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網絡亞文化

調查報告 | 如何理解網絡亞文化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網民數量的倍增,網絡由最初的普通民眾話語表達平臺逐漸成為了民眾的“利益求解渠道”,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有別於網絡主流文化的“亞文化”,對公眾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具有極強的滲透力。

互聯網社會的崛起增強了公眾的參與、民主、平等和自我意識。然而不良網絡環境也導致個體走向頹廢、墮落。如現實生活中存在一些“群體極化”的極端現象,個體感覺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網絡亞文化所支配,反而對現實產生一種消極異化感和疏遠感。

這種“疏離傾向”背後的實質是:個體如果不加以規範,那麼在隱蔽的網絡空間中良莠不齊的思想觀念將會侵蝕主流價值觀。

调查报告 | 如何理解网络亚文化

在網絡時代,公眾從文化的被接受者,到重塑價值觀的參與者,出現了一個網絡文化現象:網絡文化疏離,公眾與主流文化出現背離,同時又表現出對網絡另類文化的喜愛與認同。

調查顯示公眾對網絡亞文化的瞭解度較高,其中網絡藝術和語言得分較高,超過七成的受訪者瞭解網絡視頻(特指短視頻)、網絡文學和音樂。網絡人物和意見也是網絡亞文化發展的產物,約68%的公眾熟悉網絡主播、網絡紅人、社會名人,傾向於從商界精英、傳媒人士獲取信息。大多數受訪群體表示曾經聽說過、經歷過甚至參與過網絡惡搞和網絡事件。

调查报告 | 如何理解网络亚文化

調查中,70.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經常進行網絡社交,58.4%的受訪者經常活躍於漫畫、遊戲、小說等專業內容領域,45.1%的受訪者是“二次元”熱愛者,約34%的受訪者活躍於“網絡流行詞彙”“網絡原創音樂”和“粉絲追星”等領域。

调查报告 | 如何理解网络亚文化

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於現實和網絡中的身份建構都非常看重。但對現實身份建構的重要性認知得分更高,這說明公眾更為關注現實中自我角色的樹立、自我形象的展示。雖然公眾主觀認為現實身份更為重要,但是大多數受訪者則表示在網絡中獲得了認同。

74.1%的受訪者表示在網絡中“充分的發揮了價值,獲得了他人和自我的認同”。約73.1%的受訪者認同自我“在網絡中有相互滿意的人際關係”。約72%的受訪者表示,“經常活躍在網絡空間”“為是網絡組織中的成員感到自豪”。

调查报告 | 如何理解网络亚文化

有超過兩成的受訪者表現出了價值觀非理性具體來說,23.1%的受訪者對於社會衝突和矛盾事件會“發表較為偏激的言論,甚至鼓勵或進行人肉搜索”。21.9%的受訪者偏好觀看“充斥暴力、色情、炫富的視頻”。而對於那些含沙射影,諷刺或惡搞國家歷史和現狀的網絡內容,23.5%的受訪者認為“無傷大雅,娛樂而已”。

大多數受訪者的國家觀和道德觀明確,公眾表現出對國家觀念的高度認同。對待“有損國家利益和形象”的網絡內容,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這是“譁眾取寵,堅決抵制”。倫理道德的負面選項佔比最低,大多數的網友會表現出合乎主流價值的行為準則。同時,公眾對“網絡消費”有較強的偏好。從網上“打榜”,到形成“粉絲經濟”,再到策劃自己的文化產品,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粉絲群體,不再是文娛產業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主動的參與者乃至生產者。

调查报告 | 如何理解网络亚文化

心理因素包括:

一是,公眾雖然表現出網絡疏離,但卻始於“融入群體”的動機。約74%的受訪者表示“我期待和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我希望能加入一個被認可的集體”。表現出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被貼上“網絡疏離”標籤的群體,或許更渴望被社會接納。

二是,網絡世界更容易實現自我效能感,達到精神世界的昇華。約72%的受訪者認為“在網絡上感覺自己有競爭力,有動力”“我更注重感覺上的快樂”以及“需要尋找精神上的信仰,來幫助我理解這個世界”。

三是,網絡疏離也受到物質和外向動機的影響。約七成的受訪者認為“我的形象在別人看來挺吸引人的”“在網絡裡有更多的人欣賞我”。比如“曬”文化的流行。

四是,現實世界的經歷對於網絡疏離有一定的影響。網絡疏離的受訪者中有67%認為“我在現實社會中感到安全受到威脅”“我上網大部分時間是為了發洩負面情緒”。

社會因素包括:

絕大多數中青年熟練使用網絡語言,並在網絡中尋找到自我認同。比如中青年群體更關注網絡個人身份認同,即自我通過網絡構建起的角色。而青少年則偏向於網絡集體身份認同,即重視在網絡組織中所獲得的歸屬感。更多的中老年群體選擇網絡關係身份認同,即看重在網絡中與他人發展的人際關係。

網絡疏離群體更多的存在於收入和社會階層的中間層。調查發現網絡疏離的受訪群體數量隨著收入的增長而穩步增長,但在月收入8000元以上,群體數量則隨著收入的增長而高速遞減。同時,認為自己處於中層或中高層的受訪者,表現出網絡疏離的受訪群體的佔比較高。

调查报告 | 如何理解网络亚文化

首先,網絡疏離導致公眾網絡行為更加隱蔽和獨立。越是疏離的群體,更會關注現實中自我身份的認同,因此其網絡行為更具有隱蔽性,而隱蔽性則導致外界無法實施干擾,因此加強了公眾網絡行為的獨立性,疏離感也在這種隱蔽性和獨立性下愈發增強。

其次,網絡疏離也會帶來衝突和矛盾,即網絡行為的越軌性和抵抗性。疏離本身就是一種公眾的自我選擇,摒棄現實社會中層層難以打破的關係,在網絡中樹立起新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勢必會衝擊原有的社會規則和關係。

最後,網絡疏離群體的行為具有娛樂性、消費性和狂歡性等特徵。約六成的受訪者表示“我追求娛樂至上,不管是否低俗媚俗”“我經常在網絡中充錢消費”以及“我非常享受網絡狂歡和戲謔”。

调查报告 | 如何理解网络亚文化

首先,嚴厲打擊網絡中存在的消極亞文化。對於網絡中的不良亞文化,要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對各種網站平臺給予明確的標準和規範,並定期的追蹤和檢查,註銷或解散傳播負能量的網站平臺。

其次,主流文化應在適應時代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公眾價值觀。主流文化應摒棄偏見,順勢而為,在充分理解網絡亞文化的基礎上,用公眾感興趣的形式來傳達主流文化理念並實施價值觀引導,促進了網絡亞文化的健康發展。

最後,積極推進公眾對於自我的認同認知。本次調查顯示中青年群體的疏離感顯著高於其他群體。因此青年人要正確客觀地對待外界對自身的評價。理性認識自我,明確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作出有針對性的改變,積極提高自我效能。

调查报告 | 如何理解网络亚文化

完整版報告請點擊:《關於網絡亞文化“疏離傾向”的公眾調查》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陳琳

視覺:劉潔

(部分素材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