨建工作區域化聯動”的黨建工作模式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