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都是中國地產公佈"成績"的時候。
今年的"成績月"比較特殊,各行各業剛遭遇了一次歷史性的"大考"。誰也不能否認,此刻周遭的環境正是觀察和檢驗一家公司真實競爭力的黃金時期。
在這次"大考"後,提交成績單的同時,對於未來,每個人都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3月31日,中國恆大(HK.3333)發佈2019年度業績:銷售額6011億元,核心利潤408.2億元;資產負債率77.9%;淨負債率159.3%;現金餘額2287.7億元。在發佈會上,許家印宣佈恆大從2020年開始轉變發展方式,全面實施"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發展戰略,要用最大的決心、最大的力度,把負債降下來。
1996年成立的恆大,已經歷了20多年的風雨。從廣州的一家名不經傳的小公司到如今世界500強房企,這家不斷刷新中國地產新記錄的企業,一路加速狂奔,成為了中國地產界的"優等生",即便是在"黑天鵝"時期仍穩坐2020年第一季度銷售TOP1。
但負債偏高的"短板",也促使了恆大在穩坐TOP1之時做出未雨綢繆的決定,與老大哥萬科"當好農民種好地"不同,恆大打出了"增、控、降"三個響指。
壹|硬核"增長"
只有銷售高增長,才能增加有效回款,充裕的資金流是保證企業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恆大第一季度業績簡報中顯示,截至3月底,公司實現銷售額1465億大增23%,銷售回款1133億大增55%,行業排名第一。刷新公司一季度銷售及回款最高歷史紀錄。這樣的成績得益於恆大"網上銷售"的顛覆性營銷革命帶來的效應。
企業銷售永遠是擺在第一位,這是企業生存的基礎,過去23年,恆大年銷售額從零起步,激增至逾6000億,據悉,其今年內部銷售目標為8000億,2020年為1萬億。
貳 | 強勢"控規模"
恆大高增長背後的底氣,是龐大優質的土儲和創新的銷售模式。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恆大土儲規模達2.93億平方米,為其銷售規模擴大提供源源不斷的貨量。
但另一方面,土儲決定未來的營收,同時也決定了負債。開發商用資金購買土地,流動的資金就變成了靜止不動的土地,當開發速度跟不上資金"流動"速度的時候,這筆土地款就變成了"死水",猶如"負債"。要解決這筆"負債",就需要開發商投入更多的流動資金盤活土地。當開發商流動資金盤不過土地時,過多的土儲往往會成為開發商的"負擔"。
所以,恆大"控規模"實際就是在控制土地規模。當土儲規模、土地開發、銷售增長及回款在一個天平上的時候,才能形成開發商的良性循環,才能生出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所以,恆大表示,未來三年每年要降低3000萬平方米左右,到2022年降低到2億平方米左右。許家印在會上還算了一筆賬 "假設今年銷售8000億,回款按7000億計算,年銷售回款將增加2500億。"
簡而言之,要實現降本增效不僅在"高收入"上硬核,在土地管控上也要"強勢"。
叄 | 鐵腕"降負"
如果說土儲、銷售、回款在天平的一端,那天平的另一端就是"負債"。負債是企業無法避免的一個詞,因為沒有"負債"的企業無法快速擴張,但過度的"負債"也會成為企業發展的負擔。
恆大年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恆大資產負債率77.9%,同比增加4.2個百分點;淨負債率159.3%,同比增加7.4個百分點。按照恆大規劃,未來三年將實現負債大幅降低,有息負債每年平均下降1500億,到2022年要把總負債降到4000億以下。
在我們看似困難的目標在許家印的"算盤"中,顯得十分輕鬆:"增加2500億的銷售回款的同時,恆大今年減少土地儲備3000萬平方米,就等於減少600億的支出。這樣一增一減,就一定能實現今年有息負債下降1500億的目標。"
目前市場正逐步回覆正軌,中國房地產市場正慢慢回暖,但在"黑天鵝"蝴蝶效應以及全球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下,2020年仍然面臨著更為複雜的局面,恆大一增一減,正是對時代趨勢的把握。
恆大的三個"響指"又一次對行業率先發出信號:未雨綢繆,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閱讀更多 玉林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