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赞同传统的清明祭扫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追思呢?

良语悦读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去公墓祭扫,今年的清明节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家提倡文明祭祀,网上祭扫等新的祭扫方式,我个人是赞同的,虽然不能亲自去公墓祭扫感觉非常遗憾,不过新的祭扫方式也一样能让我们寄托哀思,相信祖先有灵也会理解,事实上这些年家里的祭扫习惯也是与时俱进的,现在鲜花已经替代了纸花,毕竟我们只要心中满怀思念,充满虔诚,祭扫的目的就达到了,等疫情过去,条件具备我们也可以再亲自去公墓完成我们的未尽心愿。

清明节古已有之,我也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古代在清明节气前后还有两个重要节日,一个是寒食节,另一个是上巳节,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三节合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在祭祀扫墓时,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后摆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比如磕头、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说一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后来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的,让先人不必惦念牵挂等等,表示对先人的关心和忆念。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除了我们知道的常规性的习俗以外,清明节还有烧包袱、踏春、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最后,朋友们,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拜祭成为新潮流。墓前祭拜是我们缅怀逝者的一种重要礼仪形式。但近年来, 网络祭奠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祭祀形式。全球化以及城镇化加速了人们流动的频率, 因而对于那些离家在外的人来说, 清明节到逝者墓前祭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如果这一天不祭奠逝者,他们又觉得很愧疚。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之下,基于它的开放性,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使得人们不论处于世界的哪个地方, 也不管在什么时间, 只要他们想祭奠逝者,就可以打开电脑在网上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了。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历经千年,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情感,体现了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即便祭拜形式因时代或特殊情境所变,不变的依旧是一颗思念逝者的心。








岁罒月


中国人重香火传承,祖宗崇拜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来看,祖宗崇拜是中华文明能唯一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当然,进入现代社会,有些跟不上时代的东西,比如说迷信祖宗,可以舍弃。

但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美德。先人去世,人们定期去祭拜以表达哀思,并为儿孙作表率:要感恩父母的生养之恩,要知道自己来自那里,不能数典忘祖。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国人讲究家国情怀。其实,某种意义上,爱国教育是从祭祖开始的。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日,原则上,不是迫不得已,清明祭扫,应该年年进行。(题外话:基督教徒都能每周去教堂,中国人一年一次的祭扫,没有理由不参加。)

我们的祭祖方式很传统,老家在农村,爷爷辈及以上都不在了,且都是土葬。所以,清明期间,培坟、除草是必须项目,然后是准备祭拜用的酒水、食物等,烧纸、上香,作揖或跪拜,(鞭炮现在不能点了)点电子鞭炮,在坟旁插些花……上述仪式中涉及到用火的部分,必须注意安全防火(灾),必需当地政府允许。

当然,祭祖的方式,根据时代的发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


也说野说


清明祭扫的习俗是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一个重要部分。

这一段历史由来已久。但是在近代前。清明节的习俗并不是祭扫。更多的是踏青寻春、观雨: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现代社会人们把这个节日表达成对已逝者的追思。中国是传统的国家更是现代化的国家。

人们追忆先烈追忆逝者,告诉年轻一代我们不能忘本!

但是祭扫的方式不局限于焚烧纸钱冥镪这一种。近几年更是不合适。

一是因为今年“新冠肺炎”病疫未除,人流较大的地方容易感染使众人努力功亏一篑;二是于乡村山中焚烧容易造成山火,消防战士抗击山火鲜活生命顷刻牺牲,令人痛心!

因此我提倡文明祭扫、追思:可以佩戴口罩错峰去墓地献花;或是在心里追忆缅怀先祖。

答案也许不对。但请不要攻击、谢谢


做个好女生


这个基本上就是你是不是炎黄子孙的一个判断。这是深入骨髓的一种文化,没有了这些文化,怎么证明你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呢?

祭扫即是追思先辈,也是传承。这样中国文化代代相承,这样才有自己的文化。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人要像个人的样子,我们必须尊重和保持自己的文化。

至于代替我认为不可行,清明节有时候着火。这个没有办法了?现在为了环保地面上全都是湿的,而且二十四小时保湿。就不能提前预防一下,还有我们哪里烧纸必须拿一个热水壶(很大有热水),点火后拿东西压上,然后浇水。我们哪里就这个程序,而且必须有水壶,我觉得这样可以避免火灾发生。


春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传统的扫墓烧纸,燃放鞭炮,经常引起火灾,污染空气。扫墓的核心是追思先人,传承孝道。可以通过清理墓碑,献花等方式。既美化环境,又移风易俗。


周运中医针灸三通法


随着清明节脚步的临近,如何祭祀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一方面,那种传统的祭祀方式总是最被认可的形式,因为人们能够在现场的模式里看到所谓的“慎终追远”的价值,懂得其中的敬畏之心;另外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祭祀的方式也进入到祭祀的范畴中,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虚拟的形式而不能接受。不过这种“线上”的祭祀方式,有着多种好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有鉴于此,清明祭祀方式不应该也不能够摒弃掉“线上”形式,而是应该将网络祭祀发扬光大。

这种新兴的祭扫方式不仅文明、清洁,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便是身在远方的游子,也可以随时寄托哀思。海外游子定居国外,每年清明节很难回乡为亲人扫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子在提供网上祭扫服务的网站上为家里去世的亲人创建网上纪念馆。每到清明节,便打开网页,为亲人上香、点烛、献花、留言。

近年来,网络祭扫在国内逐渐流行,通过互联网祭扫平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已成为一种受欢迎的纪念方式。轻点鼠标,就能轻松完成祭祀全过程。很多人身在外地,不能回乡祭扫墓地,便通过网络寄托哀思。

目前,类似“百家姓氏”以及多家提供网络祭扫服务的网站或应用,这些网站均可以提供建立网上纪念馆、高仿真网上祭奠、召开网上追悼会、发表追思纪念文章等服务,甚至有的还可以提供VR、3D等新技术,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实地扫墓的场景。

如今在城市中几乎没有家族祠堂,乡村祠堂不少也成了只供参观的旅游景点。在祭祀场所匮乏的情况下,网上祭祀为人们寄托思念提供了新空间。

纸灰飞扬,黑烟弥漫,传统的民间祭祀方式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也极易造成火灾等安全隐患。每年清明节,千军万马齐扫墓的现象造成了交通拥堵、人流聚集等问题,甚至给城市治理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以网上祭扫为代表的新形式具备文明、绿色、节俭、安全等特点,已逐渐成为秉承传统、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新趋势,更有利于纠正奢侈、攀比等殡葬祭祀的传统陋习。

为倡导绿色环保的文明祭祀方式,各级政府部门也相继推出网上祭扫平台,引导群众通过互联网追思故人。从本质上看,近年来清明节祭扫方式的转变正是祭扫内核的回归——对亲人追思和生命价值的审视。

清明节的意义在于对已逝的亲人、祖先、先贤、英烈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清明节不可忽视的价值在于,通过节日、聚会以及风俗习惯的传承、凝聚民族精神。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对于很多远离家乡、进城出国的家庭而言,清明祭扫愈发成为维系其与家乡、家族的精神纽带,“互联网+祭祀”作为一种创新服务,只有适应各地不同的祭奠习俗、城乡现实条件和市场需求,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祭祀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涵。古人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才是清明祭祀的核心要义。生前厚养、逝后薄祭,一束菊花、三个鞠躬、几许默哀、良久静思,只要感情至诚至真,无论以何种方式缅怀,无论身在何处进行祭奠,都能表达对逝者的追忆和思念。线上的方式,需要鼓励和发展,更需要规范和规制。唯有将网络祭祀的方式都规范起来,让其能够按照既定的模式健康有序发展,让网络祭祀和多元的祭祀方式,都能够顺风顺水,走上一条多元祭祀的道路。而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这是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从家庭层面上看,则是家庭情感的承载。


环球正能量


赞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的清明祭扫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是中华民族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当然,我们在传承文化和精神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焚烧”实际上在当前环境下是不利于环保的,甚至有点“封建迷信”的味道。

但是,瑕不掩瑜,追思故人,追思故人,追思历史的过程是没有问题的。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全国上下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务必要坚持“铭记历史”,勇于担当“再创辉煌”。

所以,传统的清明祭扫精神要坚持,个别不文明细节可以优化,做好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


诗酒逍遥客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1][2][3][4]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